..续本文上一页及增长佛学知识而已。今天衲所教授的方式,并非学术性的逐字直解,而是用聆听者易于吸收的讲授方式。学术性的教授方式对大家来说意义并不大,而且颇费时间。我们最终目的是要令生觉受,而并非为了成为咬文嚼字的学者,所以大家必须重复又重复地禅修及观察,把它们钻入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用上这些教法。在每欲生瞋或贪时,我们马上提醒自己,这正是轮回苦的来源,以令自己冷静下来。若天天听法及在座上修法,但却无法控制自心,教法便无用处了。
若对苦生起觉受时,我们或会感到震憾及害怕,这是很正常及健康的。我们体悟到六道不外乎是形形式式的苦,同样的苦我们曾经历过,现在又经历,以后还会有更多苦,所以我们欲求解脱之道。这种心十分重要。若勤修很久却仍然不见心有所打动,我们就必须先搁置观察,另修忏罪及积聚功德,直至有罪业净化了之征兆,又再回头用心在原来的禅修功课上。在最后,我们经过学习及体验,先见苦,后究其因,知苦乃由烦恼及业而来,自然会达到极欲解脱的心。甚么是「解脱」呢?解脱就是不受束缚的状态。烦恼及业力是束缚,六道是我们的监狱,而解脱便好比从此中逃走出来,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由于六道本质是苦,其中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永之乐,所以我们不值得迷恋于六道之福乐而一心追求这种不永的东西。我们必须看穿它的外表包装,直看透它的本质,认清六道是苦,而生出逃走的决心,这便是「出离心」。
第五偈的偈文说:
受用无饱一切痛苦门 不可保信三有众圆满
见过患已于彼解脱乐 当生大希求心求加持
这四句是说甚么呢?这是祈求面前资粮田让我们见到六道中的本质便是苦、根本没有令人满足的真正福乐,所以我们又祈请资粮田加持,令我们的出离心可以顺利生起。观想的方法与前同,我们观想面前之三位祖师放光与甘露,令我们生出与此偈文相关的觉受。
解脱道
假设在修了苦谛及集谛后,我们生起了欲求解脱的出离心,但这并不足以令我们脱苦。到底怎样才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这个无意义的「游戏」呢?许多别的宗教也教授称为「解脱」的方法,但有关从甚么中解脱、为何要解脱及如何能解脱,各宗教所说的有所分别。印度教有某些宗派亦讲苦,他们对世间现象也讲得十分精确透彻,但它们的解脱方法并不彻底。它们所教授的禅定法,只可除粗分的烦恼,无法去除最细微的烦恼,所以这只能令修行者去到天界之最高处,却脱不出六道。这些法门可令人有神通,例如在空中飞行等,甚至可令人看到前生,但最终却脱不出轮回,而只能到达轮回中的最高点,入于无色界天的无思想状态中。在福报用尽时,他们仍会从无色界天堕下,再次入于其它道中轮回。那么的话,如何才能解脱呢?答案是四谛中的道谛。我们先看偈文:
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 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
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 作为修持心要求加持
偈中的「以此清净意乐所引发」一句,说明了修解脱道的基础条件,这条件便是由敬师乃至出离心之间的所有修持。以此作为基础,我们才可以向上修上去,否则便不可能达到解脱。「正念正知极大不放逸,以彼圣教根本别解脱,作为修持心要」几句,是说我们必须日夜持戒以求解脱。戒、定及慧是解脱之道。由于定学及慧学在上士道会讲及,所以中士道只讲戒学。
佛法分为经、律及论此三藏。「律」便是戒律了。为甚么要把戒律另外拆开成为单独的一藏呢?因为这正是修持的心要。佛法可分为教法及证法。有名的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是保存证法的代表性人物。谁是保存教法的代表性人物呢?这便是持戒的人,其中以比丘、比丘尼、沙弥及沙弥尼为主要代表。在某国家或地区,只要有此四者,便可说是有教法存在。他们的存在,又以有否定期的出家人诵戒羯摩法会界定。这亦即说,某一地若有定期僧众诵戒羯摩法会,便可说是有佛法之地。若无持戒僧众团体,则不论有多少座金碧辉煌的大寺院或全世界最大的足金佛像,仍然不是定义上的「有佛法之地」。
在家人并无僧戒,难道他们便无法解脱吗?不是的。皈依学处、居士戒及十善业学处(注:见法师著作【甘露法洋】及【福慧明灯】)等,便是在家人的持戒修持了。此外,我们亦可透过参加大乘八关斋戒或观音斋戒而修持戒。今天并非讲戒的场合及时间,所以衲只点到即止,不深入教授,以后大家应各自随力学戒及受戒。
若要达到由苦中解脱出来的境界 —— 灭谛,我们便要修持戒学等,把佛法与心相合 —— 道谛。所以,灭是道的果,道是灭的因。我们的现在状态是苦 —— 苦谛,其原因是集谛中之教法,亦即烦恼及业;理想状态是无苦 —— 灭谛,其达至方法是道谛中所含教法,亦即戒学等修持。所以我们亦可以说,灭是苦的相反状态,而道是集谛的对治。
我们亦可以改用四念处教法取代四圣谛而修。四念处是身念处 —— 观身不净、爱念处 —— 观受是苦、心念处 —— 观心无常及法念处 —— 观法无我。
观身不净利于对治淫心及证悟无常,它对出家人尤其重要。修观者观身体上至头顶,下至脚跟,其间的皮、肉、脂肪、骨头、血、骨髓及内脏等,便能体悟这不外乎是因缘而生,实并无值得依恋贪爱的原因。小乘宗派常常修白骨观,它与此观的作用及原理完全相同。如果要与四圣谛对照,身念处可说是对应苦谛。
眼及耳等与外在的影像及声音等境相遇时,眼及耳识等功能发生作用,便进一步导致抗拒苦受、贪爱乐受及对中性的不苦不乐受漠不关心。乐受与贪相应,苦受与瞋相应,而中性的不苦不乐受与痴相应。在禅修及座下的平时,我们观察感受是如何在五根遇上五尘时生起,及它们如何诱发贪、瞋及痴等烦恼。在如法地修持后,我们能体悟所有感受皆是苦的根源。受源不断来,受便不断起伏,所以烦恼便不断生起。这是受念处的修法。如果与四圣谛对照,受念处可说是与集谛对应。
如果没有心便没有受,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心的各种功能、运作方式及其状态,这便是心念处的修持。这种修持可说与四圣谛中的灭谛相对应。
观法无我是第四念处 —— 法念处。把我们锁在六道内的根本枷锁便是我执。透过观察一切现象,我们会发现一切现象中其实并无一个实「我」存在。这一点不容易做到,但它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这念处与四圣谛中的道谛教法相对应。
以上介绍了四念处之修持。这只是一个简略介绍,并非正式的教授。有些人以为四念处及四圣谛是低等的小乘修行,所以不屑一顾,这是十分可怕的想法。四念处是十分重要的修行。如果能掌握了它们,便会有很大的成就。譬如说,若我们对身不净有所体悟,便会希冀得到清净之身。密法是化凡俗身为佛身的法门,譬如说我们观自身为本尊圣身、观外在世界为本尊之净土坛城等等。这些修行都与四念处有关。四念处之基础,可被用于这些法门上,成为其极有力的助缘。四念处及四圣谛虽属小乘部份的教法,但亦是大乘修行人必须具备的修为,所不同的只是,小乘行者以求解脱的心修持这些教法,而大乘或上士道行者以为求成佛的动机修持它们。
在念诵第六偈时,我们同时在心中祈愿面前之祖师放光及甘露加持我们,令我们可如法地持戒及圆满共中士道之所有修持范围。
现在已完成中士道教法的讲解了。由下一偈 —— 第七偈 —— 开始,至第十二偈之间,属大乘教法范围,亦称「上士道」。
《《甘露法味》菩提道次第 普善德根本论 释义开示 共中士道》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