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遙喚上師】釋義開示
今天開始講授【遙喚上師】此祈請文的內容。此文的著者爲一代宗師帕繃喀大師(Pabongkha Dechen Nyingpo,1878 - 1941),其文全名爲【遙喚上師
速引叁身無別上師加持之悲音】。這個名稱的意思是在呼喚及祈請和佛陀叁身無所分別的上師迅速加持;「悲音」一詞是指由于感動所發出的祈請聲音。
正如在初步生起菩提心覺受後,我們尚需要種種方法令菩提心持增長的道理;在依菩提道次第教法修持依止上師部份,至生起初步覺受後,我們便可依【遙喚上師】等祈禱文而修,令覺受持續增長及進一步堅固。在西藏的格律(Gelug)、薩迦(Sakya)、甯瑪(Nyingma)及噶舉(Kargyu)四大派中,皆各有其稱爲【遙喚上師】的祈請文,其具體文字當然並不相同,但其意義是一樣的。
現在我們開始分段講授祈請文的內容。文內的起首是:
喇嘛欽!喇嘛欽!喇嘛欽!
「喇嘛」(Lama)的意思是「上師」,此亦即梵文中之Guru一詞的藏譯。如果依大乘的角度來定義,稱「喇嘛」者必須具有慈悲、菩提心、智慧及力量等,否則不堪被稱「喇嘛」。由于其具上述功德及特征,所以師長是我們當恭敬之對象。「欽」的西藏原文是Kyin,此即「知道一切、知我、聽我」的意思。在此處,我們呼喚「喇嘛欽」叁次,是呼應佛陀之法、報、應叁身之意。
現在開始講及正文內容。正文分爲叁個段落,由第一至第九偈爲首段,由第十至第十五共六偈爲次段,由第十六至二十共五偈爲尾段。
第一偈與佛陀之法身有關,第二及第叁偈分別與報身及應化身有關,所以在此有必要先說明佛陀之叁身分別。佛陀有叁種身,分別爲法身、報身及應化身此叁者。法身是究竟一味的,並無分別、高下。如果在座的大家都成就佛果了,在法身層面上來說,大家便成爲一體了。平時我們說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或藥師佛等等時,並非在法身層面上描述。諸佛之法身是一味的、不可分隔的,並不分爲釋迦牟尼佛之法身、阿彌陀佛之法身……等等。佛陀的法身連十地菩薩也不可感知,唯獨諸佛可見。佛陀之報身由法身所變化顯現出來,但亦只有極高修持境界之菩薩可見,我們凡夫並不能見。不可見並不等于不存在。世間許多事物是我們凡夫的眼睛看不到的,但它們卻真實地存在;同樣地,對我們人類來極爲平凡的太陽,天界衆生及畜牲道中的龍族便看不見,這並無任何稀奇之處。佛陀的報身常處其報身淨土中,爲諸大菩薩講經說法。這裏所說之報身淨土,並非我們平時常常提及如極樂淨土等的概念。諸佛之報身淨土只有大乘見道聖者方有能力去得到,我們凡夫是去不到、看不見的。除了法身及報身外,爲了利益一切衆生,佛陀還示現無數應化身,這是有緣之衆生能有望見到的,譬如說二千多年前本師釋迦牟尼佛便曾示現在人間的印度,此外還有無數我們不能辨知的化身,如同顯宗經典所說恒河沙數之多。法身好比天上的萬裏晴空;報身好比晴空中出現之雲朵;應身則可被喻爲大地上露珠中所反映的太陽。天上只有一個太陽,但在下雨後,如果我們細看草地上的露珠,會發現每一顆水珠皆有一個太陽的倒影在其中,整片大地就有無數多的太陽倒影,這便是佛陀爲利益衆生而化出無數應化身的比喻。諸佛之數無量,但每一位佛之應化身亦是無量之數。只要大地有露珠,便會有太陽的倒影;同道理,只要有衆生,便會有佛陀的應化身。應化身不只是佛陀的神力化現,而且也是他們的悲心之體現。
現在已解釋完佛陀叁身之分別,所以衲開始講第一偈。
一切諸佛智慧大樂法身一味 此即一切具恩上師究竟自性
至誠懇切猛力啓請上師法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這一偈是說上師的自性便是諸佛法身,故比我們向與諸佛法身無別的上師祈請加持,求上師于今世、中陰及未來生生世世皆照顧我們,不離不棄。首二句說上師究竟本質即一切諸佛的法身。剛才衲已說過,佛陀的法身是一味的,無分彼此,無所分別。這裏說上師之自性即佛陀法身,亦即如牛奶中的牛奶,根本無所分別、究竟一體。除卻上師之外,就別無法身了。偈文中的「今」、「後」及「中有」數位,是指今生、未來生及今生與下一生中間、稱爲「中陰」(Bardo)的狀態。中陰期往往是極爲惶恐的情況,十分可怕,並會幻見種種因業力而顯現的恐怖幻象(注:有關中陰情況,見法師著作【生死之輪】及【生死自在】等)。整偈的意思是說:「上師您的究竟自性便是諸佛法身。佛的法身便是您!故此我向與諸佛法身無分別的您祈求,在我的今生、中陰及所有的未來生中,請不離不棄地照顧我!」
爲什麼我們求上師于今生、未來生及中陰期皆不離不棄地攝受我們呢?這是因爲我們並不自由,無法決定自己的前途。雖然我們可能自以爲自己很自由,便實況卻並非如此。我們無能力決定自己的生與死,亦無法決定未來生的去處。如果我們能自主決定未來生處,誰會願意來生變成一頭豬或者一條狗呢?我們來生之可能變成其他叁惡道中之生命,全因我們並無決定能力,只由煩惱及業力牽引投生。我們看看世間的狗、豬或雞,它們難道是自已選擇當可憐的畜牲嗎?當然不是!它們根本無法選擇生處,所以才投生叁惡道中。至于中陰,其痛苦亦是我們無法選擇逃避的。甚至單單說今生,我們連自己的生老病死亦無法自主。所以,不論在今生、未來生或恐怖的中陰,我們都毫無自主能力可言,只隨著煩惱及業力而瓢蕩。只要我們一天未得解脫、自在,便毫無真正的自由可言。正由于我們今生、中陰及未來生皆無法自主,我們需要一個依枯,所以我們求上師在今生、中陰及所有未來生皆照顧我們。
如果我們多作菩薩道次第禅修(注:有關菩薩提道次第禅修開示,見法師著作【甘露珠蔓】)而有少許覺受,在念及此「至誠懇切猛力啓請上師…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兩句時,便會因自知無法自主前途,而在心中有酸痛的感覺,每每下淚不已。「至誠懇切猛力啓請上師…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這些內容。在啓請文的前九偈皆重複出現,它們極爲重要。
智能幻化影像勝者具足七支 此即一切具恩上師究竟幻基
至誠懇切猛力啓請上師報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法身除佛陀外不可見,連十地菩薩也無法感知,而佛陀別有境界高之菩薩可見之報身,這報身乃由法身所變化顯現。報身具有七種特性,這些特性在技術名相上稱爲「七支」,即受用圓滿支、和合支、大樂支、無自性支、大悲遍滿支、遍生無間支及永無滅支七者。有關此七支之說明,在佛學書籍中多有介紹,而且其內容牽涉甚廣、甚爲學術性,故衲在此暫且不說,大家若有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參考佛學詞典。
此偈說明上師亦即佛陀之具足七支的報身,所以我們向與佛的報身無二無別的上師祈求,請他在我們的今生、中陰及所有未來生中皆不離不棄地照顧我們。
一切所化如其根機種種幻舞 此即一切具恩上師報身變化
至誠懇切猛力啓請上師化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爲利益無法見得法身及報身之有情衆生,佛陀亦變化出無數應化身,此乃佛陀之悲心及能力的體現。顯宗的經典常常說,佛陀之化身有如大海中的沙粒一樣多。剛才衲也作過一個比喻,大地上有多少顆露珠,便會有多少個太陽的倒影。太陽只有一個,但其倒影卻無量之多,凡有一顆露珠便有一個「太陽」,這便是佛陀化身的神奇之處。
偈中之前兩句是「一切所化如其根機種種幻舞」及「此即一切具恩上師報身變化」。「一切所化如其根機種種幻舞」的意思是說,佛陀化身因應不同衆生需要而顯現出其所需要的形相,只要適合衆生及能利益衆生,佛陀之化身可能以高僧、國王、大臣、將軍,甚至可能是妓女、屠夫或畜牲的形相出現,不見得一定以神聖的佛陀形相從天上降下來。「此即一切具恩上師報身變化」一句,說明了這些許多化身皆出自與佛陀報身無別的上師。所以在最後兩句,我們向這樣的上師求請于今世、中陰及所有未來生中不離不棄地照顧我們,這與前二偈的尾二句相同意義。
叁身無別遊戲變化現上師相 此即一切具恩上師唯一體性
至誠懇切啓請叁身無別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第四偈呼應首叁偈,強調上師即佛之法、報、化叁身,叁身合一便即上師,上師亦即佛陀之叁身,然後我們向與佛陀叁身無別之上師祈請攝受。
一切無量寂怒本尊上師自性 除此具恩上師之外別無本尊
至誠懇切啓請普攝本尊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由于衆生之根器各有不同,能利益他們的方法亦有所不同,這便是佛陀的廣大事業。在有需要的時候,佛陀顯現爲種種寂靜本尊的形相來利益衆生,但對其他某一些衆生,佛陀則化現爲忿怒、可怖的本尊形相,這些形相稱爲「忿怒本尊」。
這一偈說明上師亦即一切寂靜及忿怒相的本尊,在上師之外別無任何本尊,亦即是在說:「上師,您便是一切本尊!」在後二句,我們向與一切本尊無別之上師作前四偈同樣的祈求。
一切諸佛合一總體現上師相 除此具恩上師之外別無諸佛
至誠懇切啓請普攝諸佛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這偈說明上師亦即一切諸佛的合一體現形相,除卻上師之外就別無諸佛存在了,所以我們向攝持叁世十方一切諸佛的上師作祈請,求他在我們今生、中陰及未來生中攝受我們。
一切勝者悲智力體現爲師故 聖叁部主自然即是具恩上師
至誠懇切啓請叁部合一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觀音大士(Avalokiteshvara)是諸佛之悲…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遙喚上師 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