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修行與師徙關系▪P3

  ..續本文上一頁說極爲重要,而且它們的本身便就是修行,出家人對此更要至爲重視。寺院是教之根本,而僧人就是持教的人,所以在此環節上絲毫不能出現過失,否則該寺院及傳承便出問題了。依止及敬侍師長之道分爲許多層次,譬如說【戒經】、大乘顯部經綸及密部經典,皆各列出不同程度之要求。今天在座的全是在家居士,恐怕無法最嚴格地依經論中所說要求做,但若果我們單只聽一下這些教法,自己以後盡力量地去做,其利益已十分廣大了。明晚衲將講授【事師五十頌】,它裏面講述了密乘弟子依止及敬侍金剛上師的標准,所以今晚衲只講顯學上對承侍師長的要求。

  依【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結集的佛陀開示,弟子主要應從心上及行爲上兩方面作敬師之事。在心中,我們應以九種心待師、視師爲佛,並常念師恩。在行爲上,我們當供養資財、爲師代勞及依說奉行。

  什麼是九種心?它們出自【華嚴經】開示,分別是:

  1. 如孝子承侍父母的心;

  2. 依止堅定好比鑽石的心;

  3. 如大地般堪負重任的心;

  4. 如須彌山般永不動搖的心;

  5. 如仆人般任勞任怨的心;

  6. 如倒糞人般不畏低下工作的心;

  7. 如小狗般不顧全自己顔面的心;

  8. 如橋梁般樂于承載的心;及

  9. 如船舟般重複往來而不倦的心。

  我們不論是對坐高座上傳灌頂的著名師長,或是日常與我們一起生活的親教師,總之凡是與我們曾結下法緣的師長,我們都必須視爲與佛陀統一體性。前面說過,在審察擇師之時,我們必須看清楚此師有否過失,但一旦在心中確立師徒關系後,我們便不再這樣做,而應常常視師如佛,只看他的優點,不去挑他的過失。以衲爲例,衲自出家前便有了啓蒙師長,後來在十歲時出家時,又有了授沙彌戒之師父,再加上幾十年來的戒師傅、講經師傅、教授五部大論的老師、規範師及灌頂上師等,這些衲都必須無所遺漏地視爲與根本上師一體,亦即與佛同一體性,並無分別。在衲的心中,必須把這許多師長都視爲佛陀的化現,而不是只把其中幾位有名的師父視爲佛陀,卻只把較爲沒太大名氣的師父視爲凡夫。

  師長在客觀上來說未必等同佛陀,但這並不是關鍵,關鍵是弟子爲了自己的修行利益,就必須視師長爲佛陀。只要能做到這一點,把師長視爲佛陀,則無論他是不是佛,你都能得到佛之加持。反過來說,如果你的老師是真正的佛陀,但你卻只視他爲凡夫,你就不可能得到任何加持。如果不生信心,即使佛陀天天坐在你面前教導,你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曆史上的佛陀有一位叫做「提婆達多」(Devadatta)的弟子,他雖然常常在佛的身邊,但卻沒有什麼得益。許多其他的弟子都因佛陀的開示而證悟了不同境界,但提婆達多卻沒有成就,這正是因爲他只視佛陀爲凡夫。所以我們常常說,若視師爲佛,便得佛之加持;如視師爲菩薩,便得菩薩加持;若視師爲凡夫,將得凡夫之「加持」,亦即說你不會得到任何加持。

  視師如佛是極不容易證得之覺受。前世有此習氣者,在今生中只用幾個月、一個月,甚或短至一周便生起覺受及信心,雖並非沒有,但我們一輩凡夫無此習氣,今生中可能花上四、五年苦參也未見有成,因爲要視師長與佛陀不二,的確並非易事,這需要很大的努力及福報才可證得。那洛巴大師在初見帝洛巴時,帝洛巴披頭散發,完全不是我們想象中的大師形象。如果弟子沒有福報,恐怕不易生起信心,但那洛巴卻生起了信心。密勒日巴在初見其師瑪爾巴時,瑪爾巴正在耕田,但這也沒有阻礙密勒日巴的信心。衲在約十九、二十歲前後,曾閱那洛巴傳及密勒日巴傳多次,自此敬師心雖未經苦修亦能自然生起,而且事師亦自然地變得很精進,受到了極大啓發。古代的人許多不識字,書本之流通亦不如今天之普遍,但現代則不同,現在的人都識字,而且很容易買到密勒日巴或那洛巴大師等之傳記,大家不妨多讀、多想,便可知道如何依止師長才正確。總之,視師如佛是修行者必須通過的一關。雖然它十分難成就,但由于缺了它便無法再向上修,所以我們無論如何也必須突破這一個修行上的重大關口。

  除了視師如佛及以九種心待師外,我們亦應常念師長之恩典。以衲的一生爲例,若非因爲衆師長,衲便連字母也不懂,但師長卻教衲識字、穿衣、背經、授予五部大論、授予沙彌及比丘戒,更授予密法,否則衲根本無法可修、無從從佛。客觀上來說,師長之境界或高或低,而最高也不可能比佛陀還高。可是,如果我們從對我們個人的恩典來說,師恩比佛恩還要深。爲什麼這樣說呢?諸佛雖然悲心極大及勤于度衆,但我們卻並未被他們直接利益,現在正在利益我們的是我們的人間師長,所以他們的恩德最深。只要我們細細思維,便會發現師恩之深的確無法形容。

  在行爲上,我們應對師長供養、爲師長代勞及依師之開示奉行。對師供養者,包括了實物的供養及觀想中的供養。師長不在我們身邊時,我們如何供養或承侍呢?我們平時修【兜率百尊】、【上師會供】等法門時,便包含了供養、頂禮及承侍師長的修持在內了。所以大家不必擔心,師長在前時我們固然應作供養、頂禮及承侍,師長不在身邊時,無論他在多遠的地方,我們一樣可以供養、頂禮及承侍,猶如在師父座前般。這些供養是爲了自己積聚成佛資糧而作的,並非爲了利益師長。在爲師辦事時,只要不是與佛法相反的事,下至挑水洗腳,我們都應努力成辦。第叁點 --- 依說奉行 --- 是叁種事中最重要的一種。師長之一切開示,我們必須跟著做。依寺院之嚴格傳統,若衲要做任何事情,都必須先請示師父,譬如說衲想在另一位師父座前學一些法,如果原來之師長不允,衲便不該去。你們在家居士雖不必這麼嚴格要求,但從原則上來說,師父的開示我們都必須奉行,除卻不合佛法之事爲例外。

  敬師之利益及不敬師之後果

  世上有兩種對象是我們略爲輕慢便會積下極重罪業的,但他們亦能令我們積無量功德,這兩者之其一爲自己的師長,其二爲自己的血緣父母,這是由于其對我們恩重之故。對此二類對象,若我們輕慢、不敬,其業報不等未來世,在今生便會開始成熟,而禍延未來許多生。對在家居士來說,大家雖沒能力完全依足最嚴格的每一條要求來依止上師,但大家千萬不可犯輕慢上師等最嚴重的一類過失。不論對傳皈依、傳戒、傳顯學或傳密法的師傅,若我們輕慢了,譬如說我們不再認他們爲師長,或者我們毀謗師長,甚至雙方徹底翻臉決裂了,修行便怎樣苦修亦不會有成,甚至還會影響同壇受灌的師兄弟。以衲爲例,如果衲對自己的師長生出邪見,或者不敬師,甚至翻目成仇,衲所學之法乃至所教之法,對你們都不會有用,衲自己修行也不會有成,因爲這個法流已經不複清淨。師徒間若出現這類情況,弟子必須親自在師前忏悔,否則的話,即使多年後放下一切而到山洞中苦修幾十年,也絕不能有所成就。若我們曾作下對師長之輕慢及不敬業,我們千萬勿拖延,應馬上在師前忏罪。如果師長已經不在人世,我們則對其遺照、衣袍及遺物等忏罪,心中想著是在向活生生的師長坦白求恕。

  佛經說,如果我們如法地依止上師,能得到八種殊勝的好處:

  1. 趨向佛境

  這不是說在拜師後我們自然便會奇迹地變成佛,而主要是指由于弟子依止上師之言教奉行,我們便會趨向成佛之目標。/span>

  2. 令佛歡喜

  佛經有雲:「如理依止善士時…無余佛陀至心喜!」我們在對諸佛獻供時,能得供佛之功德,但卻談不上是令佛歡喜了,但在供師時,我們不但積聚了同樣的供佛功德,而且更額外得到了令佛歡喜之功德。

  3. 魔不能侵

  如果對師長有大信心,一切外、內、密魔類根本無法加害我們。

  4. 煩惱息除

  假設我們對師長很有信心,我們便自然會聽他的教導做人,這樣便會慢慢減少貪、嗔、癡等煩惱,亦即痛苦之根源。

  5. 地道速成

  由于得到師長之開示,我們自皈依始,進一步生出離心、菩提心,大乘五道我們一步、一步地向前走。

  6. 常遇明師

  如果我們今生在依師方面沒有過失,便積下了很好的有關習氣及因緣,于未來世常遇圓滿明師。

  7. 不落惡道

  若于死時憶念師長如佛及其開示,不論師長境界是凡夫或佛陀,叁惡道對我們來說,便等同不存在般,我們根本不可能投生于其中。

  8. 所願圓滿

  這是指世間及出世間的願望皆可達成。世間願望是指今生中之福報;出世間之願望是指成佛等大目標。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沒有師長,便不可能得到以上利益,因爲我們講過,無師長便不可能成佛。如果我們有師長,但卻並不敬師,則會導致經論上所說的八種嚴重後果:

  1. 輕一切佛

  佛經上有說:「輕慢師長等同輕慢一切十方諸佛!」師長是一切佛陀之總體化身,輕慢他便等同對所有佛輕慢,供養他便等同在一刹那間遍供了一切佛。

  2. 善行盡失

  如果對自己的師長生嗔恨心,曾積之功德便盡毀無余。

  3. 無法成就

  若不敬師,即使我們修無上密法,也難以成就。這一點前面早已說過了。

  4. 造作惡因

  輕慢上師者,不但苦修亦無法成就,反而會越修越與成就背向而馳。

  5. 成就退失

  對師不敬者,不單如前述般無法生出成就,更連本來已生之成就也會消失。以前有一個修行者,他早已證得在天上自由飛行之神通能力。有一次,他在天上飛過,見到師父坐在地面,他便洋洋自得地心生一念:「我能在天上飛行,我的師長反而卻無此能力!」在這念頭一生起的刹那,他便由天上掉下來了,從此他便失去了曾有的神通能力。

  6. 受惡業報

  世上有兩種業報至最嚴重,其一爲不敬父母,二者便是不敬師長。對師不敬的人,在今生便會開始遇上不善果報,這是由于師徒間之業力極重,導致其果報來得極快之緣故。從前有一位大師,他的老師是養豬人。有一次,大師在衆人擁戴中前往某地,途中他見到了自己的師父。由于他的名氣很大,他便頓時嫌棄師長身份底下,所以便假裝沒有看到師父,並未上前頂禮問安。由于這一念,他的眼珠竟然跌了出來。這並非什麼佛陀、上師或護法所施之懲罰,而是業力的果報。

  7. 投生地獄

  不敬師者,會因業力牽引而死後墜于無間地獄中,萬劫不出。這只是忤逆師長之其中一種後果而已,此外還有許多嚴重後果。在佛經中,佛陀對不同惡業所召之不同果報有詳細描述,但在大勢至對佛陀問及輕慢師長之果報時,佛陀欲答:「你千萬不要問!這種果報之嚴重程度,如果我說出來的話,連大菩薩也會被嚇至暈倒!」

  8. 不遇明師

  如果我們在今生中冒犯師長,便會種下不善的相關緣起,導致在未來許多生中難遇明師,甚至可能會遇上邪師而令自己萬劫不複。什麼是邪師呢?這是指教導或影響我們不信因果、教導或影響我們作惡等的一類人。

  

  結語

  現在大家已經清楚明白師徒關系之重要性了。對尋找上師,我們不可視爲兒戲,這是十分嚴肅的一回事。我們千萬勿把師徒關系建于世俗心態上,否則這就好比草藤之橋不堪負重。我們應以信心建造師徒關系之橋梁,這才是一道「鐵橋」。如果能尋得好師長,自己又能視師如佛,修持便可望有成。我們的人生十分短暫,所以大家千萬勿像提婆達多般,遇上了佛陀也無法得益。這不是佛陀有缺點,而全因弟子沒有生起信心而已。若果師長對弟子有悲心,弟子也對師長有信心,這悲心與信心二者相會,便可說是距離成的目標不遠了。這是衲可以簽字擔保的,亦是金剛持佛所親口說的。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修行與師徙關系》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