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说极为重要,而且它们的本身便就是修行,出家人对此更要至为重视。寺院是教之根本,而僧人就是持教的人,所以在此环节上丝毫不能出现过失,否则该寺院及传承便出问题了。依止及敬侍师长之道分为许多层次,譬如说【戒经】、大乘显部经纶及密部经典,皆各列出不同程度之要求。今天在座的全是在家居士,恐怕无法最严格地依经论中所说要求做,但若果我们单只听一下这些教法,自己以后尽力量地去做,其利益已十分广大了。明晚衲将讲授【事师五十颂】,它里面讲述了密乘弟子依止及敬侍金刚上师的标准,所以今晚衲只讲显学上对承侍师长的要求。
依【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结集的佛陀开示,弟子主要应从心上及行为上两方面作敬师之事。在心中,我们应以九种心待师、视师为佛,并常念师恩。在行为上,我们当供养资财、为师代劳及依说奉行。
什么是九种心?它们出自【华严经】开示,分别是:
1. 如孝子承侍父母的心;
2. 依止坚定好比钻石的心;
3. 如大地般堪负重任的心;
4. 如须弥山般永不动摇的心;
5. 如仆人般任劳任怨的心;
6. 如倒粪人般不畏低下工作的心;
7. 如小狗般不顾全自己颜面的心;
8. 如桥梁般乐于承载的心;及
9. 如船舟般重复往来而不倦的心。
我们不论是对坐高座上传灌顶的著名师长,或是日常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亲教师,总之凡是与我们曾结下法缘的师长,我们都必须视为与佛陀统一体性。前面说过,在审察择师之时,我们必须看清楚此师有否过失,但一旦在心中确立师徒关系后,我们便不再这样做,而应常常视师如佛,只看他的优点,不去挑他的过失。以衲为例,衲自出家前便有了启蒙师长,后来在十岁时出家时,又有了授沙弥戒之师父,再加上几十年来的戒师傅、讲经师傅、教授五部大论的老师、规范师及灌顶上师等,这些衲都必须无所遗漏地视为与根本上师一体,亦即与佛同一体性,并无分别。在衲的心中,必须把这许多师长都视为佛陀的化现,而不是只把其中几位有名的师父视为佛陀,却只把较为没太大名气的师父视为凡夫。
师长在客观上来说未必等同佛陀,但这并不是关键,关键是弟子为了自己的修行利益,就必须视师长为佛陀。只要能做到这一点,把师长视为佛陀,则无论他是不是佛,你都能得到佛之加持。反过来说,如果你的老师是真正的佛陀,但你却只视他为凡夫,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如果不生信心,即使佛陀天天坐在你面前教导,你也不会有任何成就。历史上的佛陀有一位叫做「提婆达多」(Devadatta)的弟子,他虽然常常在佛的身边,但却没有什么得益。许多其他的弟子都因佛陀的开示而证悟了不同境界,但提婆达多却没有成就,这正是因为他只视佛陀为凡夫。所以我们常常说,若视师为佛,便得佛之加持;如视师为菩萨,便得菩萨加持;若视师为凡夫,将得凡夫之「加持」,亦即说你不会得到任何加持。
视师如佛是极不容易证得之觉受。前世有此习气者,在今生中只用几个月、一个月,甚或短至一周便生起觉受及信心,虽并非没有,但我们一辈凡夫无此习气,今生中可能花上四、五年苦参也未见有成,因为要视师长与佛陀不二,的确并非易事,这需要很大的努力及福报才可证得。那洛巴大师在初见帝洛巴时,帝洛巴披头散发,完全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大师形象。如果弟子没有福报,恐怕不易生起信心,但那洛巴却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在初见其师玛尔巴时,玛尔巴正在耕田,但这也没有阻碍密勒日巴的信心。衲在约十九、二十岁前后,曾阅那洛巴传及密勒日巴传多次,自此敬师心虽未经苦修亦能自然生起,而且事师亦自然地变得很精进,受到了极大启发。古代的人许多不识字,书本之流通亦不如今天之普遍,但现代则不同,现在的人都识字,而且很容易买到密勒日巴或那洛巴大师等之传记,大家不妨多读、多想,便可知道如何依止师长才正确。总之,视师如佛是修行者必须通过的一关。虽然它十分难成就,但由于缺了它便无法再向上修,所以我们无论如何也必须突破这一个修行上的重大关口。
除了视师如佛及以九种心待师外,我们亦应常念师长之恩典。以衲的一生为例,若非因为众师长,衲便连字母也不懂,但师长却教衲识字、穿衣、背经、授予五部大论、授予沙弥及比丘戒,更授予密法,否则衲根本无法可修、无从从佛。客观上来说,师长之境界或高或低,而最高也不可能比佛陀还高。可是,如果我们从对我们个人的恩典来说,师恩比佛恩还要深。为什么这样说呢?诸佛虽然悲心极大及勤于度众,但我们却并未被他们直接利益,现在正在利益我们的是我们的人间师长,所以他们的恩德最深。只要我们细细思维,便会发现师恩之深的确无法形容。
在行为上,我们应对师长供养、为师长代劳及依师之开示奉行。对师供养者,包括了实物的供养及观想中的供养。师长不在我们身边时,我们如何供养或承侍呢?我们平时修【兜率百尊】、【上师会供】等法门时,便包含了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的修持在内了。所以大家不必担心,师长在前时我们固然应作供养、顶礼及承侍,师长不在身边时,无论他在多远的地方,我们一样可以供养、顶礼及承侍,犹如在师父座前般。这些供养是为了自己积聚成佛资粮而作的,并非为了利益师长。在为师办事时,只要不是与佛法相反的事,下至挑水洗脚,我们都应努力成办。第三点 --- 依说奉行 --- 是三种事中最重要的一种。师长之一切开示,我们必须跟着做。依寺院之严格传统,若衲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须先请示师父,譬如说衲想在另一位师父座前学一些法,如果原来之师长不允,衲便不该去。你们在家居士虽不必这么严格要求,但从原则上来说,师父的开示我们都必须奉行,除却不合佛法之事为例外。
敬师之利益及不敬师之后果
世上有两种对象是我们略为轻慢便会积下极重罪业的,但他们亦能令我们积无量功德,这两者之其一为自己的师长,其二为自己的血缘父母,这是由于其对我们恩重之故。对此二类对象,若我们轻慢、不敬,其业报不等未来世,在今生便会开始成熟,而祸延未来许多生。对在家居士来说,大家虽没能力完全依足最严格的每一条要求来依止上师,但大家千万不可犯轻慢上师等最严重的一类过失。不论对传皈依、传戒、传显学或传密法的师傅,若我们轻慢了,譬如说我们不再认他们为师长,或者我们毁谤师长,甚至双方彻底翻脸决裂了,修行便怎样苦修亦不会有成,甚至还会影响同坛受灌的师兄弟。以衲为例,如果衲对自己的师长生出邪见,或者不敬师,甚至翻目成仇,衲所学之法乃至所教之法,对你们都不会有用,衲自己修行也不会有成,因为这个法流已经不复清净。师徒间若出现这类情况,弟子必须亲自在师前忏悔,否则的话,即使多年后放下一切而到山洞中苦修几十年,也绝不能有所成就。若我们曾作下对师长之轻慢及不敬业,我们千万勿拖延,应马上在师前忏罪。如果师长已经不在人世,我们则对其遗照、衣袍及遗物等忏罪,心中想着是在向活生生的师长坦白求恕。
佛经说,如果我们如法地依止上师,能得到八种殊胜的好处:
1. 趋向佛境
这不是说在拜师后我们自然便会奇迹地变成佛,而主要是指由于弟子依止上师之言教奉行,我们便会趋向成佛之目标。/span>
2. 令佛欢喜
佛经有云:「如理依止善士时…无余佛陀至心喜!」我们在对诸佛献供时,能得供佛之功德,但却谈不上是令佛欢喜了,但在供师时,我们不但积聚了同样的供佛功德,而且更额外得到了令佛欢喜之功德。
3. 魔不能侵
如果对师长有大信心,一切外、内、密魔类根本无法加害我们。
4. 烦恼息除
假设我们对师长很有信心,我们便自然会听他的教导做人,这样便会慢慢减少贪、嗔、痴等烦恼,亦即痛苦之根源。
5. 地道速成
由于得到师长之开示,我们自皈依始,进一步生出离心、菩提心,大乘五道我们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6. 常遇明师
如果我们今生在依师方面没有过失,便积下了很好的有关习气及因缘,于未来世常遇圆满明师。
7. 不落恶道
若于死时忆念师长如佛及其开示,不论师长境界是凡夫或佛陀,三恶道对我们来说,便等同不存在般,我们根本不可能投生于其中。
8. 所愿圆满
这是指世间及出世间的愿望皆可达成。世间愿望是指今生中之福报;出世间之愿望是指成佛等大目标。
反过来说,如果我们没有师长,便不可能得到以上利益,因为我们讲过,无师长便不可能成佛。如果我们有师长,但却并不敬师,则会导致经论上所说的八种严重后果:
1. 轻一切佛
佛经上有说:「轻慢师长等同轻慢一切十方诸佛!」师长是一切佛陀之总体化身,轻慢他便等同对所有佛轻慢,供养他便等同在一刹那间遍供了一切佛。
2. 善行尽失
如果对自己的师长生嗔恨心,曾积之功德便尽毁无余。
3. 无法成就
若不敬师,即使我们修无上密法,也难以成就。这一点前面早已说过了。
4. 造作恶因
轻慢上师者,不但苦修亦无法成就,反而会越修越与成就背向而驰。
5. 成就退失
对师不敬者,不单如前述般无法生出成就,更连本来已生之成就也会消失。以前有一个修行者,他早已证得在天上自由飞行之神通能力。有一次,他在天上飞过,见到师父坐在地面,他便洋洋自得地心生一念:「我能在天上飞行,我的师长反而却无此能力!」在这念头一生起的刹那,他便由天上掉下来了,从此他便失去了曾有的神通能力。
6. 受恶业报
世上有两种业报至最严重,其一为不敬父母,二者便是不敬师长。对师不敬的人,在今生便会开始遇上不善果报,这是由于师徒间之业力极重,导致其果报来得极快之缘故。从前有一位大师,他的老师是养猪人。有一次,大师在众人拥戴中前往某地,途中他见到了自己的师父。由于他的名气很大,他便顿时嫌弃师长身份底下,所以便假装没有看到师父,并未上前顶礼问安。由于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跌了出来。这并非什么佛陀、上师或护法所施之惩罚,而是业力的果报。
7. 投生地狱
不敬师者,会因业力牵引而死后坠于无间地狱中,万劫不出。这只是忤逆师长之其中一种后果而已,此外还有许多严重后果。在佛经中,佛陀对不同恶业所召之不同果报有详细描述,但在大势至对佛陀问及轻慢师长之果报时,佛陀欲答:「你千万不要问!这种果报之严重程度,如果我说出来的话,连大菩萨也会被吓至晕倒!」
8. 不遇明师
如果我们在今生中冒犯师长,便会种下不善的相关缘起,导致在未来许多生中难遇明师,甚至可能会遇上邪师而令自己万劫不复。什么是邪师呢?这是指教导或影响我们不信因果、教导或影响我们作恶等的一类人。
结语
现在大家已经清楚明白师徒关系之重要性了。对寻找上师,我们不可视为儿戏,这是十分严肃的一回事。我们千万勿把师徒关系建于世俗心态上,否则这就好比草藤之桥不堪负重。我们应以信心建造师徒关系之桥梁,这才是一道「铁桥」。如果能寻得好师长,自己又能视师如佛,修持便可望有成。我们的人生十分短暂,所以大家千万勿像提婆达多般,遇上了佛陀也无法得益。这不是佛陀有缺点,而全因弟子没有生起信心而已。若果师长对弟子有悲心,弟子也对师长有信心,这悲心与信心二者相会,便可说是距离成的目标不远了。这是衲可以签字担保的,亦是金刚持佛所亲口说的。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修行与师徙关系》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