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二偈说弟子应如命成办上师所吩咐的事。然而,这其中亦有例外情况,譬如说在自己有病而无能为力时,如果实时说明理由,这便没有过失。又或师长命弟子杀人,我们当然知道这是不如法的事,作为弟子的便应实时婉言回答无法成辨办。这里的关键是,上师吩咐的我们应尽力办成,但在真实无能力时或在该命令不合理时,我们便应当场婉言说明,这便不会有过失。如果我们没有当时婉言推辞,却含含糊糊地接受了任命,后来却办不到或者没有进行,这便存在过失了。
上师诸物如自命 上师所爱亦如师 上师眷属如亲属 依于等住恒思惟
对于与师长有关的人与物,我们亦当谨慎而恭敬,譬如说师长所养的狗或马,我们出于师长之尊敬,亦不可打骂或轻视,其他如师长之亲戚等亦同理。对于师长之财物乃至遗物,除非上师曾说明赠予,否则绝不可随便取来自己使用,而且更应以性命保护它们。如果我们妄取一位修行极高的师长之财物,由于他在心中对财物无所执爱而施予三宝及一切众生,此偷业便等同偷取一切佛及一切有情众生财物之业力,其果报很重,并不同于其他偷业,所以大家千万要谨慎。
止憩床座或前行 或作束缚其顶髻 置足于垫手置腰 上师面前皆不应
在与上师同行时,我们不应走在他的前面。在上师面前,也不应以手叉腰或躺着。在上师坐下时,我们也不应该抢先坐下。至于偈中说不应作的「束缚其顶髻」,乃指印度的文化传统,和大家无关;一般来说,我们注意勿在见师长时戴帽或奇装异服便可。
上师安住或起立 不应偃卧或端坐 恒常于彼诸事业 善巧兴作令圆满
在上师站立时,弟子不应坐着。在上师坐着时,弟子则不应躺着。
除遣口唾液沫等 伸展其足于坐垫 往来经行或诤论 上师面前皆不应
在师长面前,弟子不应吐痰、无故来回走动或争执,亦不可伸展腿部,特别是不可把脚底指向师长而坐。
摩擦支体或舞跃 歌咏伎乐皆不应 加行众多杂言论 能闻近处不应作
此偈是说弟子不应在上师面前多说废话、闲谈无聊的事、摩擦肢体及兴歌作舞等。
鞠躬从座而起立 当大恭敬而端坐 黑夜渡水道可怖 得教令已能前行
在上师起座时,我们要马上起立示敬。前面说过弟子不应走在师长前面,但这里列出了开许之情况。在黑夜、引路时或在陌生地方时,我们可以在师长的同意下走在其前方引路。
轨范所能现见前 具慧不应旋扭身 不应以背倚柱等 不应牵曳其指节
在师长在场的时候,弟子不应候着墙壁或柱子懒洋地倚坐,也不应屈曲指节发出声响。
总之,以上几偈所说的都是基本礼貌,与汉地对待长辈的礼节大致相同。
或濯其足或浴身 拂拭及与抚摩等 皆应先行为作礼 礼已后当随所喜
在替师长洗脚或作推拿、按摩医疗等事前,应先对师长恭敬顶礼,在事后亦应以顶礼作为结束,而且应视这种事情为净化自己罪业之修行机会。
若当称说上师名 名后随行面前文 为令所余起恭敬 故先称说胜敬词
在有必要提及师长名字时,弟子必须加上恰当的尊称,绝不可以直呼其名。如果师长是一位具转世者身份的人,我们称呼为「某某仁宝哲」便没问题,因为「仁宝哲」一词本身便是一种尊称。假设师长并无转世者身份和名号,我们不可以对别人说:「我老师名叫『慧海』」,而应该说:「家师是尊贵的慧海法师」一类的恭敬语。
若于上师请教令 即应说云如命行 双手合掌勿散乱 当善听受上师教
发笑及与唾痰等 当善以手遮其口 作所命事究竟已 当以柔顺语启白
在师长有所吩咐时,弟子应合掌而认真地听令,然后回答说:「弟子会如命照办!」。在办完事后,又应向师长报告:「师父交代的事已经办妥了!」
在上师面前,不应吐痰及应避免咳嗽。实在有必要咳嗽时,则应以手或手帕遮口。在离开上师时,应后退而行,不可用背对着上师。
师前调顺而端坐 善护所著衣等相 以膝着地而合掌 为求闻等三启白
在求上师开示或灌顶时,弟子应合掌而启请三次。在闻法或接受灌顶时,我们应穿着整齐,比丘应披上法衣,在家人则穿干净衣服,而且依传统最好不要穿黑衣。在坐着听法的时候,应该用心听,身体也应端正及安静。
于作敬事一切行 其心应离于我慢 惭羞怖畏善防护 住于初适嫁女相
一切轻佻等所作 开演师前应远离 所余类此诸所作 自内观察应遣除
这两偈是说,弟子应远离傲慢之心及切戒轻佻,而应像新嫁入门的媳妇般规规矩矩,做事及说话小心翼翼。如果我们以前曾经犯猎,则应当改正!。
以下由第四十至第四十二偈,主要针对具备当别人上师之资格的弟子而说,与今天在座的众居士没有太大关系。
善住中围及护摩 摄收弟子及讲说 其处若与师同住 未得许可不应作
第四十偈是说,如果我们与师父同住或师徒在同一地区,在有人要求我们为佛像开光、传授灌顶、说法、收徒或举行火供法会时,我们必须先求得师长同意方可进行。若师长不同意,我们便不应进行。偈中的「善住」一词是指为佛像开光;「中围」是指启建本尊坛城而授灌顶;「护摩」便是指火供仪式。
这一偈的前提是弟子已具备作这些事的资格。若自己无资格,当然就根本不存在问师长同不同意及进不进行的问题了。
若开眼等随所得 一切皆当献上师 师于所献取受已 有所余者随所喜
在为利益他人而作开光、说法、灌顶或火供等事后,若得供养,应先供奉自己的师长。如果师长推辞,我们才可自己留起。偈中的「开眼」一词,是第四十偈中「善住」一词的另称而已,此亦即汉人称为「开光」的佛事。
上师弟子非弟子 弟子亦非上师前 随行所有诸敬事 及作礼等当屏退
第四十二偈是说,在自己师长面前,不应接受自己弟子的顶礼或供养等。此亦即指在师徒共三代同时在场时,作为自己师长之徒而又是自己弟子之师的人,不应在自己师长面前接受自己弟子的顶礼或供养等。如果在自己的弟子中有同时亦是自己师长之弟子的人,我们固然不可在师长前受其顶礼等、为其说法或以师长的身份自居;如果在场的全是自己的弟子,我们同样亦不可在自己师父面前接受顶礼等。
今天在座的听众全是在家人,恐怕不太可能在未来收徒传法,所以前面数偈的内容与大家关系并不大。
随于轨范有所献 或轨范师有所赐 具慧于彼应鞠躬 以其二手而持取
在师长赐予东西或在把东西呈予上师时,弟子应当恭敬地以双手接受或奉上。
能以正念无忘失 自遍行皆精进 同 法违越自所行 以欢喜心相劝阻
我们对自己的行为及心态应小心规范,不令出错。如果有同门犯了错误,我们则应好好提醒及劝说他。
有病恭敬师事业 亦未得师赐许可 于诸遮制虽现行 具善心故不成罪
第四十五偈讲授例外的开许情况。如果我们患了重病,师长来时我们无法坐起或无法顶礼,或者我们因病而无法办到师父要求的事,这是没有过失的。在情况许可下,即使在这种情况,我们也应尽力求得师长开许,但若实在无法进行敬事又未得开许,只要心里存着善心及敬心,亦不存在过失。
此中多说何所用 令师欢悦所应作 令师不悦皆远离 于彼于此当精进
悉地随顺轨范师 大金刚持所亲说 既晓了巳以诸事 一切为令上师悦
前面说了许多如何敬师及如何遮止不敬的教授,而第四十六及第四十七偈则把它们归纳了起来。
此二偈是说,总之一切能令师长悦意的事都应积极进行,而任何会令师长不高兴的事切勿做,这便是依止师长的关健。如果能做到这两点。任何成就皆轻易能得。
本论说至第四十七偈,已讲完依止金刚上师的要诀。
意乐清净诸弟子 已正归依于三宝 随顺上师而转者 便应施与令记诵
第四十八偈说明应该对什么人宣示上述教法。一般来说,如果有人已皈依三宝及进入大乘,且对修学密法有兴趣,我们便可宣说此论,以对其说明欲修学密法必须注意的事项,令其不犯过失。有些人误以为本论涉及密法,所以不应公开讲授,但宗喀巴大师却曾解释:「此论虽与密法关连,但并未真正谈及密法不共内容,而为了让准密乘弟子有所准备,对其宣说本论并无不妥!」
次乃施与咒乘等 令得成为正法器 一十有四根本堕 正所应诵及受持
这一偈是说,在弟子对显学有了一定基础后,应对其说示本论中之依止金刚上师教法,然后授予正式的大灌顶,再令其学习并守持十四根本等密戒,令其不至犯错。
如是弟子随师转 生无余利无过患 集此我积无边善 愿诸有情速成佛
最后一偈是着本论者之回向及圆满文。
以上已说完五十偈内容。大家在对显学有了基础后,若又欲学密,则应先学此论,看看自己能否达到这些要求。如果肯定自己能做到这里所说之标准,我们便可依论中所说准则寻找堪作依止的金刚上师。
拜师不是一件可轻率进行的事。现在有不少人看报纸宣传后,便盲目地拜师求法,这是十分危险的事。如果我们阅读过往祖师之传记,便会明白应该如何谨慎地挑选上师。对宗座等大师,由于其特殊身份,我们可以尽管参加其传法。此外,如遇上藏地公认为大德之铃仁宝哲及赤江仁宝哲等宗师大型传法时,我们亦可少作观察便决定依止,但仍然需要预先象征性式地向其侍者说明:「我想接受大师之灌顶传法!」,然后才能正式成立师徒关系,否则不能算作师徒,也不见得能真正得到灌顶。在受法后,我们便应如论中所教地依止上师。
修密法并不是容易的事。如果离开了本论所教内容,不论你如何在山洞中苦修,也不可能有任何成就。
至此,衲已说完【事师五十颂】,希望这些开示对大家的修行有所帮助,也祝愿大家吉祥如意。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事师五十颂 释义开示》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