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地本源》--【事师五十颂】释义开示
今晚开讲【事师五十颂】这部论著。衲曾在根本上师赤江仁宝哲座前听受这部论的完整讲解及得到其口传传承。如果依传统方法来讲解这部论,起码要用上十天时间,故今天我们依宗喀巴祖师之注疏简单讲述其重点,这样会比较简洁及易于明白。
【事师五十颂】的著者为巴布拉大师(注:梵文Aryasura,藏文Babula,汉传佛教中称为「马鸣」)。藏文【大藏经】中的密续部共有二十至三十卷左右,【事师五十颂】被收于此部中。
西藏的佛学典籍有一个传统,凡是由梵文翻译成藏文的经论,皆会标明原本梵文书名,然后才列出其藏文译名;西藏本土之论著,则只有藏名,而并无梵文名称。【事师五十颂】的藏名是Bla-ma Inga-bcu-pa,但在藏文版【事师五十颂】的首页,却写着Gurupancasika,这就是本论的梵文原名。在藏文版的起先印论的梵名,是为了标示藏文版【事师五十颂】乃由梵文翻译而来,而并非西藏祖师之著作。
佛经和宗喀巴祖师都说过:「一切世间与佛法上之成就,无不出于师长之恩德及开示,故依止师长乃修行及成就之根源!」依止师长分不同层次,此亦即说小乘对修行者如何敬师有其要求,大乘显宗的要求又比小乘者严格一点,大乘密宗对敬师的要求则最高。【事师五十颂】的内容,全是有关依止上师的教授。这些教授本来出自【大藏经】里的显宗经典及诸密续中,并非本论著者自创,但著者把它们从许多经续中抽取了出来,浓缩地结集为此五十颂偈。本论主要讲授修行者如何依止金刚上师,所以这是对密法修行者的要求,而并非对显乘或小乘修行者的要求。衲并非指小乘或显宗行者不必敬师,这里只是说佛教对他们的敬师要求比较低,并不似本论中最为严格的要求而已。【事师五十颂】虽然属于密法中的教法部份,但从未学习密法的佛教弟子,仍可学习其内容,这是宗喀巴大师之注疏中所说,其依据在注疏中有详述,大家可以自行参考其汉文译本。假设有一个人首先依止某师长学显乘菩提道次第多年,后来他学得差不多了,心欲向同一位师长求学密法,便应先学【事师五十颂】,看看自己能否做到论中之要求。虽然他先后面对的是同一位师长,但由于师长的身份将从显宗上师进一步变为兼具密法金刚上师之身份,弟子的敬师程度便有必要提升至密法中对敬师之要求程度了,所以他必须在学密前预早学习【事师五十颂】的内容。
现在开始讲本论内容。刚才衲已经提过,我们将依宗喀巴祖师之注疏来释义,但在原注疏中,宗喀巴大师引用了许多佛经中之依据以作补充,我们今天由于时间有限,衲就不会深入地把这些较学术性的佛经引句一一解释了。
现在我们开始一句一句地解说。
得具贵胜金刚萨垛上位因 上师足莲如实恭敬为作礼
清净续说依止彼 今总集说其敬听
这四句包含了着论者对师长之敬礼及其着论的原因和依据。此四句的意思是说:「在已证得空乐不二智慧境界的上师足前,我如法地恭敬作礼。由于许多经论都说我们应当依止师长,我现今把这些散见于诸经续中的开示结集起来,听者及读者应恭敬地学习它们!」文中的「贵胜金刚萨垛」是指已得空乐不二智的具德师长。后二句说明著者并非自己发明了什么新创的开示,而只不过是有所依据地把这些众多散见于各经典中的有关开示,浓缩地汇集在一起成论而已。这里说明了两点:第一,论中所教内容全部有根有据的,并非著者自创,所以堪作指引;第二,着论之原因是由于依止师长的开示散见于极广大的佛学典籍中,故有必要把它们汇集在一起,以便学习。
已能获得胜灌顶 如是金刚轨范师 十方所住诸如来 三时现前为作礼
这一偈解说了为何弟子应对自己的金刚上师礼敬及承侍。
在未求灌顶前,弟子应已具备出离心、菩提心及空性正见此三主要道(注:有关三主要道开示,见法师著作【甘露心华】)之觉受。未能及此资格者,若对此三者通达、明白,亦可勉强说是及格。以上乃指过往的年代,现今许多事及许多传统都变了,但大家应起码对菩提道次第教法有所认识及学习,方有受灌顶之资格。若连这起码要求也达不到,受灌顶亦只不过是浪费时间而已,别无太多利益可言,亦难望可得到什么实在的成就。衲在这里所说的灌顶,是指正式的、包含宝瓶灌顶等环节之大灌顶一类,而并非指大部份公开法会中所授之随许类(注:藏文Jenang,在汉地时亦称作「结缘灌顶」)。给予我们这类正式灌顶的师长,我们称之为「金刚上师」、「金刚阿阇黎」或「金刚规范师」等,即梵文中的Vajracharya。金刚上师的定义便是如此,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之上师。衲有时见到有些人随便称别人为「金刚上师」,这是不太正确的称呼。我们对任何师长固然皆应恭敬而尊称,但如果他们并非传授密法的师长,便不称为「金刚上师」,这是定义上的分别,而与恭敬或否并无关系。
现在说及的此偈内容说:「对受过其灌顶的师长,十方如来皆于三时现于其前年恭敬作礼!」文中的「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及下十个方向,实即指一切虚空。一切佛尚且对赐其灌顶之金刚上师三时作礼,何况我们这些凡夫弟子呢!所以这里是说,金刚上师是堪受我们礼敬的,我们理应对赐予密法灌顶之师长礼敬。
以最胜信日三时 献花中围而合掌 头顶接足为作礼 开演上师当敬事
这一偈是说,在每日的三种时段中,我们应对金刚上师合掌、献花、供养曼达(注:梵文Mandala,汉文亦译作「中围」)及顶礼等,以表示尊敬。偈中所说的三时,是指日及夜的初、中、后三个时段。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并非日夜皆坐在自己的金刚上师面前,所以我们不可能每天向他们的真实肉身作礼。受过摩诃无上瑜伽密部灌顶的弟子,有誓言每天必须修六次或广或略的其中一种上师相应仪轨,这种仪轨的内容包括了对师长之供养、顶礼及献曼达等。每天修这类仪轨六次,便正好符合了诸经续及此偈中于「日三时」对师长供养、顶礼及献曼达等的要求。
师或在家新出家 为避世间讥毁故 以持禁戒心作礼 面前所置正法等
若献座位若起立 作事业等诸敬事 有禁戒者普应作 唯离拜及非妙业
这二偈说及对师作礼之例外情况,其内容是说:「如果弟子是出家人而为师者是在家人或比弟子受戒晚的僧人,为了避免世俗上之非议,弟子于顶礼时应面向师前的佛像或佛经,而只在心中顶礼师长便可。对师献座、站立迎师及为师长办事等其他事,并无例外情况,唯身顶礼及为师父洗脚此类事业,在必要时可以开许。」偈中的「有禁戒者」是指沙弥、比丘、沙弥尼及比丘尼;「非妙业」一词是指在世俗上被视为低下的工作,例如为他人洗脚等事。
从密法的角度来说,一个人是否具备当金刚上师的资格,与他是否一位僧人并无必然关系。许多具资格的金刚上师是出家比丘或沙弥,但也有些金刚上师是在家的居士。一位合格的金刚上师必须具备各种资格,譬如说他必须具足德行、曾得传承、曾完成密法闭关及熟谙布设灌顶坛城的学问等等,但却并不要求金刚上师必须是出家的比丘。假设有一位比丘对一个现在家相的金刚上师生起信心,向他求得了灌顶,从此他便成为了这个现居士身份的上师之弟子。前面已经说过,作为一个弟子,恭敬顶礼及供养师父,从密法的师徒关系来说这是恰当的。可是,在不懂密法传统的人眼里,如果有比丘向居士顶礼,他们便会认为不合理,甚至造作不善口业而非议比丘的传统,这样便不太好了。再举例说另一种情况,譬如授灌顶的金刚上师是一位刚出家的比丘,弟子却是僧腊较长的比丘,若依密法传统来说,弟子顶礼上师固然理所当然,但若依比丘传统来说,早出家的比丘不应向新出家比丘顶礼。在以上这类情况中,为了避免别人非议,弟子可以对上师面前的佛像或佛经顶礼,而只在心中顶礼上师。这只是指在可能导致别人造作口业之必要情况下方可开许。在其他情况下,譬如说根本没有第三者在场或第三者理解密法传统的情况下,弟子则仍应作礼。至于其他弟子应作的事,例如站立迎师、供养上师、为师办事及让座等,即使自己身份是比丘弟子而上师现居士相或僧腊较短,仍然应当如法进行。总言之,十方诸佛尚且对其金刚上师顶礼,作为比丘弟子向现在家身或僧腊较短的金刚上师顶礼等,本来并无错误,然而为了避免损害比丘传统及避免不懂密法的人非议,在上述之特殊情况下,弟子可以不用身体顶礼及不必作为师洗脚等事,但其余承侍诸事仍然必须照办。
刚才解释了敬师之理及讲解了恭敬师长之例外情况。以下由第六至第九偈,是有关挑选金刚上师而依止的教授。
第六偈是:
上师及与其弟子 同等失坏于誓句 勤勇轨范及弟子 最初应互相观察
在修持显道有一定基础后,若心欲入于密乘,便应重新寻找合资格传授密法的上师。传密法的上师,既可以是以前已成立了师徙法缘者,亦可以另外寻找而依止。假设我们以前只有能传显乘法义的师长,此时我们便需别觅金刚上师。如果在教我们显乘法义的师长中,有具密法传承者,师徙间在传密法前仍然需要重新互相观察,这是因为一旦传了密法,师徙关系将会提升至另一层次的原故。
在古印度的传统中,准弟子会对准金刚上师观察多年,至认为有信心了,方提出灌顶之要求,此时准上师不会马上答应,他亦要观察弟子多年,确认准弟子是学密之根器,方正式传予密法。为什么我们对传授及接受密法这么谨慎呢?经中有说,正如雪狮子的奶必须用琉璃宝皿才能装载,如果倒在泥皿中,皿便会破裂,根本无法盛载这么宝贵的东…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事师五十颂 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