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編者的話
選擇師長、依止師長及師徙關系,是佛教修持道路上至爲重要的環節,亦是一切修行之基礎。在現今社會,不少人由于缺乏知識,並未能意識到師徙關系的重要性及嚴重性,而不加選擇地拜師,乃致後來師徙關系破裂,不但修行一無所成,反而積下無量不善之緣。在市面上衆多的佛法開示書籍中,現今卻仍缺少有關此方面的專門白話著作。爲填補此空白,大藏寺基金會選取了大藏寺法臺祈竹仁寶哲在2005年10月于佛教顯密研修院香港分院所開示的一系列有關教法,經翻譯、整理及編輯而成書。
本書第一章爲有關選擇及依止師長方面的共通開示、適合任何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學習與參考。第二章是法師對柏繃喀大師之【遙喚上師】所作釋義開示, 乃所有顯乘弟子可依之修持法要。第叁章收錄法師對【事師五十頌】一論所作釋義開示,其內容教導密乘中依止師長的正確態度和方法。
大藏寺祈竹仁寶哲的這本重要著作,相信能幫助讀者對此重要主題加深認識。
《悉地本源》--修行與師徙關系
前言
從今晚開始,衲將應求講述一系列有關佛教師徒關系的教法。在西方國家,許多人以爲敬師及尊敬長輩是過時的想法或個人崇拜,這是因爲西方人並無太多這種思想,所以衲在西方不太喜歡講及這一方面。在亞洲國家,不論是漢人、西藏人或其他東方民族,我們雖多多少少都仍有尊師重道的傳統思想,可是大部分佛教徒卻只喜歡參加灌頂或者聽受空性等教法,而不知敬師乃修行及一切成就的根源,所以亦少有人要求衲教授這一章題。不論如何,今晚納將會依菩提道次第及顯乘教法講述依止上師的方法,大家請以清淨的的發心聞法。
依止上師與師徒關系對修行者來說十分重要,尤其是對出家的修行人而言。若有人問:「爲什麼師徒關系這麼重要呢?」 答案是因爲任何大大小小的成就或功德,皆由此而生出。如果想得到修行成就,在依止上師方面便不容有錯。如果在這方面沒有過失,其他成就相對來說都容易得到。我們格律派自宗喀巴大師(Jetsun Tsong Khapa,1357 - 1419)始,至今已有近六百年曆史,卻仍然至爲興盛,皆因曆代以來之師徒關系都十分清淨無瑕。
敬師及依止師長並非一種階段觀念或者個人崇拜,亦不是爲了師長的利益而作的。我們敬師及事師,其實全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作,這一點我們千萬不可誤解。衲舉些例子說明,譬如說我們在家中的佛像前供上幾杯清水,這並非因爲佛像口渴而需要凡夫提供飲品,也並非爲了討好佛陀,這只是爲了供養者自己積聚功德的目的而作;我們再看看農夫每天淩晨便起床,辛辛苦苦地照料田地,風雨不改,他這樣做並非爲了利益土地,而是爲了利益自己。同道理,我們恭敬師長,亦是爲了利益自己,所以我們千萬不要以爲自己正在利益師長。衲在西方國家也常常說,聽法前恭敬地對說法者頂禮,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而作的,並非說弟子對衲頂禮衲就會得到甚麼好處。有關這一點,衲也常常建議大家不妨現實地衡量,有利于自己的事我們才去做,沒有好處的事我們大可不做。我們修持的是佛法,而不是世間法,所以不必礙于人情面子而強逼自己做任何事。我們頂禮自己的師長,正是爲了自己得益,受益人是頂禮者,而並非被頂禮的人。如果大家以爲替自己的師長辦事或恭敬他,便利益了師長,這便是極爲顛倒的錯誤想法。
師長的定義
要知道自己如何敬師及事師,首先我們必須知道師長的定義。上師的藏文是Lama,其梵文是Guru。在以前的西藏,由于我們大多從小出家,入寺時連文字也未懂,所以從教字母的老師起,乃至傳沙彌戒的師父、傳比丘戒的師父、教規矩的師父、爲我們說法的師父及傳授密法的師父,這些全都視爲師長。雖然教字母的師長並不一定也正式教授佛法,但若沒有他,衲便不可能懂得讀佛經,所以傳統上我們把教字母的老師也算入佛法師長之列。然而在現今社會,情況多少有點不同,教大家認字的老師不見得與佛教有關連,所以這些世俗上的師長大概不必列入佛法師長之列。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對我們曾傳過皈依、傳過任何戒、傳過任何口傳傳承、教導過任何顯乘佛法乃至引領我們入壇城受灌頂的人,一律算作我們的師長。對住在寺院的出家人來說,更有規範師、依止師、外師及內師等等。常常有漢地弟子問衲:「一個人可以有多于一位師長嗎?」答案是肯定的。譬如說一個比丘,他在出家受戒時便同時有了十位師長,因爲在場對他授戒的十位長老全都是他的師長。著名的阿底峽祖師(Atisha,982 - 1054),便有一百多位師長。衲至今爲止,亦有幸從超過叁十位師長處得益。當然,以上所說的師長屬于不同類別,譬如說授戒的師長是戒師,給予灌頂的師長稱爲「金剛上師」……等等,然而他們全都必須算入我們的上師之列。師長對修行者來說極爲重要,然而在此末法年代,許多人隨口能說出自己有多少錢,卻數不清自己到底曾在多少位師長座前得到法益,這是一種極爲悲哀的現象。
值此末法年代,我們常碰上許多以往少有聽聞的怪現象,所以衲在此亦對各種疑問作少許釋疑。許多時候會有人問:「我在某某大師處學了法,但他不認識我,當時還有幾千人在場,這算不算有師徒關系呢?」一般來說,如果我們曾依某人得過皈依、得戒、得口傳或灌頂,而我們在心中生起了「他便是我的師長!」之念頭,他便是我們的師長。譬如在衲的根本上師赤江仁寶哲(Trijang Rinpoche , 1900-1981 )作大型公開傳法時,雖然仁寶哲弟子千萬,受法人無法一一正式求法,但受法者仍然必須在上師的侍者處預先打招呼說:「我也想來參加。」,這才不算是盜法,二者間師徒關系才告成立。雖然像赤江仁寶哲這樣的大師,其弟子太多了,仁寶哲或許示現爲無法一一熟悉的情況,但我們仍然必須預先求法,或者是以每座寺院作爲單位派出代表向上師之侍者說:「色拉寺昧院一衆欲來參加。」,這樣才如法。所以,依以前的傳統來說,哪怕是在十數萬人的公開法會中,弟子其實也經過了求法或求戒等過程,師徒關系之成立是極爲明確的。在現今,許多人跟隨友人參加灌頂,心裏並不知道在發生什麼事,亦不知灌頂的意義,所以他未生起「他現在是我的師長!」之念頭,這大概不算是成立了師徒關系,甚至有否真正受到灌頂亦是疑問。又有些時候,在我們在場的時候,其中一位友人向某師長求法,師長當場便傳了法,而我們因爲在場而聽到了口傳,如果我們並無生起「我受了這法。這個人從此便是我的師長!」之念,便不算得到了該法的傳承,師徒關系亦不成立。如果我們當時想:「真幸運啊!我也想趁機會得到這個法!」之念頭,便可算是得到了該法之傳承,師徒關系亦成立了。又有些時候,某些人主動說:「我要傳你某某咒!」,如果你沒有心求,亦不想得到這個法,你只可算是坐了在那裏、聽到了一些聲音,並不算是得到了傳承,師徒關系亦不成立。反過來說,雖然佛教一般不允許師長主動傳法,但如果有人這樣說,而你心裏想:「這也很好呀!我的確也想得到這個法!」,師徒關系便告生效。以上說的是比較特殊的情況。在一般情況下,如果我們自己求法或參與了大衆求法的行列,且又得到了傳承,師徒關系便生效,從此我們必須視傳法者爲我們其中的一位師長。也有人問:「我很尊敬某大師,但從未聽過他說過法,我可否把他當作師長呢?」一般來說,傳過戒、傳過皈依、傳過灌頂或向我們說過法的才算是師長。如果從未依某師聽過任何法,師徒關系便不成立。但如果你參加過他的大型公開說法,心裏生起了「他是我的師長!」之念,這亦算師徒關系成立了。
藏傳佛教常常提及根本上師這個名詞。什麼是根本上師呢?「根本上師」一詞的藏文是Tsawai Lama,它可以有多種定義。依共通定義來說,師長中教法至爲利益我們、最能深深打動我們的那一位,我們便視爲根本上師。依止根本上師是心上的事情,而不是嘴巴上的事,所以我們不必向其中一位師長說:「請您當我的根本上師吧!」我們在心中把哪一位師長視爲根本上師,是我們個人的事,不必向師長或他人交代,師長亦不必一定知道。我們可以有許多位師長,但根本上師只有一位。如果我們聽到某師長之說法,心裏至爲感動,便可視其爲根本上師。這不是由他人決定的,也不是由師長決定的,甚至亦不是自己刻意挑選的,總之其開示最能打動我們的心者,自然便成爲我們的根本上師。大家不要急于要有一位根本上師,也千萬不要依名氣的大小或外在長相而決定根本上師。對于其他曾結過法緣的師長,我們視他們爲根本上師之化現、與根本上師同一體性,這樣便足夠了,所以不存在可不可以同時有兩位根本上師的疑問。
有時候,衲會聽到有人隨便稱任何一位師長爲「金剛上師」,就好似凡是西藏來的出家人全是金剛上師似的,這樣是不正確的。金剛上師是指傳授密法的上師,所以對傳戒和說顯法的師長,我們雖極爲恭敬,但並不稱之爲「金剛上師」,因爲這不合乎其定義。
師長之重要性
爲什麼師長這麼重要呢?答案是因爲若沒有師長,我們無法得戒、無法得口傳、無法得灌頂,甚至在某些地區,若無師長則可能連「佛」這個名詞都無從聽得,更不必談什麼修行、成佛了!佛陀的教法與加持,並非看看書便能自行得到的。佛的加持與證悟就好比一個儲水庫,我們好比家中的水龍頭,如果單單很有信心,天天懷著敬信在家裏對著小龍頭看,哪怕看上半輩子仍不會有水流出來。要想家裏的水龍頭流水,必須有一段段的水喉管,從家裏輾轉駁接至城市的儲水庫,否則便不可能有水供應。…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修行與師徙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