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和我們的心是一樣的,是空性的,再也分割不了了。它是按漩渦型從宇宙中心向十方發射,所以叫波粒二線相,修行是把我們身體上不定向的光粒子定向運動,大家都懂物理,我這一講都會明白的。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這句話是回到我們自身,上面的那個叫天性或者叫法身,下面叫自性或者叫化身。其中有物, 我們身體內有精氣神,精氣神對應嗡啊吽,把精氣神合成一體就叫物,叫大靈所需要的營養,也就是說宇宙的能量。我們要吸收宇宙的能量才可以激活大靈,才能七神有主。不是說六神無主嗎?咱們有七竅,其中六個竅沒主,只有一個竅有主,要把六個竅修通和這一個竅合起來叫七竅。七竅一通神靈神光自放光明,照耀十方法界。這物就是摩尼寶珠或者性光或者大靈或者無位真人,這就是我們身中心中的那個物。(嗡,馬哈馬哈摩尼,梭哈,這是釋迦佛的心咒,就是說明這個物。)
【窈(yǎo深遠幽深)兮冥兮,】宇宙是深遠幽冥的,是玄遠微妙的。我們只能用心來感知,卻無法用語言來描述它。上面的“恍兮惚兮”也只是形容。
【其中有精。】精就是宇宙的能量,就是“嗡”音,就是宇宙一真法界。在我們自身就是我們的性光,就是我們的心中月。這個能量是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前提條件,我們修行就是修的這個能量啊。
當你發“嗡”音的時候天門就會震動,天魔就會發抖,那就不用說小魔小鬼了。你每天念嗡啊吽的時候,天魔鬼怪都會離你遠遠的,你誦時間久了,你的性光和中脈自然通達無礙。西藏很多修行人只念一個咒:嗡。
“嗡嘛呢呗咪吽”這個咒翻譯成中文就是中脈開,月光來。月光就是太陽,這個太陽不是我們看到的天上的太陽,是指宇宙一真法界佛光。人間的千萬個太陽也比不上它。宇宙只有“嗡”的時候才繁華。
【其精甚真。】這個能量是真實不虛,遍法界都充盈著宇宙的能量,但叁界內外是不一樣的。宇宙最中點也就是零點的地方是最真實的,我們的心就是零點。
佛在九天之上,九天就是昊天,昊天之上就是佛呆的地方,是高能量區。昊天是叁界內外的中轉站,昊天以下是叁界內。越往上能量越高,越往下能量越低。在昊天可上可下,可出可入。
我們的身體上就有昊天,就是天輪,可出可入。大家只有真修,才會對宇宙越來越清楚,
佛經裏面的小乘法門沒有講太深奧的東西,只講如何修行證得無漏。你修到小乘四聖谛那只不過在昊天,弄不好你還得下來,所以說你只有知道昊天以外的事情叫大乘法。《道經》和《佛經》的大乘法門是相同的。
佛講大乘法的時候,很多大菩薩大羅漢不相信就退走不聽了,認爲自個修到最高了。根本不是那麼一點點的事情,所以我們還差的非常遠,還需要通過聽經去理解。我只不過是個敲門磚,抛出這個磚引出你們更多的玉石、上等的翡翠,然後大家把它集中起來共同修行,沖出昊天,我們才能回到佛國一真法界。
我們的心和宇宙的心,心心相應叫瑜伽心。你只有瑜伽心的時候,你才是最真實的,其它情況下叫修行叫悟道,還沒有得道哪。只有你像釋迦佛時時在禅定之中就叫瑜伽心,就叫心心相應,凡心和佛心相應的時候就叫瑜伽心,不出定的時候你才真正的明白什麼叫真,什麼叫嗡啊吽,什麼叫宇宙的脈動。
老莊、孔孟都在提倡要順應自然。孔子最聰明,敬鬼神而遠之,我惹不起你們我躲著你們。爲什麼要躲?請神容易送神難,我惹不起我躲著,這叫明智的人。所以說他在很多時候有點不夠意思,他把很多密意給我們隱藏起來了,《易經》裏還有很多翻譯的經典裏面,他把玄學的東西最秘密的東西隱藏了,他不讓人們去沾惹,怕人們一旦把握不住就會掉下去。但孔子從人道層面上確實起到了一個非常好的作用。
【其中有信】從外相上講,這個精中就有宇宙的信息或者大道之音。
對應我們人身就是心香九柱爲信,也就是說心心相應。你心中無香,頂上就不知道你的信號啊。你時時心香九柱,才能和宙心、佛、上帝保持溝通,這個信就爲我們的心香。沒有心香不爲信。
信,第一就是宇宙當中有脈動,宇宙的“嗡”和我們人體內的“嗡”要對應。 第二,我們心中有香的時候,才能和宇宙融爲一體。缺了這兩個不叫相應。人們平時說的對這個事實認可視爲信,這叫有爲法。無爲法是心中有香,大白話就是心中有想,你心中有想的時候才會和他相應。只有你心中有想成佛的願力、想回家的願力、想和佛菩薩合爲一體的願力、想和自己法身合爲一的願力才會相應。我們說度衆生那是方便說,無非是給人家點撥一條路,不叫度。只有自己度自己,所以只有自己去相應才會信,信的時候才會時時想。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從古到今,大道的運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名是動詞),它靜靜的默默的注視著一切的産生,而不參與一切事物的生長。
從我們自性來講,從古至今,我們的大靈是不生不滅的,它是不參與後天的一切行爲的。當它被激活之後只能帶領自性衆生回歸。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這個吾是大我,我爲什麼能知道萬事萬物萬種萬類的産生發展變化的過程哪?就是因爲我和大道是融爲一體的,是順應大道的。
從自性來講,大靈之所以能帶領自性衆生回歸,是因爲大靈和大道是融爲一體的,它只歸順大道,所以它有能力讓自性衆生歸順自己,讓衆緣和合共同完成回歸大業。
《從修行的角度講老子的《道經》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