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修行與師徙關系▪P2

  ..續本文上一頁同道理,佛陀的教法、證法與加持,必須經過曆代清淨、無染的師承輾轉傳下來至我們手中,而不能靠憑空看看書、打打坐便突然自己能得到的。我們這裏牆上有一個按紐,一按下去燈泡便會亮起來,這是因爲在按紐背後,有電纜接至城市裏的發電廠。若缺了中間的電線,即使家中有一個希望自己能亮著的燈泡,另一端又有一所堪能而又願意供電的電站,仍然不可能有什麼事情發生。我們通過曆代師長與自己的恩師,才能把自己與佛陀連接起來,可以說曆代師承就好比水喉管或電纜,透過他們我們才能得到佛陀的加持及證悟。在過去伽葉佛年代,許多菩薩及羅漢等,皆因依止師長才達到菩薩或羅漢的境界。在兩千多年前的印度,許多修行者亦因爲依止師長才得證同等境界。在未來,當成就佛境、菩薩境或羅漢境界的行者,也都需要走過同樣的路,靠依止師長而達到成就。許多人以爲自己看些書、聽聽錄音帶,便可以自修成佛,可是曆史上卻從未曾出現過看書成佛的先例,佛陀也沒說過無師可以成佛的觀點。大家如果讀過阿底峽大師、密勒日巴尊者(Jetsun Milarepa, 1052-1135 )或那洛巴尊者( Naropa, 1016-1100 )的傳記,便會知道這些大成就者是怎樣修得成就的了。阿底峽大師每在提到自己師長之時,便合掌恭敬。密勒日巴是即身成佛案例的代表性人物,他對其上師瑪爾巴( Marpa, 1012-1097 )的敬侍,也是依止上師之模範。那洛巴對其師長帝洛巴(Tilopa, 988-1069)的依止,同樣也是我們應效法的例子。

  或許有些人會說:「釋迦牟尼便是自修成佛的!」,但這只表明問者缺乏佛教認識而已。本師釋迦牟尼佛並非沒有師父。他直接的師父便是迦葉佛(Kalsyapa)。此外,在他的過去生中,曾依止過其他許多位師長。在【佛陀本生經】中,便有他在示現成佛前的某一生中,身燃千燈爲向師長求法的記載,所以他絕非無師成佛例證。另外,如果我們看看如法塑造的彌勒佛造像,其頂上有一座小小的佛塔,這個塔便正表示彌勒佛以釋迦牟尼爲師;觀音之形相有一尊小佛坐在其頭頂上,這便是觀音尊阿彌陀佛爲師的表義。

  如何選擇師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買一斤菜時,也會左挑右選、比較價錢及新鮮程度,甚至研究它的産地、品種、農藥等等。我們想想,如果買錯一斤菜,大不了只是浪費少許金錢而己,其影響亦只不過維持一頓飯的時限,但我們卻會千挑萬選;師長不僅僅影響我們一生,而且是影響我們所有未來生的人,我們又怎麼能在擇師時馬虎呢?所以顯宗的經典中有許多開示說,我們拜師不要像餓狗搶食般,隨便見到什麼人都拜。我們應該先學習及了解明師必須具備的資格,同時在心中發願能早日遇上明師,在經過謹慎的觀察後,方決定依某人爲師。現在有許多人,在看到報章宣傳後,便一窩蜂地擁至一些所謂的「高僧」、「活佛」座前拜佛求法,這是極爲愚蠢的。在這個末法年代,許多人因爲世間目的而盲目地吹噓,明明是一個普通的和尚,在宣傳上卻變成了遍知、神通法力無邊的再世佛陀,只差沒有再進一步把其人說得是能在天上飛翔而已,極盡誇張能事。這個年代便是如此悲哀,明明沒有的硬要說成有,明明不是的非要宣傳成是,大家千萬不要被這些紛亂的現象迷了。真正的大師,譬如瑪爾巴等,他們什麼神通法力都有,但卻從來不宣傳,不像現在的一些人,連叁寶是什麼也不懂,卻吹噓說有什麼神通能力,這怎樣可能呢!沒多久前衲在廈門遇到一個人,他說自己自修多年,現在接近成佛了,所以准備把自己的心得著書立說,普度衆生。衲與他談論了很久,發覺這個人其實卻連最基本的佛教道理也不懂。像這一類的「師長」現今遍地都是,大家千萬要帶眼拜師。也有另一種人,他們看一位上師名氣的大小而決定拜師與否及恭敬的程度,甚至有看師長是否長相英俊而決定拜師與否的人,這樣是很錯誤的。我們拜師求法並非爲了世俗的目的,所以不應該取決于名氣大小或長相如何。許多真正有德的西藏高僧,其實並無太大名氣,也並非光芒耀眼的人物,如果我們不細心觀察,便只會以爲他們是些肮髒的老頭而已。所以,如果不懂得拜師前觀察的要訣,便很容易錯失了「寶貝」而不自知。

  我們應如何觀察師長呢?又或者說,一位好的師長理應具備哪些特征呢?佛經裏對此有很清楚的開示。對傳戒師長方面的要求有十五種;傳授大乘共道的師長,則應有【現觀莊嚴論】中所說的十種資格;傳密法的金剛上師,則應有諸密續及【事師十五頌】裏所提及的內、外十種資格。視乎我們欲找哪類別的上師,我們便用對應的師資觀察、鑒定欲依止的人,至認定其合乎資格及自己生起信心後,我們方可依止。譬如說,如果你想學顯乘的菩提道次第教法,便應以大乘師資來衡量取決,而並非以金剛上師資格來審核。一位教授顯法的老師,只要合乎大乘十種師資便爲完美,他懂不懂布設壇城或給予什麼灌頂,與此根本沒有絲毫關系。一位合格的金剛上師,應具備內十種及外十種密法上師師資,否則不論他是否完美的顯宗師長,亦不夠資格傳予密法灌頂。如果你想求學密法,必須依密續中所說之十種內、外金剛上師資格來審核、觀察,而非采用大乘共通的明師十德標准。如果我們欲找一位可傳戒、說大小二乘教法,更能傳予密法灌頂的師長,便要用上上述全部標准來衡量、審核,此亦即說該師長必須具足戒師的十五種資格、大乘顯法師長之明師十德及金剛上師之十種內及外的資格,加起來這便有叁十五條標准。在西藏佛教內,有少數幾位教內大衆公認的明師,譬如宗座達賴喇嘛、過往的赤江金剛持及鈴金剛持(Ling Rinpoche, 19

  - 19

  )這些持傳承的代表權威人物。對這類大師,我們可以不太花時間觀察便放心求法,但這些是特殊例子,對其他師長我們都必須謹慎審察。對生死及成佛之大事,我們絕不可馬虎、隨便!

  對大乘顯學師長師資,在經論中有以下要求:

  1. 持戒清淨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叁學中的戒學。

  2. 禅定堅固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叁學中的定學。

  3. 具足慧學

  這是指師長必須圓滿叁學中的慧學。

  4. 德超弟子

  這一條十分容易理解。如果一個人的德行比我們還低,我們就無必要向他學習了,所以我必須要求師長至低限度也起碼比我們自己高超。

  5. 精進修行

  第五點要求爲師者不是光說不做,他自己也應長期致力于修行上。

  6. 學問豐富

  一位明師,必須具備由釋迦牟尼經曆代傳下來之叁藏教法及證法,而並非只有一、兩個小法門的傳承,甚至是像某些騙子般根本沒有任何佛法傳承。許多人自稱在夢中或定中見佛而得傳承,對這些人我們最好謹慎抉擇。

  7. 通達真實

  通達真實是指通達中觀應成派的正見,這是第七點。

  8. 說法善巧

  有些師長修行極高,也具備了其他條件,但卻言語表達不清或者不能對弟子應機開示,這便爲存在缺憾,所以第八點要求師長說法善巧。

  9. 悲心授徒

  如果老師知識爲了名利或供養而收徒弟,便不是理想的師長。所以,我們應找真正對弟子有悲心的上師。

  10. 教學不疲

  第十點要求爲師者斷除自利心,只一心教授弟子,不顧自己的疲勞。

  以上是經論中提及的大乘明師十德。在現在末法年代,這樣的明師雖不能說沒有,但畢竟是難望在家門前遇上的了。如果我們沒有功德遇上這種最理想的十德師長,我們至少應找一個是具有下列叁個基本條件的老師。這叁個基本條件是:

  1. 盡管這個人不能完全斷除世俗之心,但他起碼重視未來生多于今生福樂;盡管他未必已完全斷除自利心,但他起碼重視利他多于利己;即使他未能完全舍棄世間法,但他重視修行多于日常俗務。

  2. 他對弟子以悲心攝受。

  3. 他通達叁學或至少有一定的成就。

  如果能尋得這類略次于理想的師長,我們亦可以依止了。

  至于戒師及金剛上師的師資,其中有不少涉及技術上的要求,目前與大家關系不大,所以暫且不講。

  師徒關系是無法回頭,亦不可決裂的,所以在拜師前我們必須嚴謹地審察,不可馬虎拜師,也不必急于一時。有些人在聽到這些開示時,早已拜過一些師長爲師了。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師長並不達要求,由于師徒關系早已成立,我們千萬不可失去恭敬或者不認師父。我們大可另外再拜其他名師爲師長,但對已成立師徒關系的任何一位師長,不論他們在客觀上存在什麼缺點,我們都不可挑過失、失恭敬、決裂甚至不認師長,否則修行就無法指望成就了。如果師長似乎客觀上有些過失,作爲弟子我們仍然不可不認師,亦不應對別人說師長之壞話。在最嚴重之情況下,我們頂多亦只可默默地另拜他師,對所有原有師長我們仍要視爲師長。作爲弟子的人,若對自己師長心生不敬或對他人說師長之不是,由于師徒關系所牽涉到的極重業力,這個人便如同燒焦了的種子不可能發芽般,即使苦修其他明師所開示之妙法,亦極難成就。反過來說,如果師長客觀上真有很大的過失,但弟子仍然敬事他,則仍會有一定的利益及功德。總之,對已有的師長,我們必須小心觀察才決定依止。一旦生起了「他是我的師長!」的念頭,我們便應敬師如佛,觀察過程便告接束,從此我們便只看師長之德,而不可再挑他的過失了。衲這樣說的依據是什麼呢?【金剛手灌頂經】中說:「應見師德行,非挑師過失;見師德行者,能得諸成就;挑師過失者,悉地不能成。」此乃佛陀所親口說的。

  如何依止師長

  在找到了師長後,依止及敬侍之道對修行者來…

《《悉地本源》師徒關系與敬師之道 修行與師徙關系》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