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事師五十頌】釋義開示
今晚開講【事師五十頌】這部論著。衲曾在根本上師赤江仁寶哲座前聽受這部論的完整講解及得到其口傳傳承。如果依傳統方法來講解這部論,起碼要用上十天時間,故今天我們依宗喀巴祖師之注疏簡單講述其重點,這樣會比較簡潔及易于明白。
【事師五十頌】的著者爲巴布拉大師(注:梵文Aryasura,藏文Babula,漢傳佛教中稱爲「馬鳴」)。藏文【大藏經】中的密續部共有二十至叁十卷左右,【事師五十頌】被收于此部中。
西藏的佛學典籍有一個傳統,凡是由梵文翻譯成藏文的經論,皆會標明原本梵文書名,然後才列出其藏文譯名;西藏本土之論著,則只有藏名,而並無梵文名稱。【事師五十頌】的藏名是Bla-ma Inga-bcu-pa,但在藏文版【事師五十頌】的首頁,卻寫著Gurupancasika,這就是本論的梵文原名。在藏文版的起先印論的梵名,是爲了標示藏文版【事師五十頌】乃由梵文翻譯而來,而並非西藏祖師之著作。
佛經和宗喀巴祖師都說過:「一切世間與佛法上之成就,無不出于師長之恩德及開示,故依止師長乃修行及成就之根源!」依止師長分不同層次,此亦即說小乘對修行者如何敬師有其要求,大乘顯宗的要求又比小乘者嚴格一點,大乘密宗對敬師的要求則最高。【事師五十頌】的內容,全是有關依止上師的教授。這些教授本來出自【大藏經】裏的顯宗經典及諸密續中,並非本論著者自創,但著者把它們從許多經續中抽取了出來,濃縮地結集爲此五十頌偈。本論主要講授修行者如何依止金剛上師,所以這是對密法修行者的要求,而並非對顯乘或小乘修行者的要求。衲並非指小乘或顯宗行者不必敬師,這裏只是說佛教對他們的敬師要求比較低,並不似本論中最爲嚴格的要求而已。【事師五十頌】雖然屬于密法中的教法部份,但從未學習密法的佛教弟子,仍可學習其內容,這是宗喀巴大師之注疏中所說,其依據在注疏中有詳述,大家可以自行參考其漢文譯本。假設有一個人首先依止某師長學顯乘菩提道次第多年,後來他學得差不多了,心欲向同一位師長求學密法,便應先學【事師五十頌】,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論中之要求。雖然他先後面對的是同一位師長,但由于師長的身份將從顯宗上師進一步變爲兼具密法金剛上師之身份,弟子的敬師程度便有必要提升至密法中對敬師之要求程度了,所以他必須在學密前預早學習【事師五十頌】的內容。
現在開始講本論內容。剛才衲已經提過,我們將依宗喀巴祖師之注疏來釋義,但在原注疏中,宗喀巴大師引用了許多佛經中之依據以作補充,我們今天由于時間有限,衲就不會深入地把這些較學術性的佛經引句一一解釋了。
現在我們開始一句一句地解說。
得具貴勝金剛薩垛上位因 上師足蓮如實恭敬爲作禮
清淨續說依止彼 今總集說其敬聽
這四句包含了著論者對師長之敬禮及其著論的原因和依據。此四句的意思是說:「在已證得空樂不二智慧境界的上師足前,我如法地恭敬作禮。由于許多經論都說我們應當依止師長,我現今把這些散見于諸經續中的開示結集起來,聽者及讀者應恭敬地學習它們!」文中的「貴勝金剛薩垛」是指已得空樂不二智的具德師長。後二句說明著者並非自己發明了什麼新創的開示,而只不過是有所依據地把這些衆多散見于各經典中的有關開示,濃縮地彙集在一起成論而已。這裏說明了兩點:第一,論中所教內容全部有根有據的,並非著者自創,所以堪作指引;第二,著論之原因是由于依止師長的開示散見于極廣大的佛學典籍中,故有必要把它們彙集在一起,以便學習。
已能獲得勝灌頂 如是金剛軌範師 十方所住諸如來 叁時現前爲作禮
這一偈解說了爲何弟子應對自己的金剛上師禮敬及承侍。
在未求灌頂前,弟子應已具備出離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見此叁主要道(注:有關叁主要道開示,見法師著作【甘露心華】)之覺受。未能及此資格者,若對此叁者通達、明白,亦可勉強說是及格。以上乃指過往的年代,現今許多事及許多傳統都變了,但大家應起碼對菩提道次第教法有所認識及學習,方有受灌頂之資格。若連這起碼要求也達不到,受灌頂亦只不過是浪費時間而已,別無太多利益可言,亦難望可得到什麼實在的成就。衲在這裏所說的灌頂,是指正式的、包含寶瓶灌頂等環節之大灌頂一類,而並非指大部份公開法會中所授之隨許類(注:藏文Jenang,在漢地時亦稱作「結緣灌頂」)。給予我們這類正式灌頂的師長,我們稱之爲「金剛上師」、「金剛阿阇黎」或「金剛規範師」等,即梵文中的Vajracharya。金剛上師的定義便是如此,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之上師。衲有時見到有些人隨便稱別人爲「金剛上師」,這是不太正確的稱呼。我們對任何師長固然皆應恭敬而尊稱,但如果他們並非傳授密法的師長,便不稱爲「金剛上師」,這是定義上的分別,而與恭敬或否並無關系。
現在說及的此偈內容說:「對受過其灌頂的師長,十方如來皆于叁時現于其前年恭敬作禮!」文中的「十方」是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及下十個方向,實即指一切虛空。一切佛尚且對賜其灌頂之金剛上師叁時作禮,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弟子呢!所以這裏是說,金剛上師是堪受我們禮敬的,我們理應對賜予密法灌頂之師長禮敬。
以最勝信日叁時 獻花中圍而合掌 頭頂接足爲作禮 開演上師當敬事
這一偈是說,在每日的叁種時段中,我們應對金剛上師合掌、獻花、供養曼達(注:梵文Mandala,漢文亦譯作「中圍」)及頂禮等,以表示尊敬。偈中所說的叁時,是指日及夜的初、中、後叁個時段。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並非日夜皆坐在自己的金剛上師面前,所以我們不可能每天向他們的真實肉身作禮。受過摩诃無上瑜伽密部灌頂的弟子,有誓言每天必須修六次或廣或略的其中一種上師相應儀軌,這種儀軌的內容包括了對師長之供養、頂禮及獻曼達等。每天修這類儀軌六次,便正好符合了諸經續及此偈中于「日叁時」對師長供養、頂禮及獻曼達等的要求。
師或在家新出家 爲避世間譏毀故 以持禁戒心作禮 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獻座位若起立 作事業等諸敬事 有禁戒者普應作 唯離拜及非妙業
這二偈說及對師作禮之例外情況,其內容是說:「如果弟子是出家人而爲師者是在家人或比弟子受戒晚的僧人,爲了避免世俗上之非議,弟子于頂禮時應面向師前的佛像或佛經,而只在心中頂禮師長便可。對師獻座、站立迎師及爲師長辦事等其他事,並無例外情況,唯身頂禮及爲師父洗腳此類事業,在必要時可以開許。」偈中的「有禁戒者」是指沙彌、比丘、沙彌尼及比丘尼;「非妙業」一詞是指在世俗上被視爲低下的工作,例如爲他人洗腳等事。
從密法的角度來說,一個人是否具備當金剛上師的資格,與他是否一位僧人並無必然關系。許多具資格的金剛上師是出家比丘或沙彌,但也有些金剛上師是在家的居士。一位合格的金剛上師必須具備各種資格,譬如說他必須具足德行、曾得傳承、曾完成密法閉關及熟谙布設灌頂壇城的學問等等,但卻並不要求金剛上師必須是出家的比丘。假設有一位比丘對一個現在家相的金剛上師生起信心,向他求得了灌頂,從此他便成爲了這個現居士身份的上師之弟子。前面已經說過,作爲一個弟子,恭敬頂禮及供養師父,從密法的師徒關系來說這是恰當的。可是,在不懂密法傳統的人眼裏,如果有比丘向居士頂禮,他們便會認爲不合理,甚至造作不善口業而非議比丘的傳統,這樣便不太好了。再舉例說另一種情況,譬如授灌頂的金剛上師是一位剛出家的比丘,弟子卻是僧臘較長的比丘,若依密法傳統來說,弟子頂禮上師固然理所當然,但若依比丘傳統來說,早出家的比丘不應向新出家比丘頂禮。在以上這類情況中,爲了避免別人非議,弟子可以對上師面前的佛像或佛經頂禮,而只在心中頂禮上師。這只是指在可能導致別人造作口業之必要情況下方可開許。在其他情況下,譬如說根本沒有第叁者在場或第叁者理解密法傳統的情況下,弟子則仍應作禮。至于其他弟子應作的事,例如站立迎師、供養上師、爲師辦事及讓座等,即使自己身份是比丘弟子而上師現居士相或僧臘較短,仍然應當如法進行。總言之,十方諸佛尚且對其金剛上師頂禮,作爲比丘弟子向現在家身或僧臘較短的金剛上師頂禮等,本來並無錯誤,然而爲了避免損害比丘傳統及避免不懂密法的人非議,在上述之特殊情況下,弟子可以不用身體頂禮及不必作爲師洗腳等事,但其余承侍諸事仍然必須照辦。
剛才解釋了敬師之理及講解了恭敬師長之例外情況。以下由第六至第九偈,是有關挑選金剛上師而依止的教授。
第六偈是:
上師及與其弟子 同等失壞于誓句 勤勇軌範及弟子 最初應互相觀察
在修持顯道有一定基礎後,若心欲入于密乘,便應重新尋找合資格傳授密法的上師。傳密法的上師,既可以是以前已成立了師徙法緣者,亦可以另外尋找而依止。假設我們以前只有能傳顯乘法義的師長,此時我們便需別覓金剛上師。如果在教我們顯乘法義的師長中,有具密法傳承者,師徙間在傳密法前仍然需要重新互相觀察,這是因爲一旦傳了密法,師徙關系將會提升至另一層次的原故。
在古印度的傳統中,准弟子會對准金剛上師觀察多年,至認爲有信心了,方提出灌頂之要求,此時准上師不會馬上答應,他亦要觀察弟子多年,確認准弟子是學密之根器,方正式傳予密法。爲什麼我們對傳授及接受密法這麼謹慎呢?經中有說,正如雪獅子的奶必須用琉璃寶皿才能裝載,如果倒在泥皿中,皿便會破裂,根本無法盛載這麼寶貴的東…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事師五十頌 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