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所化,並非諸佛悲心以外別有一個觀音存在。文殊大士(Manjusri)是諸佛之智慧所化,除卻諸佛之智外,別無文殊大士存在。同樣地,金剛手大士(Vajrapani)便是諸佛之力量的統一化現;他便是一切佛的力量,諸佛之力量便是他。觀音、文殊及金剛手,即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十方諸佛之悲心,智慧及力量,合稱爲「聖叁部主」(Rigsum Gonpo)。
在本偈的前二句中,說明了上師亦即觀音、文殊及金剛手大士,在他之外別無叁部主存在,所以我們是在說:「上師,您便是叁部主!叁部主便是您!您便是諸佛之悲心、智慧及力量的人間化身!」在後二句,我們向與觀音、文殊及金剛手無別之上師作前面偈文同樣的祈求。
所放百部五部叁部一切即師 此等一切收攝遍主亦是上師
至誠懇切啓請諸部主宰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諸佛有無數之多,但我們可以把他們爲攝爲百佛。如果再濃縮一點,我們可以把百佛再攝爲五方佛部,亦即大日如來(Vairochana)、阿彌陀如來(Amitabha)、寶生如來(Ratnasambhava)、不動如來(Akshobhya)及不空成就如來(Amogasiddhi)。如果再濃縮一點來說,五方佛部又可用叁佛的概念攝持而代表,亦即代表諸佛身之大日如來、代表諸佛語之阿彌陀如來及代表諸佛意之不動如來。如果再把叁佛濃縮,便以一尊金剛持(Vajradhara)爲所有佛的代表。金剛持是一切諸佛,鋪展出來講述便是佛之身、語、意,即叁佛,叁佛再鋪展出來便以五方佛部代表,五方佛部的再進一步開展便是百佛,百佛便等同所有叁世十方一切諸佛。
在此偈中,我們是在說:「百佛便是上師!五佛便是上師!叁佛便是上師!上師便即是金剛持!金剛持、叁佛、五佛、百佛及至一切諸佛等,若收攝來說,便即上師!」在後二句,我們向與金剛持、叁佛、五佛、百佛及至一切諸佛無別之上師作前面偈文同樣的祈求。
一切諸佛正法僧伽作者即師 兼備普攝叁皈依處即具恩師
至誠懇切啓請普攝皈處上師 今後中有願皆不離慈悲攝受
這一偈是指上師亦即佛、法、僧叁寶,亦即我們的皈依處。在後二句,我們向與叁寶無別之上師作前面八偈同樣的祈求。
至此第九偈,便講完了本文叁段落中的第一段落了。以下由第十至第十五偈,是第二段落。
一切諸佛本體幻化現上師相 慈悲攝受其理思之憶念上師
這二句是說:「與諸佛無分別的師父慈悲攝受了我。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上師您!」
于一切佛所棄無緣苦惱若我 示無謬道其理思之憶念上師
這二句是說:「與諸佛無緣的我,師父您卻慈悲攝受我。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上師您!」 爲什麼這裏說我們與佛無緣呢?佛陀的法身我們無法感知,他的報身我們亦無功德可見,所以說我們與佛的法身及報身無緣。在無始以來,有許多位佛的應化身曾經示現世間,許多衆生因此而得度了,但我現在卻仍然身處六道苦海之中,未曾脫苦,亦未曾得益。在現在的賢劫中,將有千佛示現,在本師釋迦牟尼出現前,已有叁佛示現在人間,但我卻無緣得見、無緣得度。在許多劫前,古佛曾說現在年代之衆生難度,但本師釋迦牟尼卻說:「由我來承擔這項事業吧!」,所以諸佛當時贊歎本師爲「大心力者」。然而,雖然本師釋迦牟尼佛示現了,但我現在卻仍然在六道之中,無從得脫,並未因他的示現而得度。所以說,諸佛叁身我皆未沒緣得見或得度。在現今,卻是師長在對我開示脫離輪回乃至成佛的法門。諸佛之功德及恩典固然極大,但我並未能直接得益,現今直接照顧我、攝受們的是師長。所以,從此角度來說,師恩比佛恩還重。
難得大義妙身抉擇利害得失 無誤欲取心要思之憶念上師
在六道中,能生爲人類並不容易,這是十分稀有的。在人身轉生中,又分爲暇滿人身及普通人身。暇滿人身是指有機會及能力修學佛法的人,後者指缺乏機會或能力的人,二者之間以前者至爲難得。既然我們已得到此至爲難得及寶貴的暇滿人身,我們不該白白把它浪費了,而應令其有變得意義,所以我們必須選擇做能真正利益自己的事,而避免作不利自己的事。
此二句的意思是說:「既得到難得人身,我必須選擇作利益自己的事,而避免作不利之事,以令人生有意義。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了上師您!」這兩句呼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于有暇身勸取心要」部份。
忽爾忽爾死大怖畏降于自頭 不知所措本性思之憶念上師
由此二句開始,涉及【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于共下士道次修心」部份的教法。文中說:「死亡會突然地降臨,到時我將不知所措。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了上師您!」
今生圓滿一切當下忽然離去 孤獨前往本性思之憶念上師
此二句是說:「在死時,不論我曾擁有多少財富或親友等,終必孤獨、懼怕地一人孤單上路,連一根頭發也無法帶著走。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了上師您!」
自身赤裸墮于可畏地獄火中 至極難忍本性思之憶念上師
餓鬼處中無福飲食涓滴亦無 痛苦現前覺受思之憶念上師
愚昧畜生極可厭惡不淨劣緣 如是自身覺受思之憶念上師
在死後,並非一切便終結了,而會另有投生去處,所以我們必須關心來生前途。依因果規律,大惡業力者生于地獄道中,中等惡業力者將生爲餓鬼,惡業力輕者則將生爲畜牲,善業者則生于天、人或阿修羅道中。由于我們自知所曾作惡業很多,善業卻從不曾多作,所以我們可以推論來生的去處必定是叁惡道。
以上六句呼應叁惡道的苦。初二句的「自身赤裸墮于可畏地獄火中
是指地獄道,第叁及第四句描述常受饑渴大苦的餓鬼道,最後兩句描述畜牲道。這六句是在說:「想及未來我必將投生于叁惡道中受此種種苦,我便念及上師您! 」
苦惱若我如今將墮彼惡趣處 從彼救護皈處思之憶念上師
這兩句是在說:「我已十分接近落入叁惡道之厄運,能作我依止的唯獨有叁寶。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了上師您!」 這兩句呼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有關皈依的部份教法。
黑白業果如影隨形微細進退 如理而行其理思之憶念上師
「黑白」二字是指惡及善業二者。這些善及不善業的力量,乃至最微細的業力,都會像影子般跟隨我們,善業將牽引福樂果報,惡業則感召痛苦果報。所以,一個人能否得到福樂,視乎他曾作之業。最細微的因果關系,則只有佛陀才能知道,譬如說佛陀能見到此刻衲的少許腳痛源自哪一生中、哪一刻的某個小業因,這些都不是我們凡夫所能感知的範圍。可是,我們可以依粗顯的定律說明業及果的規律。總之,我們既然欲得樂離苦,便應依因果規律而行止。以上這兩句正是說:「每思及必須依因果的道理而行時,我便念及上師您!」這兩句呼應菩提道次第教法中之業果部分。
無邊叁有猶如牢獄衆苦之源 從此解脫方便思之憶念上師
在六道輪回中,上至最高享樂的天界,下至最深的無間地獄,其本質皆爲痛苦。我們一生中所經曆的,不外乎是苦苦、壞苦及行苦等痛苦。從佛的眼中看,輪回就是苦的根源,猶如一個牢獄般,衆生正好比獄中受刑的囚犯,所以佛陀爲衆生開示了苦谛及集谛,即苦之本質及其來源。把我們栓在輪回中不能出脫的枷鎖是什麼呢?這便是煩惱及由其驅使而作之業。肝癌等病頂多只可能折磨及危害我們一生,但貪、嗔、癡等煩惱卻禍延所有未來生。所以,現今我們有了堪能修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上士道乃至即身成就之殊勝密法的人身,且又懂得因果與業力之道理,如果不趁此黃金機會醫好自己的煩惱,令自己脫出痛苦的循環,便白白浪費了這個千載難逢的人身了。如果我們懂得事理,便應做利益自己的事,而避免做有害自己的事,所以我們應努力修持共中士道中之出離心及解脫道內容。佛陀在其道谛及滅谛教法中,便爲我們開示了這些法門。
以上兩句是在說:「無邊輪回是痛苦之根源。每在思及出離心及解脫之道時,我便念及上師您!
這兩句呼應【菩提道次第廣論】中之「于共中士道修心」 部分。
可畏有海渦卷無邊苦惱母親 墮落逼惱本性思之憶念上師
這兩句是說:「正如我自己在輪回苦海中不由自主,如母衆生亦是如此。每念及此,我便想起了上師您!」 它們與菩提道次第教法中之上士道呼應。
說至此便講完了叁個段落中的第二段落。
第二段落每兩句便出現一次「上師護念」,而在第叁段落中,每兩句便以「求師加持」爲句尾。什麼是「加持」呢?我們在求上師給予哪種「加持」呢?所謂的「加持」,並非指我們求師賜予什麼神奇的法力或神通等,也不是指在夢中見到佛陀對我們放光等等。見佛、見光等事,並非真正的加持。發夢、神通等,也不是真正的加持。如果我們辛辛苦苦地修行,到頭來只是見到佛陀放放光,或者得到一個吉祥的夢境,這就等于我們白修一場了!如果我們沈迷于這種幻境,它們不單不可說是佛陀或上師加持,反而可以說是魔的「加持」!那麼怎樣才算是得到了加持呢?如果我們對因果更加深信了,又或者我們善良的心增長了,這些才是真正得到加持的微兆。反過來說,如果在修行許久以後,我們對叁寶或因果等卻更加生疑,則不論我們是否晚晚見到或夢到佛陀放光,也並不算是得到了真正的加持。有關這一點,大家必須十分清楚。
現在衲開始講第叁段落的內容。
叁主要道與二次第甚深覺受 于自相續無難生起求師加持
文中的「叁主要道」這幾個字是指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注:有關叁主要道教法,見法師著作【甘露心華】)。如果能于此生中生起叁主要道的覺受,便可說是不枉此生了。「…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遙喚上師 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