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西;同道理,非根器者根本無法承受密法。如果師徒間未經觀察,隨便地傳授和接受密法,一旦傳了法而弟子失壞誓言,對雙方都不利,根本沒有任何利益可言,反而只會帶來害處。
在衲年青時的年代,尋找合格之金剛上師並不難。當年有宗座達賴喇嘛尊者的正、副經師鈴仁寶哲及赤江仁寶哲住世,他們兩位是藏地公認的大師,所以不必太多觀察便可以放心依止。當年在青海、甘孜及日喀則等地區,亦皆各有當地之傳承代表性人,這些都是被公認的宗師,所以求法者可放心地依止學法。對這類派內各大寺院公認的大師,我們可以幾乎不加觀察便依止,但這只屬例外的情況,對其他人我們仍應善加觀察,切不可隨便拜師學法。准弟子觀察准密法上師,先不看上師是否嘴巴上說得天花亂墜,而首先必須查看傳承。無清淨傳承者,即使說法如何精彩動聽,也都是沒用的。上師觀察密法弟子,則主要看其有否一定的智力、信心與誠心。
具慧弟子不應從 無有悲愍而忿毒 貢高貪著不守護 自矜而伐爲上師
以上第七偈說明了哪種上師不堪依止。它的大意是說,有智慧的人,不應該依止無悲心、具嗔心、具我慢、具貪心及喜歡自誇者。所謂「無有悲憨」者,是指無心解救衆生之苦的人。如果一個人沒有悲心,便無當金剛上師之資格。對自己喜愛的人比較好,這不叫悲心,這只是世俗上的執愛而已。這裏所要求的悲心,是指平等對待一切衆生的悲心,而並非指世俗的執愛心態。一個無悲心的人,連顯乘師長之資格也未具備,所以他當然亦無當金剛上師之師資。有嗔心、傲慢心、貪心及自誇等過失者,當然亦不是理想的金剛上師,這一點相信不必多解釋了。此外,無密法傳承者,若自己聲稱可傳授密法,這些便是徹頭徹尾的騙子,大家亦不可以依止。
堅牢調伏具足慧 具忍正直無谄曲 了知咒與續加行 具足悲愍解諸論
畢竟曉了十真性 善巧繪造中圍業 了知宣說咒加行 其心專一根調伏
前面第七偈說明了哪種是不堪依止的准密法師長,現在說及之第八及第九偈,正說明了堪作金剛上師者的資格。
理想的金剛上師,應該時時刻刻能管好自己的身、語、意。文中的首二句 --- 「堅牢…無谄曲」,正是指能調伏自己的身、語、意。其余的要求,包括了對戒、定、慧叁學及叁藏、五明通達,自己亦在努力實踐這些佛法,更要通曉密法。有關通曉密法,這裏的定義分爲內及外各十種資格,亦即偈文中所說及的「十真性」。這些資格,大概包括了能授四部灌頂、通曉各種念誦及供養、擅長布設壇城及懂得結印及火供事業等等,在此無必要一一細述,大家若有興趣可自行參考市面上的佛學書籍。
總之,若具備上述條件者,我們經謹慎觀察而生信心後,方可依止學密。密法層面上之師徒關系至爲重要,大家千萬不可輕視。在拜師前,我們必須善加觀察。在一旦受灌頂後,師徒關系便告成立,我們便不可以讓這關系有任何破損,否則修行便難有所成。
于彼等同怙主想 既爲弟子若輕毀 即名輕毀一切佛 是故恒常當得苦
在現今末法年代,師徒間互相觀察不多,許多人隨便拜師受灌頂,甚至有些人在剛受了灌頂、離開道場時便已開始在背後罵師長:「剛才那個喇嘛話太多了。害得我這麼晚才能回家吃飯!」,這樣的情況十分可悲。我們要明白,金剛上師傳于我們的,是令我們可以在一生中便成就佛果的法門,而成就佛果,原本是需要無量劫才可以達到的,所以這種恩德尤爲深重。若謗自己的密法師長,便等同謗一切佛,其果報極爲可怕。
若有輕毀軌範師 便由疫氣傷害病 鬼魅熾然或諸毒 增上愚癡而命終
王法火難或毒蛇 水或空行或盜賊 鬼魅邪引所殺害 從此墮入那落迦
普于一切軌範師 何時不應惱觸心 若由愚癡而現行 那落迦中受煎逼
諸所示現極可怖 若無間等那落迦 一切輕毀軌範者 正說應住于彼處
是故一切勤勇者 預其金剛軌範師 大慧自善不矜伐 何時不應起輕毀
若對自己的金剛上師輕慢或生起邪見,其業報十分深重,而且來得極快。十惡業乃至五無間重罪之罪業,我們尚可依師所教地去忏淨,但若連恩師亦輕慢了,其業報難以淨化,在今生我們便可能遇上如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之早夭十八種死因;在死後,我們會被此極重業力牽引而墜入叁惡道中投生。
以上數偈,說明了輕慢金剛上師之現世及未來世果報,並勸喻我們千萬勿作這種後果嚴重的惡業。現今許多人根本不知密法上之師徒關系的嚴重性、不懂敬師,只勤勞于到處拜師以求更高、更深的密法,于得法後卻不恭敬自己師長,甚至隨便批評及至漫
,其後果極爲可怕。若已曾作此等惡業者,千萬不可拖延,而應馬上在師長面前忏悔。如果師長已不在世,我們亦應在其身像、照片或遺物前,心想面對著活生生的師長,以至誠的心忏罪。
以上第十至第十五偈,教導我們遠離不敬金剛上師。由第十六至第四十叁偈,則全是有關如何敬師的教授。
諸有恭敬供上師 隨順師故而奉施 從此熾然等侵害 當來亦令不出生
這說明了了恭敬地供養上師所喜之物等敬事,能淨化不敬師之過失。
于自誓句軌範師 以非可施妻與子 及以自命常承事 況複變動諸財物
正如本師釋迦尼佛前生身燃千燈爲求一偈開示,我們亦應把自己的身、命、心及一切所有供養師長,甚至連自己最爲執愛的女兒或妻子獻于師長爲奴爲仆也心甘情願。文中的「非可施」一詞,正指極難舍離的對象,譬如妻子、兒女乃至自己的生命等。對這種要求,在座大家不見得能辦到,而且在一般情況下也無比必要,但我們應至少知道經論上對敬師之要求程度,而祈禱我們有一天能達及這層次的恭敬心態。
是故無數俱胝劫 極難獲得大覺位 若有具足勤精進 亦于現生能賜予
第十八偈說明了供養師長的理據。依顯乘來說,成佛必須經過叁大無量劫方能成功,但金剛上師卻賜予了我們一生中便可能成就佛境的勝妙法門,這種大恩如何能報呢?對這麼深恩的師長,我們當然應以一切所擁有的恭敬供養,而且這些供養對比其大恩,亦只不過是聊表寸心,並不足以報其深恩。
恒常守護自誓句 恒常供養諸如來 亦恒奉獻其上師 此與一切佛同等
欲得無盡真實者 以其少分堪悅意 變成至極殊勝者 若彼若此獻上師
若能于此恒施供 即是恒施一切佛 此施名爲福資糧 資糧令得勝悉地
此叁偈頌說明供養師長如同供養一切諸佛,所以我們應以自己所喜悅的物品供養師長,以迅速地集聚成佛之功德。由于師長之恩德深重,他們是我們積集功德的最勝功德田。大家不必對此感到驚訝。業力極爲深妙的一回事,因應對像之不同,同等事業之果報亦不同,譬如說我們若殺害自己的親父母,由于其對我們恩重之故,其業報比殺害一個陌生人重得多;同道理,由于其恩重之緣故,即使一位師長客觀上只是個凡夫,他仍然是弟子的最勝資糧田,供養他便等同供養諸佛。
在古印度,曆代祖師皆不惜身及命供養師長,這些典故我們可以在祖師傳記中讀到。在供養時,我們必須注意,應當供養上師喜愛的東西及自己珍愛的物品,而不是把低劣的財物供養。在供養時,我們也應注意供品之緣起是否吉祥。一般來說,供養空心的東西不太吉祥。在供養時,我們切不可心想正在利益師長或對其有施恩,而應心想這是爲了自己聚累功德而作的。作爲師長者,爲了讓弟子積德及忏淨,則應慈悲地接受供養。
密法誓戒要求弟子日叁次、夜叁次向師長供養,所以我們必須小心遵守這些密戒。在修誦六節上師相應儀軌時,我們象征式地每天六次在觀想中供養師長,這可說符合了這一條密戒要求,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常常供養,以令自己得益。
是故弟子應具足 悲舍戒忍諸功德 軌範師與金剛持 不應觀爲有別異
作爲弟子,我們應該具備文中要求的「悲」、「舍」、「戒」及「忍」。「悲」是指悲心;「舍」是指供施身、語、意及一切所有;「戒」是指持戒;「忍」是指身、語、意皆堪受痛苦。此外,我們必須視師爲佛。
可畏等同壞塔罪 不應踐踏上師影 況複更所不應踏 若鞋若墊若乘等
在顯法層面上,弟子必須視師如同佛陀;在密法上層面上,弟子則更要視師長及佛陀無所分別。上述兩種心態,在程度上有深淺之別。在四部密續中皆有說到,弟子必須視金剛上師爲佛陀,二者並無分別。譬如說你拜了一位僧人爲金剛上師,他對你傳了密法灌頂,你就必須視他爲佛。即使他在客觀上只是一個凡夫,你仍要視他爲佛,否則修行便難有成就。視師長爲佛,得益的並非師長,而是弟子自己。
既然我們視師爲佛,他的影子、坐墊及衣袍等,我們皆不應跨越,他的坐騎我們也不可以使用。如果上師對我們說:「你騎我的馬去買點東西回來。」,或者上師示意我們用他的坐墊,這是例外開許的情況,並無過失可言,但在一般情況下,若無師長授權,我們不應當這樣做。
跨越師影、佛影和塔影等,大家或許看似是小事,其實其業報極重。在顯宗的經典上,屢有提及不可腳踏塔影或佛像之影子等。我們既然皈依了,便應該依皈依學處所要求,而視一切佛陀代表爲真正的佛陀。在尼泊爾及印度尼西亞等地,由于以往佛法興旺,所以有許多佛塔及露天佛像等文物,許多附近居民把它們當作晾衣服的地方,衲見到了每每感到十分痛心。如果腳踏佛或塔,便違反了皈依學處。在現今世界各地,衲常見到遊客爬到戶外佛像或佛塔上拍照,這是很不好的。如果是佛教徒這樣做,則更加不可接受。
大覺慧者以歡心 精勤聽受上師命 若如理事無力能 其所不能婉言謝
依師當得諸悉地 若增上生若安樂 是故一切精勤者 不應違越上師命
…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事師五十頌 釋義開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