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陽不長,人分男(陽體)、女(陰體),男女體內,又有陰陽兩種成分,相依爲命。佛父,佛母就是代表陰陽不能分離,必須平衡(宇宙間太陽和世間形成的規律。人體的陰陽規律),其法在觀修時就有佛父和佛母的雙合身。
3、一般修法和特殊修法。特殊修法指的就是生成第修法和圓滿次第修法
時輪法中,時輪壇城中的佛是相當多的,比如叁重壇城(這次灌頂的是叁重壇城),這個壇城中共有620個佛,全部和外時輪的星宿、季節和內時輪的人體各種成份是相應的。沒有一個無意義的人體裏面有陰陽兩兩相對應的規律。所以佛裏也有佛父、佛母、男菩薩、女菩薩,都是代表陰陽規律的。總的說來,密法中形形色的各種佛身都是密法的象征,代表一種理論和修持,也就是說一種哲學觀點的象征。可以說最大的象征派藝術是在佛法中。(壇城中)所有的標志都是有象征意義的。
...........
時輪儀規是相當複雜的,時輪學院整天觀修需要十叁四個鍾頭才能觀修一個過程。620個佛要觀修、要念咒,是相當複雜的。有因緣的將來有機會就可以進一步修這類法。
4、時輪法在末法時代的特殊作用
凡受過灌頂而堅定信念者,雖不修在七世內必定成佛,這是《時輪續》中說的;
凡聞此法而産生信仰、經常念咒者,均免遭世界末日的各種災難,即風、洪水、火災、疾病、戰爭、惡症、傳染病、不治之疾病,克服自然災害的侵害;
凡聞此法,受過灌頂者,若不犯重罪,定能得到人身或生到香巴拉,絕不會墮叁惡道,重罪可得減輕,輕罪可以免除.凡聽到此法(咒)的動物和蟲子都能解脫.我們對此堅信不疑.
藏傳佛教:人類文明園地中的一束奇葩
世界佛教叁大體系之一的藏傳佛教是7世紀到11世紀由印度引進的大乘顯宗佛教和金剛乘密宗佛教思想文化,在號稱世界屋脊的中國青藏高原特殊的人文地理環境中形成的,是具有廣泛思想文化內涵和鮮明地方與民族特色的佛教文化和信仰體系。
作爲佛教,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南傳小乘佛教之間在基本教義方面具有許多共同點。但佛教本身是一個思想文化的廣闊海洋,由于對教乘信仰重點的選擇和所尊經典、教義傳承不同,對教義的研究理解深淺程度不同,信教民族各自的思想文化背景和心理素質不同等原因,在佛教內部各大體系和教派之間形成了千差萬別、萬紫千紅的不同特色。佛教各系各派的特色,不僅表現在生活習俗、服飾飲食起居、禮儀典章製度、建築佛畫、造型藝術等外部文化方面,而且還表現在哲學思想、道德價值觀念等意識形態和心理素質方面,而後者才是本質特色。藏傳佛教有以下主要特色:
一、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叁乘教義
南傳佛教純屬潔身自好、自求解脫的小乘佛教。漢傳佛教雖屬以利益衆生爲目的的大乘佛教,但只有顯教,沒有密教。只有藏傳佛教全面地接受了佛陀的教義,本雖屬大乘,但並不排擠小乘,而且在僧戒方面效法小乘僧,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認爲叁乘四續顯密佛法都是應機教化的方便法門,無一樣無價值,無一樣不重要。所以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結合,外持聲聞戒、內修菩薩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法,聞思修並重,戒行與正見並重,修德與修慧並重,度衆和自度並重等教義原則。
二、藏傳佛教擁有佛陀教義中的兩大精華
俗稱“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兩寶”,這“地上兩寶”就是指佛教智慧的精髓中觀正見和金剛密法。
世界上的所有發達宗教都有自己的作爲教義基礎和指導思想的一套哲學體系,但佛教更重視理性和智慧的開發。在佛教中哲理不光是認識事物的方法和手段,也是開悟的終極目的——理性之頂峰大徹大悟爲佛。
在佛教中共有分別、經論、唯識、中觀四個哲學體系,其中龍樹開創的辯證中觀哲學代表佛門最高智慧。前蘇聯科學院院士沏爾巴茨基說:“龍樹應列入人類偉大哲學家之一。”“我們在黑格爾的辯證法和龍樹的辯證法之間可以發現更大的親切的類似。”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稱贊“佛教徒處在理性思維的高級階段”,足見佛教哲學發展的高度。
在藏傳佛教中哲學思想分應用知識性和最高世界觀、人生觀原則性兩種。前一種包括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的理論,後者爲龍樹和月稱的辯證中觀思想。在中觀思想向更高深的層次發展方面,藏傳佛教曆代大師,特別是宗喀巴大師做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獲得了“說空百代宗師”的稱號。西德波恩大學藏傳佛教專家布萊克教授說:“當今世界上,藏傳佛教最有吸引力的有兩點,一是它深邃的哲理,一是造福于一切生命的崇高的價值觀念。”
密法是佛教精華中的精華,寶中之寶,是打開宇宙和生命奧秘的寶鑰,是促進生命和智慧進化的尖端法門。只有站在佛教理論的頂點上才能認識到:佛理寶塔的尖端是密法。故宗喀巴大師說:“金剛乘比佛更稀有珍貴。”日本人空海大師也曾說:“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理在于密教。”英國佛教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說:“我把金剛乘視爲人類思想發展最絢麗的花朵之一。”
佛教密法中下叁部密中的一部分事部和行部密法,曾在漢傳佛教中傳播,後來漢地失傳,流傳到了日本和朝鮮,世稱“東密”。但無上密和下叁部中的大部分密法屬藏傳佛教獨家所有,並根據密法的種類和傳承系統、修煉重點,在藏傳佛教中形成了甯瑪、薩迦、噶舉、格魯、希覺、覺囊等大大小小的幾十個教派,在密學的研究和修證實踐方面做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叁、藏傳佛教代表佛教思想理論發展的高峰
佛教産生已有二千多年的曆史。在這二千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的佛教學者,對顯密經典教義進行了接力賽跑式的前仆後繼的研究總結工作,到今天已達到非常高深精細的程度。藏傳佛教全面繼承印度顯密佛法的學統,並將印度無數佛教大師研究達到的高峰作爲自己的起點,不斷努力攀登,繼續向前發展。在11世紀中葉印度佛學大師阿底峽就贊揚說:“佛教在蕃地的發展,已超過了佛教故鄉印度。”從11世紀俄大譯師在桑普寺建立辯經學院,設立學位製以來,噶當、薩迦、格魯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辯經學院,把寺院辦成了學習研究佛學、培養人才的十明學院,造就了多如繁星的大學者,把佛教顯密經典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寫出了浩如煙海的學術著作,以最絢麗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給世界佛教文化樂園增添了絢麗的春色。
四、藏傳佛教具有豐富的文化知識內涵
佛教認爲人生是無窮的苦海,苦的根源是無明愚昧,因此,消除苦根、脫離苦海的惟一辦法就是開發和增長智慧,消除無明。“佛”的含義也只是消除無明,獲得最高智慧的境界而已,並不是“上帝”和“造物主”的同義語。因此佛教十分重視知識。藏傳佛教認爲:一切知識均能增長智慧,是開悟成佛之因,是利益衆生的手段,因此,對知識持最開放的態度,廣泛吸收,充分利用,爲成佛和利衆的目的服務。在這種思想影響下,藏傳佛教的形成過程中,除學習、翻譯、引進印度叁乘四續顯密佛教經典內明外,還從印度、尼泊爾、大夏、土厥、木雅、蒙古和漢地引進了許多珍貴的世俗文化藝術,和藏民族本土文化相結合,形成了藏傳佛教的外明文化體系。其中包括:語言文字、曆史、文學、邏輯、哲學、醫學、數學、天文曆算、風水占蔔、雕塑繪畫、土木建築、製造工藝、音樂舞蹈、戲劇、體育、吉慶喪葬、飲食服飾、生活習俗等等。同時通過寺院傳授知識,培養人材,這類知識和學問才得以完整保存和發揚廣大。因此,藏傳佛教這個概念,已遠遠突破了狹隘的宗教範疇,和豐富多彩、包羅萬象的藏族文化變成了同一概念。
五、藏傳佛教具有完整的目標體系和高尚的價值觀念
南傳小乘佛教的追求目標是脫離輪回的涅槃,漢傳佛教淨土宗的追求目標是往生佛國淨土,禅宗追求的是開悟見性。從佛教整體的目標體系來看,這類目標都是階段性目標,不是佛教的終極目標。佛教的終極目標是成就佛果。
藏傳佛教根據龍樹、彌勒的深廣般若體系和阿底峽的傳承理論框架,建立了叁士道目標體系:下士道修善業,爭取死後不墮叁惡道(畜牲、餓鬼、地獄),獲得生存條件優越的人身或天人身;中士道修戒、定、慧,爭取從輪回中解脫;上士道發成佛心,修菩薩大行,並以密宗修持法縮短進程,爭取即身或數世以內成就佛果。下士道和中士道追求目標屬階段性目標,上士道目標屬于終極目標。價值體系也是根據目標建立的。
藏傳佛教的最高價值觀念是佛陀的舍身飼虎和割肉喂鷹的慈悲利衆精神,認爲人的自私欲望是萬惡之源,爲衆生的幸福著想、爲衆生服務是成佛的目的,也是成就佛果的主要因緣。善惡的主要標准就是從衆生的利害關系上衡量。“把自己的幸福給予別人,把別人的苦難拿來自己承受”的發心和舉動是藏傳佛教菩提心的主要修法。人活著不但要爲別人的安樂幸福著想,死後的肉體也施舍給饑餓的鷹群,這就是藏傳佛教的價值體現。在這種利衆道德價值觀念指導下,藏傳佛教中製定了保護自然環境,保護動植物,禁止殺生、偷盜、淫亂、欺詐等行爲的一系列精神文明法規。這類道德法規,對青藏高原和其它信仰區的草原、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態和野生動物的保護和社會、家庭、人際關系及民俗民風、社會風尚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特別對藏族人的德性修養、性格心理素質的提高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六、藏傳佛教的覆蓋面遍布世界各地
藏傳佛教的締造者,主體民族是藏族,但也不能否認其它民族積極參與、共同締造的功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些帶徒傳授知識、幫助譯經的印度人、尼泊爾人和幫助赤松德贊引進和振興佛教的桑希…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