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编者的话
选择师长、依止师长及师徙关系,是佛教修持道路上至为重要的环节,亦是一切修行之基础。在现今社会,不少人由于缺乏知识,并未能意识到师徙关系的重要性及严重性,而不加选择地拜师,乃致后来师徙关系破裂,不但修行一无所成,反而积下无量不善之缘。在市面上众多的佛法开示书籍中,现今却仍缺少有关此方面的专门白话著作。为填补此空白,大藏寺基金会选取了大藏寺法台祈竹仁宝哲在2005年10月于佛教显密研修院香港分院所开示的一系列有关教法,经翻译、整理及编辑而成书。
本书第一章为有关选择及依止师长方面的共通开示、适合任何佛教徒或非佛教徒学习与参考。第二章是法师对柏绷喀大师之【遥唤上师】所作释义开示, 乃所有显乘弟子可依之修持法要。第三章收录法师对【事师五十颂】一论所作释义开示,其内容教导密乘中依止师长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大藏寺祈竹仁宝哲的这本重要著作,相信能帮助读者对此重要主题加深认识。
《悉地本源》--修行与师徙关系
前言
从今晚开始,衲将应求讲述一系列有关佛教师徒关系的教法。在西方国家,许多人以为敬师及尊敬长辈是过时的想法或个人崇拜,这是因为西方人并无太多这种思想,所以衲在西方不太喜欢讲及这一方面。在亚洲国家,不论是汉人、西藏人或其他东方民族,我们虽多多少少都仍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思想,可是大部分佛教徒却只喜欢参加灌顶或者听受空性等教法,而不知敬师乃修行及一切成就的根源,所以亦少有人要求衲教授这一章题。不论如何,今晚纳将会依菩提道次第及显乘教法讲述依止上师的方法,大家请以清净的的发心闻法。
依止上师与师徒关系对修行者来说十分重要,尤其是对出家的修行人而言。若有人问:「为什么师徒关系这么重要呢?」 答案是因为任何大大小小的成就或功德,皆由此而生出。如果想得到修行成就,在依止上师方面便不容有错。如果在这方面没有过失,其他成就相对来说都容易得到。我们格律派自宗喀巴大师(Jetsun Tsong Khapa,1357 - 1419)始,至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却仍然至为兴盛,皆因历代以来之师徒关系都十分清净无瑕。
敬师及依止师长并非一种阶段观念或者个人崇拜,亦不是为了师长的利益而作的。我们敬师及事师,其实全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这一点我们千万不可误解。衲举些例子说明,譬如说我们在家中的佛像前供上几杯清水,这并非因为佛像口渴而需要凡夫提供饮品,也并非为了讨好佛陀,这只是为了供养者自己积聚功德的目的而作;我们再看看农夫每天凌晨便起床,辛辛苦苦地照料田地,风雨不改,他这样做并非为了利益土地,而是为了利益自己。同道理,我们恭敬师长,亦是为了利益自己,所以我们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正在利益师长。衲在西方国家也常常说,听法前恭敬地对说法者顶礼,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作的,并非说弟子对衲顶礼衲就会得到甚么好处。有关这一点,衲也常常建议大家不妨现实地衡量,有利于自己的事我们才去做,没有好处的事我们大可不做。我们修持的是佛法,而不是世间法,所以不必碍于人情面子而强逼自己做任何事。我们顶礼自己的师长,正是为了自己得益,受益人是顶礼者,而并非被顶礼的人。如果大家以为替自己的师长办事或恭敬他,便利益了师长,这便是极为颠倒的错误想法。
师长的定义
要知道自己如何敬师及事师,首先我们必须知道师长的定义。上师的藏文是Lama,其梵文是Guru。在以前的西藏,由于我们大多从小出家,入寺时连文字也未懂,所以从教字母的老师起,乃至传沙弥戒的师父、传比丘戒的师父、教规矩的师父、为我们说法的师父及传授密法的师父,这些全都视为师长。虽然教字母的师长并不一定也正式教授佛法,但若没有他,衲便不可能懂得读佛经,所以传统上我们把教字母的老师也算入佛法师长之列。然而在现今社会,情况多少有点不同,教大家认字的老师不见得与佛教有关连,所以这些世俗上的师长大概不必列入佛法师长之列。除此之外,其他任何对我们曾传过皈依、传过任何戒、传过任何口传传承、教导过任何显乘佛法乃至引领我们入坛城受灌顶的人,一律算作我们的师长。对住在寺院的出家人来说,更有规范师、依止师、外师及内师等等。常常有汉地弟子问衲:「一个人可以有多于一位师长吗?」答案是肯定的。譬如说一个比丘,他在出家受戒时便同时有了十位师长,因为在场对他授戒的十位长老全都是他的师长。著名的阿底峡祖师(Atisha,982 - 1054),便有一百多位师长。衲至今为止,亦有幸从超过三十位师长处得益。当然,以上所说的师长属于不同类别,譬如说授戒的师长是戒师,给予灌顶的师长称为「金刚上师」……等等,然而他们全都必须算入我们的上师之列。师长对修行者来说极为重要,然而在此末法年代,许多人随口能说出自己有多少钱,却数不清自己到底曾在多少位师长座前得到法益,这是一种极为悲哀的现象。
值此末法年代,我们常碰上许多以往少有听闻的怪现象,所以衲在此亦对各种疑问作少许释疑。许多时候会有人问:「我在某某大师处学了法,但他不认识我,当时还有几千人在场,这算不算有师徒关系呢?」一般来说,如果我们曾依某人得过皈依、得戒、得口传或灌顶,而我们在心中生起了「他便是我的师长!」之念头,他便是我们的师长。譬如在衲的根本上师赤江仁宝哲(Trijang Rinpoche , 1900-1981 )作大型公开传法时,虽然仁宝哲弟子千万,受法人无法一一正式求法,但受法者仍然必须在上师的侍者处预先打招呼说:「我也想来参加。」,这才不算是盗法,二者间师徒关系才告成立。虽然像赤江仁宝哲这样的大师,其弟子太多了,仁宝哲或许示现为无法一一熟悉的情况,但我们仍然必须预先求法,或者是以每座寺院作为单位派出代表向上师之侍者说:「色拉寺昧院一众欲来参加。」,这样才如法。所以,依以前的传统来说,哪怕是在十数万人的公开法会中,弟子其实也经过了求法或求戒等过程,师徒关系之成立是极为明确的。在现今,许多人跟随友人参加灌顶,心里并不知道在发生什么事,亦不知灌顶的意义,所以他未生起「他现在是我的师长!」之念头,这大概不算是成立了师徒关系,甚至有否真正受到灌顶亦是疑问。又有些时候,在我们在场的时候,其中一位友人向某师长求法,师长当场便传了法,而我们因为在场而听到了口传,如果我们并无生起「我受了这法。这个人从此便是我的师长!」之念,便不算得到了该法的传承,师徒关系亦不成立。如果我们当时想:「真幸运啊!我也想趁机会得到这个法!」之念头,便可算是得到了该法之传承,师徒关系亦成立了。又有些时候,某些人主动说:「我要传你某某咒!」,如果你没有心求,亦不想得到这个法,你只可算是坐了在那里、听到了一些声音,并不算是得到了传承,师徒关系亦不成立。反过来说,虽然佛教一般不允许师长主动传法,但如果有人这样说,而你心里想:「这也很好呀!我的确也想得到这个法!」,师徒关系便告生效。以上说的是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求法或参与了大众求法的行列,且又得到了传承,师徒关系便生效,从此我们必须视传法者为我们其中的一位师长。也有人问:「我很尊敬某大师,但从未听过他说过法,我可否把他当作师长呢?」一般来说,传过戒、传过皈依、传过灌顶或向我们说过法的才算是师长。如果从未依某师听过任何法,师徒关系便不成立。但如果你参加过他的大型公开说法,心里生起了「他是我的师长!」之念,这亦算师徒关系成立了。
藏传佛教常常提及根本上师这个名词。什么是根本上师呢?「根本上师」一词的藏文是Tsawai Lama,它可以有多种定义。依共通定义来说,师长中教法至为利益我们、最能深深打动我们的那一位,我们便视为根本上师。依止根本上师是心上的事情,而不是嘴巴上的事,所以我们不必向其中一位师长说:「请您当我的根本上师吧!」我们在心中把哪一位师长视为根本上师,是我们个人的事,不必向师长或他人交代,师长亦不必一定知道。我们可以有许多位师长,但根本上师只有一位。如果我们听到某师长之说法,心里至为感动,便可视其为根本上师。这不是由他人决定的,也不是由师长决定的,甚至亦不是自己刻意挑选的,总之其开示最能打动我们的心者,自然便成为我们的根本上师。大家不要急于要有一位根本上师,也千万不要依名气的大小或外在长相而决定根本上师。对于其他曾结过法缘的师长,我们视他们为根本上师之化现、与根本上师同一体性,这样便足够了,所以不存在可不可以同时有两位根本上师的疑问。
有时候,衲会听到有人随便称任何一位师长为「金刚上师」,就好似凡是西藏来的出家人全是金刚上师似的,这样是不正确的。金刚上师是指传授密法的上师,所以对传戒和说显法的师长,我们虽极为恭敬,但并不称之为「金刚上师」,因为这不合乎其定义。
师长之重要性
为什么师长这么重要呢?答案是因为若没有师长,我们无法得戒、无法得口传、无法得灌顶,甚至在某些地区,若无师长则可能连「佛」这个名词都无从听得,更不必谈什么修行、成佛了!佛陀的教法与加持,并非看看书便能自行得到的。佛的加持与证悟就好比一个储水库,我们好比家中的水龙头,如果单单很有信心,天天怀着敬信在家里对着小龙头看,哪怕看上半辈子仍不会有水流出来。要想家里的水龙头流水,必须有一段段的水喉管,从家里辗转驳接至城市的储水库,否则便不可能有水供应。…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修行与师徙关系》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