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西;同道理,非根器者根本无法承受密法。如果师徒间未经观察,随便地传授和接受密法,一旦传了法而弟子失坏誓言,对双方都不利,根本没有任何利益可言,反而只会带来害处。
在衲年青时的年代,寻找合格之金刚上师并不难。当年有宗座达赖喇嘛尊者的正、副经师铃仁宝哲及赤江仁宝哲住世,他们两位是藏地公认的大师,所以不必太多观察便可以放心依止。当年在青海、甘孜及日喀则等地区,亦皆各有当地之传承代表性人,这些都是被公认的宗师,所以求法者可放心地依止学法。对这类派内各大寺院公认的大师,我们可以几乎不加观察便依止,但这只属例外的情况,对其他人我们仍应善加观察,切不可随便拜师学法。准弟子观察准密法上师,先不看上师是否嘴巴上说得天花乱坠,而首先必须查看传承。无清净传承者,即使说法如何精彩动听,也都是没用的。上师观察密法弟子,则主要看其有否一定的智力、信心与诚心。
具慧弟子不应从 无有悲愍而忿毒 贡高贪着不守护 自矜而伐为上师
以上第七偈说明了哪种上师不堪依止。它的大意是说,有智慧的人,不应该依止无悲心、具嗔心、具我慢、具贪心及喜欢自夸者。所谓「无有悲憨」者,是指无心解救众生之苦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悲心,便无当金刚上师之资格。对自己喜爱的人比较好,这不叫悲心,这只是世俗上的执爱而已。这里所要求的悲心,是指平等对待一切众生的悲心,而并非指世俗的执爱心态。一个无悲心的人,连显乘师长之资格也未具备,所以他当然亦无当金刚上师之师资。有嗔心、傲慢心、贪心及自夸等过失者,当然亦不是理想的金刚上师,这一点相信不必多解释了。此外,无密法传承者,若自己声称可传授密法,这些便是彻头彻尾的骗子,大家亦不可以依止。
坚牢调伏具足慧 具忍正直无谄曲 了知咒与续加行 具足悲愍解诸论
毕竟晓了十真性 善巧绘造中围业 了知宣说咒加行 其心专一根调伏
前面第七偈说明了哪种是不堪依止的准密法师长,现在说及之第八及第九偈,正说明了堪作金刚上师者的资格。
理想的金刚上师,应该时时刻刻能管好自己的身、语、意。文中的首二句 --- 「坚牢…无谄曲」,正是指能调伏自己的身、语、意。其余的要求,包括了对戒、定、慧三学及三藏、五明通达,自己亦在努力实践这些佛法,更要通晓密法。有关通晓密法,这里的定义分为内及外各十种资格,亦即偈文中所说及的「十真性」。这些资格,大概包括了能授四部灌顶、通晓各种念诵及供养、擅长布设坛城及懂得结印及火供事业等等,在此无必要一一细述,大家若有兴趣可自行参考市面上的佛学书籍。
总之,若具备上述条件者,我们经谨慎观察而生信心后,方可依止学密。密法层面上之师徒关系至为重要,大家千万不可轻视。在拜师前,我们必须善加观察。在一旦受灌顶后,师徒关系便告成立,我们便不可以让这关系有任何破损,否则修行便难有所成。
于彼等同怙主想 既为弟子若轻毁 即名轻毁一切佛 是故恒常当得苦
在现今末法年代,师徒间互相观察不多,许多人随便拜师受灌顶,甚至有些人在刚受了灌顶、离开道场时便已开始在背后骂师长:「刚才那个喇嘛话太多了。害得我这么晚才能回家吃饭!」,这样的情况十分可悲。我们要明白,金刚上师传于我们的,是令我们可以在一生中便成就佛果的法门,而成就佛果,原本是需要无量劫才可以达到的,所以这种恩德尤为深重。若谤自己的密法师长,便等同谤一切佛,其果报极为可怕。
若有轻毁轨范师 便由疫气伤害病 鬼魅炽然或诸毒 增上愚痴而命终
王法火难或毒蛇 水或空行或盗贼 鬼魅邪引所杀害 从此堕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轨范师 何时不应恼触心 若由愚痴而现行 那落迦中受煎逼
诸所示现极可怖 若无间等那落迦 一切轻毁轨范者 正说应住于彼处
是故一切勤勇者 预其金刚轨范师 大慧自善不矜伐 何时不应起轻毁
若对自己的金刚上师轻慢或生起邪见,其业报十分深重,而且来得极快。十恶业乃至五无间重罪之罪业,我们尚可依师所教地去忏净,但若连恩师亦轻慢了,其业报难以净化,在今生我们便可能遇上如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所说之早夭十八种死因;在死后,我们会被此极重业力牵引而坠入三恶道中投生。
以上数偈,说明了轻慢金刚上师之现世及未来世果报,并劝喻我们千万勿作这种后果严重的恶业。现今许多人根本不知密法上之师徒关系的严重性、不懂敬师,只勤劳于到处拜师以求更高、更深的密法,于得法后却不恭敬自己师长,甚至随便批评及至漫
,其后果极为可怕。若已曾作此等恶业者,千万不可拖延,而应马上在师长面前忏悔。如果师长已不在世,我们亦应在其身像、照片或遗物前,心想面对着活生生的师长,以至诚的心忏罪。
以上第十至第十五偈,教导我们远离不敬金刚上师。由第十六至第四十三偈,则全是有关如何敬师的教授。
诸有恭敬供上师 随顺师故而奉施 从此炽然等侵害 当来亦令不出生
这说明了了恭敬地供养上师所喜之物等敬事,能净化不敬师之过失。
于自誓句轨范师 以非可施妻与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 况复变动诸财物
正如本师释迦尼佛前生身燃千灯为求一偈开示,我们亦应把自己的身、命、心及一切所有供养师长,甚至连自己最为执爱的女儿或妻子献于师长为奴为仆也心甘情愿。文中的「非可施」一词,正指极难舍离的对象,譬如妻子、儿女乃至自己的生命等。对这种要求,在座大家不见得能办到,而且在一般情况下也无比必要,但我们应至少知道经论上对敬师之要求程度,而祈祷我们有一天能达及这层次的恭敬心态。
是故无数俱胝劫 极难获得大觉位 若有具足勤精进 亦于现生能赐予
第十八偈说明了供养师长的理据。依显乘来说,成佛必须经过三大无量劫方能成功,但金刚上师却赐予了我们一生中便可能成就佛境的胜妙法门,这种大恩如何能报呢?对这么深恩的师长,我们当然应以一切所拥有的恭敬供养,而且这些供养对比其大恩,亦只不过是聊表寸心,并不足以报其深恩。
恒常守护自誓句 恒常供养诸如来 亦恒奉献其上师 此与一切佛同等
欲得无尽真实者 以其少分堪悦意 变成至极殊胜者 若彼若此献上师
若能于此恒施供 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为福资粮 资粮令得胜悉地
此三偈颂说明供养师长如同供养一切诸佛,所以我们应以自己所喜悦的物品供养师长,以迅速地集聚成佛之功德。由于师长之恩德深重,他们是我们积集功德的最胜功德田。大家不必对此感到惊讶。业力极为深妙的一回事,因应对像之不同,同等事业之果报亦不同,譬如说我们若杀害自己的亲父母,由于其对我们恩重之故,其业报比杀害一个陌生人重得多;同道理,由于其恩重之缘故,即使一位师长客观上只是个凡夫,他仍然是弟子的最胜资粮田,供养他便等同供养诸佛。
在古印度,历代祖师皆不惜身及命供养师长,这些典故我们可以在祖师传记中读到。在供养时,我们必须注意,应当供养上师喜爱的东西及自己珍爱的物品,而不是把低劣的财物供养。在供养时,我们也应注意供品之缘起是否吉祥。一般来说,供养空心的东西不太吉祥。在供养时,我们切不可心想正在利益师长或对其有施恩,而应心想这是为了自己聚累功德而作的。作为师长者,为了让弟子积德及忏净,则应慈悲地接受供养。
密法誓戒要求弟子日三次、夜三次向师长供养,所以我们必须小心遵守这些密戒。在修诵六节上师相应仪轨时,我们象征式地每天六次在观想中供养师长,这可说符合了这一条密戒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常常供养,以令自己得益。
是故弟子应具足 悲舍戒忍诸功德 轨范师与金刚持 不应观为有别异
作为弟子,我们应该具备文中要求的「悲」、「舍」、「戒」及「忍」。「悲」是指悲心;「舍」是指供施身、语、意及一切所有;「戒」是指持戒;「忍」是指身、语、意皆堪受痛苦。此外,我们必须视师为佛。
可畏等同坏塔罪 不应践踏上师影 况复更所不应踏 若鞋若垫若乘等
在显法层面上,弟子必须视师如同佛陀;在密法上层面上,弟子则更要视师长及佛陀无所分别。上述两种心态,在程度上有深浅之别。在四部密续中皆有说到,弟子必须视金刚上师为佛陀,二者并无分别。譬如说你拜了一位僧人为金刚上师,他对你传了密法灌顶,你就必须视他为佛。即使他在客观上只是一个凡夫,你仍要视他为佛,否则修行便难有成就。视师长为佛,得益的并非师长,而是弟子自己。
既然我们视师为佛,他的影子、坐垫及衣袍等,我们皆不应跨越,他的坐骑我们也不可以使用。如果上师对我们说:「你骑我的马去买点东西回来。」,或者上师示意我们用他的坐垫,这是例外开许的情况,并无过失可言,但在一般情况下,若无师长授权,我们不应当这样做。
跨越师影、佛影和塔影等,大家或许看似是小事,其实其业报极重。在显宗的经典上,屡有提及不可脚踏塔影或佛像之影子等。我们既然皈依了,便应该依皈依学处所要求,而视一切佛陀代表为真正的佛陀。在尼泊尔及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以往佛法兴旺,所以有许多佛塔及露天佛像等文物,许多附近居民把它们当作晾衣服的地方,衲见到了每每感到十分痛心。如果脚踏佛或塔,便违反了皈依学处。在现今世界各地,衲常见到游客爬到户外佛像或佛塔上拍照,这是很不好的。如果是佛教徒这样做,则更加不可接受。
大觉慧者以欢心 精勤听受上师命 若如理事无力能 其所不能婉言谢
依师当得诸悉地 若增上生若安乐 是故一切精勤者 不应违越上师命
…
《《悉地本源》师徒关系与敬师之道 事师五十颂 释义开示》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