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順時鍾反向數下來便是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及老死等其余十一支。有關這些名詞及其意思,衲慢慢會講到。
十二因緣概說
十二因緣教法,是一套濃縮地描述衆生如何被煩惱及業力所控製、無奈地在六道中生生死死的教義。在明白了十二因緣的每一支及十二支間的連發牽引關系後,我們便能了解生死流轉的運作程序,同時亦會看到把我們鎖在六道中的枷鎖之面目。爲什麼這十二支叫做“因緣”呢?這是指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互相有因果系,十二支串起來就如一個環,令我們頭昏腦脹,不知情地不斷作業、不斷生死輪回。這十二支,並沒有首尾。它們一支引致另一支,串連引發我們一次又一次的輪回。那究竟這十二支是何時開始運作的呢?我們根本不能找到它運作的起點,因爲我們的輪回是沒有始端的。
如果我們由十二支因緣中的無明開始研究,會發現它如何導致十二支的第二支——“行”。再推論下去,我們可以清楚明白它們一支導致另一支的情況,從而明白輪回內苦的本質——苦谛。
反過來推論,我們可以由最後一支——“老死 ”開始參,從而看到它的導因是“生”(第十一支),“生”的導因是第十支……透過逆推的方法,我們可以參悟苦的來源——集谛。
如果我們由第一支(“無明”)之斷絕息滅開始推論,便會明白如果沒有無明,便不會有第二支(“生”)……從而了解到滅苦的境界——滅谛。
反過來推論,我們便會明白諸苦息滅的境界是如何達到的,亦即滅苦的次第方法——道谛。
故此,我們可以知道十二因緣包含了四聖谛教義在內,亦即苦的本質及其來源與無苦的境界及達到此境界的方法。
十二因緣分說
現在我們先說十二支因緣的每一支。在個別解說了十二支後,衲會講解它們的共同運作情況。
無明
“無明”這一支,概括了對善惡、因果、業力及世上萬事萬物之實際情況的誤解。這些無明,就似是一塊黑布,障住了我們的眼睛,令我們看不到事物的真正面目。
在圖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盲人持杖而行。由于無明可以比作瞎了眼睛,這裏便以盲人來表義它。
自無始輪回以來,無明就伴隨著我們,從沒有一刻離開過我們。
無明的相反狀態便是智慧。只要有了多一點智慧,無明便會少一分。二者就似是一對死敵,從無始輪回以來不斷在我們的心中鬥爭。由于我們的心太熟習愚癡無明了,要戰勝無明,必須慢慢地、一步一步地來。衲在此舉一個例子:剛才也已談過,六道的本質是痛苦。但若要生起悟苦的智慧,必須經過一番心內的掙紮及辯論。這時候心中的無明會說:“不是呀!我十分快樂呀!你不要杞人憂天吧!”智慧答:“在輪回中,根本不可能避免苦及變幻!”無明又會答:“但這六道其中也有不少樂趣嘛!”智慧便勸:“即使是福樂,也不是恒久的,只是猶如夢一般,並無實質可言,也沒有真正的意義!”無明又會辯答:“反正現在有吃、有住、有穿的,你廢話些什麼呢!”……在二者爭持很久後,我們的智慧才有可能增長那一點點,無明才會稍挪後一小步。
在十二支因緣中,“無明”尤指執戀自我爲實有的我執。因爲這種我執,衆生才會作出種種業,引致種種果報。因爲這種我執,衆生才被縛在輪回之內而不得脫出苦的循環。
要究竟地戰勝無明,我們必須體悟空性的智慧,了知“我”及一切事物的真正面目。
行
由于我執無明的驅使,衆生才會作出種種善惡業,例如我們爲了得到別人的財物,而把他人殺害等等。這些業,導致我們將繼續在六道中輪回。善業令衆生投生于天、阿修羅及人道、惡業則令他們墮入叁惡道之中受生。
在圖中,這一支因緣以陶塑工匠來表義。在他身旁的陶泥,表義無明。這些陶泥經陶匠的運作,而變作各式各樣的成品。其中有好的,也有壞的。這一小格,表義說基于無明,便會造作出種種形式不同的善業及惡業。
識
上一支所涵括的業,會成爲留在心識中的種子。任何的業,都會似種子一般存在心識中,等待遇上適當的外緣誘發成果。
猴子是永不停下來的,只會走來走去,就似衆生的心識,永不止息地帶著各種業因而在六道中轉來轉去。所以,圖中的小格以猴子來表達“識”。
名色
“名色”這個名詞,是指在衆生在受孕入胎的一剎那之蘊身。“色”是指色身,“名”是指受、想、行及識蘊。在入胎時,投生的心識其實已包含了十二支的前叁支——“無明”、“行”與“識”。父母的精血是受生的器皿,心識是投生的主角。在投生後,心識便乘著這個名色肉身生存。
在圖中,可見數人乘船渡河。船象征色身,乘船者表義其它四蘊。
我們的名色身,在初成胎時並沒有太具體的模樣,慢慢才會發展出四肢、經脈及各種感官功能。由于我們的肉身源自父精及母血,故在逐漸長大後我們會長得像父母的樣子。這種論點及胚胎發展學在佛陀所說《入胎經》及藏醫典著中有詳述,而且這些二千五百多年前所開示的內容,與現代西方醫學的胚胎學及遺傳基因學相符。
六入
在心識進入入名色身一陣子後,我們的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及意識才完全發展出來。“六入”這一支,正是指上述六種功能具備的時候。在這時候,功能雖然具備了,但卻未運作起來,所以圖中以一間有六個窗口的空房子來表義。
觸
由于在上一支——“六入”的條件具備了,此時乃至我們長大成人後,在感官、外界事物及心識叁者碰上時,便會有所作用及反應,例如我們會在透過視覺、聽覺等感官與外境接觸時,産生了樂、苦及中性的知覺。
在圖中,這一支以男女交合爲表征。
受
在有了“觸”後,我們對樂、苦及中性的經驗,便會分別産生喜歡、厭惡及中性的分別感受,這是“受”的意思。
在圖中,此支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達。
愛
由于有“觸”及“受”這前二支,我們會對樂、苦及中性的體驗繼而分別産生欲求、抗拒及中性的心態。這便是十二支因緣中的“愛”。
在圖中,此支以一個嗜酒的人表義。
由于我們的心識對外境事物産生了這叁種心態,對令樂的事物欲求,對令苦的事物抗拒,對不樂也不苦的感受采取沒所謂的態度,我們便不惜爲了得樂及避苦而作種種業。這清楚描述了我們以本身的主觀覺受判別,繼而産生分別心的流程。
取
“取”是指強烈的欲望。這是上一支的延伸。
在圖中以猴子摘取果實爲表征。
有
由于衆生有了前述的一支——“取”,再配合了第二支——“行”,便具足了再有下一次輪回的因緣,這便有“有”的意思。“愛”、“取”及“有”是導致我們不斷投生的主要運作材料。
在圖中,這一支以一個懷了孕的女人來表述。
生
因爲上述的各支,衆生便不斷有轉生輪回,這就是“生”的意思。
在圖中,小格內可見一個正在分娩的女人,這是表義“生”。
老死
既有“生”,便自然會有衰老及最終的死亡,這是“老死”支的意思。
在圖中,“老死”支以一個背著屍體的老人表達。
十二因緣總說
在這十二支中,“無明”、“愛”及“取”的屬性是煩惱;“行”及“有”屬于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則全屬苦。
如果以四聖谛來解釋的話,“無明”、“行”、“愛”、“取”及“有”屬于苦的來源(集谛),而“識”、“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全屬苦谛。
如果以另一種類來說,“無明”、“行”、“識”、“愛”、“取”及“有”屬因,“名色”、“六入”、“觸”、“受”、“生”及“老死”屬果。
我們已談完十二支因緣的個別定義,現在衲說一說它們是如何共同運作的。假設在某一次前生或今生中,我們由“無明”所驅使,作出了殺生業(“行”),在“識”中留下了這殺生之業因。這叁者,在今生臨終時遇上了臨終一念的煩惱(“愛”及“取”),便構成了下一生墮于地獄中受生的因素(“有”)。在死後,我們便在地獄中投生(“生”),而漸次有“名色”、“六入”、“觸”、“受”及“老死”,這便完成了一套完整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
我們在經曆某一套的十二因緣流轉過程時,同時會因爲無明等驅使,作出種種別的業因,發展出極多套尚待完成的因緣流轉。正是這樣,我們便被套在一圈又一圈的生死循環之內,不可逃循出離。
無常死主
整個生死大輪,由一個凶惡的怪獸掌持。這個露出獠牙的凶猛怪獸,便是無常死主(注:或稱“閻摩死主”、“閻摩鬼王”及“閻王”)。包含了六道在內的大輪,由死主手持及口咬,表示六道內的有情衆生,上至天界的生命,下至地獄衆生,無一可逃離死主的掌握,也不可避開被死主吞噬的命運。
死主是怎樣掌握衆生的生死呢?只要我們一天不切斷煩惱及造業的循環,便不可能脫離生死之輪,永不可逃出死主的魔掌及利齒。
我們固然可以視死主爲一個活生生的人物,但如在另一個層面上來講說,死主其實就是我執。只要我們斷除我執,便可以脫離死主的魔掌,脫出六道輪回這個似乎無盡、無止息的悲哀循環。
生死之輪主體總說
剛才所說的,已包括了叁毒、生死與中陰、六道輪回的景況及十二因緣流轉的運作。從了解這個由六道組成的世間及輪回業力運作的原理,我們便可以體悟到世間的本質便是苦,同時也會知道這些苦的來源及其流轉運作的規則。
佛陀在二千多年前,曾多次開示四聖谛教法。這四個聖谛是苦谛、集谛、滅谛及道谛。苦谛教授世間的本質是苦;集谛教授苦的根本來…
《《生死之輪》六道輪回圖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