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覺即同本覺,生出子光明,而合母光明也。
虛空言說強安立,虛空究竟離言诠,
覺心雖亦強言釋,究竟成就實離言。
要知心性本同空,無余攝盡一切法。
身離諸作要閑住,語離生聲空谷音,
意離思量比對法,如竹中空持此身。
心合超絕言思空,安住任運無取舍,
無著心契大手印,恒修決證正菩提。
[講解]
此無二于虛空之即此一心,光明大手印者,雖可如上少分而說其表喻,又如《大圓勝慧》中,撷要說爲一切顯現諸法,一刹那由自心圓現,一刹那圓滿歸于自性等,及大手印法常說,輪回涅磐一切法,一一未越于法性,等等之名言安立,但實際超絕言思。如《入中論》所謂,一切法性,應立常斷等戲論分別,實無名言可立可說。又虛空者,依世谛言,尚複可言其爲真實堅固不壞,及離一切抉擇等;但究竟欲令指示此之實相,實亦不可得也。龍樹菩薩《贊心頌》曰:“諸佛出生處,墮地獄未減,成佛原未增,應敬禮此心。”故如虛空,攝盡一切法,此如未減心,攝具一切聖凡種子,而爲衆生所畢具,雖如此,金砂雖具金質,未即成金,必經煉冶工夫;行人雖立見宗,自非不修能證,故此段之後八句二頌,即是示叁門之修法也。
初、“身修”者,頌雲離諸作,意謂世間非利益諸作悉舍離外,即他種出世行法,亦當離去,而唯安閑寬坦,令身安住。
次、“語修”者,無利樂之世間語應禁之,乃至咒誦,亦宜休止,安靜如谷。
叁、“意修”者,則離一切戲論思量比以之心想外,即觀想作意,亦宜休止,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令今此身,上自頭頂,下至足底,同于中空之一竹筒然,心等虛空,超絕一切之分別。
又令等持,離一切掉舉昏沈與無記,惺惺寂寂,靈靈明消,無取無舍,無著之心,即此而定住于本妙明淨之體性中,即是大手印定。如是恒常修持之者,決得忽焉刹那,如暗室燈燃。(恭鑒老人注:暗室點燈),光明開朗,無上之涅磐自性,俱生本覺之智慧光明,全體畢現,而無上正覺之道,立時證矣。
密咒典及波羅密,種種經律與法藏,
各各論義宗派等,皆非光明大手印。
由生分別障明印,反失所守叁昧耶。
永離分別不著意,自生自滅如水波,
若順無住隨緣谛,即守破谙叁昧耶。
若離分別無所住,一切法藏無余見,
若依此義脫輪回,並能燒除諸罪障。
此是教內大明燈,不修此義愚夫輩,
彼常漂溺生死流,未出穢苦之愚夫,
應哀憫彼令依師,得師加持而解脫。
籲嗟乎
流注生死者,毫無義利唯是苦,
有所作亦無義利,觀心最殊勝。
[講解]
凡諸密乘咒道次第,以及修求諸到彼岸之法,乃至繁多契經調伏,性宗相宗,諸多派別支分,論教談理,落于分別者,皆非光明大手印也。因其耽于多所分別,即未免執著。不獨顯教爲然,即在密宗,生起圓滿諸般次第,及修氣脈明點諸法,若落分別執著,非僅不見光明大手印,且一有實執,卻爲光明大手印之障礙,不得顯現光明。
又以分別執著障光明大手印故,以爲守叁昧耶,而實爲破壞叁昧耶。故惟永離分別,總不如意,如水生波,自流自息,又善了達于水上畫紋、空中揮筆,水與空痕,雲何尋迹之理,及一切法本不可住,本無可緣之勝谛,心一起于分別,即于知此分別爲無實質自性以爲修。同樣,一起于善,即于知此善無自性;一起于惡,即于知此惡無自性;乃至一起貪嗔等毒,即于知其皆無自性以爲修,如是,毒藥轉成醍醐,煩惱即是菩提,不起修整,然又絕無散亂,以守護自心。能如是無住無緣,任運而不違越自心明境本體者,即是同于手執明燈,照被黑暗,即是善能守護叁昧耶。
又分別執著,豈惟違犯叁昧耶,直亦未爲隨順于一切法教蘊,故惟永離分別執著,而無所住(而生其心)者,方能見澈叁藏一切教義真谛而無余也。
如他頌有雲:
“離諸作意與實執,亦無修氣縛自心,
自心無整如乳嬰,隨自明體心作主,
妄念起觀其自性,應知水波二無異,
離諸實執無住邊,則見諸法蘊勝義。”
是故初修業者,應即修于無作之瑜珈。此有四支:一、專一,二、離戲,叁、一味,四、無作。
能離一切分別與邊際,不往常斷一切之戲論,唯依第一了義光明大手印之無作,而得任運安住于自心本明淨體上者,即可脫輪回之牢獄,而契入菩提。僅能一刹那而如是定者,亦可燒盡無始所積之重罪。若能澈底明見此本心體之妙明淨性,即成佛道,絕無疑也。故此光明大字印,誠爲教乘中第一殊勝了義之最大明燈。其有未信者,真愚人也。
愚夫無信,而常恒不斷爲生死輪回之漩渦所漂卷而不能出者,有四因:一、無明,二、見〔此謂邪見),叁、貪,四、愛。有此四因,故其沈淪生死,常在穢染苦惱而不知出要,是以谛洛巴祖師哀憫此輩,且示大手印學者,亦應發同體大悲之心,見有如此愚人,必當令其歸投依止于已善巧修證、成就于光明大手印自心體性無分別勝智之大德上師,由聞而思,而修之,尤爲切要。令其對師發起“如”佛、“即”佛之敬信隨順心,于是上師之加持力,可得入其身中。一得加持力入于其身,即如于掌中得觀安摩羅果,本覺智之光明顯現,而得解脫,成就菩提矣。
此段末二長句,總束以上諸義,而更囑無作之修,以觀心爲要。
若離執計是見王,若無散亂是修王,
若無作求是行王,若無所住即證果。
越所緣境心體現,無所住道即佛道。
無所修境即菩提。嗟乎
于世間法善了知,無常法如夢如幻,
夢幻實義本無有,知則當厭離于彼,
舍諸貪嗔輪回法,依于山側洞穴居,
恒住無作任運境,得大手印亦無得。
譬彼大樹枝分可萬千,
齊根倒斷萬千枝分萎。
斷心意根生死枝分亦全枯。
譬彼千劫所集暗,得大明炬暗立遣,
如是自心刹那光,多劫無明障頓除。
[講解]
此下正示瑜珈行人修行之要訣。
瑜珈之道,有四要門:見、修、行、果。
“見”必超離一切執著偏計,方爲真正見中之王。
“修”必自心明體毫不散亂,方爲真正修中之王。
“行”必安住于自心明體無著無求,方爲真正行之王。
若言“果道”,此必聖凡上下、涅磐生死,皆能無求無所住,真正無上之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寂而恒照、照而恒寂。等同諸佛,方是果也。
複次,學道行人,心馳緣觀,真體不得露現,必善巧于離觀而觀、離緣而緣、離修而修,是爲善巧觀修。又必無住而住,方爲善住。無逝而逝,方爲善逝。無成而成,方爲圓成。無證而證,方爲實證。必如此者,方是大圓滿菩提佛道也。
于是谛洛巴祖師,又(口胃)然歎曰:嗟乎,世間法無常,如夢複如幻,本無實義谛,悉是假名相,智士應了知,而生厭離心,斷舍貪嗔等,輪回苦因法,住彼山岩洞,離塵清淨修。
恒住無所作,任運住本明,證所本無證,光明大手印。譬如彼大樹,枝分多無數,斷其根倒地,枝分齊謝萎。斷心意妄根,一切生死了,縱令久昏暗,一明諸暗消,刹那本覺明,照破多劫罪。
雖然如是,其尤要者,令身安住,如須彌山,令心寂淨澄清,不爲外境所牽,隨處亦皆可修。處安身不安,處靜身不靜,亦是徒然。坐時睜目可,閉目亦可。若心未善安住,則睜目非、閉目亦非。任運而住,心無修整,散亂無紀不修整則又非是,真能善巧安定身心而修者,不住茅篷,亦可修行。住穿篷而不免于散亂,亦無成也。
噫嘻
有心之法不得離心義,
有爲之法不得無爲趣,
欲達真實離心無爲勝義趣,
任運持心安住本明體,
分別垢水自當返澄清,
障修諸顯示各自寂隱,
無取舍心光發而解脫,
了本無生無始習垢淨,
亡諸執計安住無生境,
凡所顯現即是自心法,
超脫邊執得殊勝見王,
超深廣量得殊勝修王,
離斷邊品得殊勝行王,
能無所住得最殊勝果。
[講解]
引伸上段之義,更示轉深之趣,于是複(口胃)然歎曰:以有生滅之心法,不能得到超離心境之義谛。以有所作爲之法,不能得到無爲法之旨趣。若欲達到真實離心及無爲之義趣者,唯當任運持心,令其安住本然,而定于離一切纏覆之本妙明淨心體之上。如是任令彼妄心分別,如垢水者不加攪亂,自得澄清。對一切聲色等法,似能顯生而障于道行者,亦置不理會,更無一毫有所愛憎取舍,則如賊入空室,自形寂隱。
如是無著之心,昭昭靈靈,一旦本淨明心,耀然光明,解脫現前矣。
須知諸法之所顯現者,唯此心;能見其顯現者,亦唯此心;究此能見所見,體無有二,唯一空寂,本自不生,是即顯空、色空、明空等,雙融無二之本覺智慧光明大手印道。
此而證得之時,即是如來之身相,而一切無始以來,業習垢染,一洗而空也。故頌中接雲:亡諸執計之心,安住于本自無生之境。何以故?凡所顯現,能見所見,原此一心之法,既了知其本自空寂而無生,則計善計惡、計是計非、或愛或僧、或取或舍,豈非以妄逐妄?如水已不清,更從而攪亂之,則永不能澄定乎!是故要在明乎此理,不修不整,無取無舍,心體妙明方能顯發也。故頌又接雲:能如是超脫一切邊見計執者,即得殊勝見之王,是爲見之最要口訣。
修持者,亦須毫無計執,如根本智、後得智,真實修、非真實修,乃至此法、彼法,或深廣、或非深廣,及他一切等量之計執。前曾雲:若無散亂是修王,今再轉深,示以越深廣量等,方爲殊勝修之王,益必如此,方能無散亂也。
複次,前頌示雲:若無作求是行王,今則轉深,示令離斷邊品,方得殊勝之行王,離斷滅邊見品等方是無作求之正義,否則,又恐行人誤落偏空涅磐邊。
無所住道是佛道,前頌亦已言之,今頌進雲:能無所住得最殊勝果,則前頌爲開示要門,今則進示深入此要門,以至究竟得果證之地。
故當與前頌合參之,而善得祖師慈悲之至恩意也。
行者初得覺受如瀑流,
中如恒河暢流而閑緩,
後如平水子母光明會,
劣慧異生未堪善安住,
可于明點氣脈諸要門,
以多支分方便攝持心,
調令任運安住于明體,
若依業印增現空樂明,
須知加持雙運之福智,
導自頂輪緩降不可泄,
漸提令遍全身一切輪,
絕離貪故空樂明方顯,
長命黑發相飽如滿月,
光彩煥發力大如獅子,
願共速得安住勝成故,
此大手印極心要口訣,
且堪能種衆生恒受持。
[講解]
上適已詳示最殊勝之見修行果,然爲非上上根器之行者,開示入道方便,則有如此段之叁種:第一種,爲善慧根器行人之方便,即此中第一頌叁句所言之叁步:行者初修業時,每有妄念紛騰如瀑流之覺受相,或較未修業時反而多者,此即爲開始認識其前所不自察之妄念故,當先修立斷法,繼調之以縱念法,(如祝拔宗之大手印法)。
善修業者,過此階段,趨入第二步時,自能進而覺受其心念有如恒河暢流之水,視瀑流之倒瀉急湍爲緩和閑暇多矣。但仍不免波浪起伏,思潮動蕩,此則正當善巧實修于上述種種口訣之法,善巧精進修持者,過此即能達到風平浪靜水面如鏡之境,此時仍如上訣而善巧修持者,不久發放其子光明,與母光明會合爲一,即得證矣。
如上修持,以其要在無著無緣、無求無作,而唯任運安住于本明淨妙故,亦不固定時緣、處緣、及事境等,行住坐臥,皆可修持。
然有劣慧根器,未能于無緣無作等而善安住者,則可依于此段第二頌四句所示之法,或緣木石佛像,乃至金剛誦、持瓶氣、觀明點等法,以作修持,令心得專一安止,而顯生契入本覺智之光明。
若爲特具堪能之異生,爲令增長其覺受暖相空樂等,則可依于業印,此之方便,即欲樂定。諸大德開示多雲:欲樂定重在氣功,人之揀擇,尤爲嚴格,多生過患,不易修習。且助長(覺受暖相空樂)對治之法甚多,非必從事于此,方能成佛。至助長(覺受暖相空樂)之大者,莫如忏罪積資,即所以集福淨障,是又非勵力于修念金剛薩埵及上師合修法兩儀軌軌不爲功也。此根桑上師
《大圓滿禅定修息要門密記》中之警誡。貢師亦口示:
“業印不及光明大手印殊勝穩妥。”故謹並附注于此。
此段後叁頌即爲此方便之略述,此之業印者,極難極險,詳必另從師授,此但略言梗概。
謂修者最要必如法加持方便智慧,外內鈴杵,各作本尊,方堪雙修福慧。尤必特具不失之堪能,今菩提自頂下降,降而無漏泄,且必反提而上,散布全身各輪各脈,無一而稍外失。更必絕對非貪,否則立墮。能一毫無越而能修至空樂明現前者,現世即可延長壽命,面貌端嚴如滿月、澤潤如良玉,返老還童,力大如獅子,具得八種世間成就已,漸得不久證于空樂明。又此空示明者,即本覺智之異名也。
此大手印口授,爲無上成就谛洛巴祖師,在恒河畔,向其弟子已德善巧成就喀卻班致達那諾巴(白教第叁代祖),釋十二苦行之究竟,而特面授者,一名《金剛大手印二十八頌》。(書中未必每頌四句,頌數亦不合廿八,但共一百一十二句,天竺例以四句稱一頌,故總之而言耳。)
嗣爲西藏大譯師,人稱之爲聲明王者,馬爾巴大士(白教四祖)親承那祖之傳承,並親承口授此頌已,在將波哈哩地,經那祖親示抉擇之下,而譯爲藏文。
中華民國第一戊寅夏仲之吉
釋碧松補詳原頌文句于江陵
觀化廬主整理聽講錄于江陵
公元2005年元旦佳節期間
圓智行者陶貴堂于海口電子錄入及校編
有過求忏,有善回向,如母有情,速趣勝上!
校編補注:
圓智持有的貢噶上師《恒河大手印講義》,乃是十年前氣功熱時收集的翻印資料,其中文字存在部分錯謬之處,是以圓智此次電子錄入之時,順便對原有資料的部分錯字以及錯誤斷句作了校對。由于時間倉促,其中或有遺漏,或者錯謬殘存,讀者若有發現,敬請以電子
《恒河大手印釋》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