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鏽,失去了本具的光明。佛的自性身是徹底消除汙染的清淨狀態。.......
2、智慧法身:指的是佛的智慧和神通。《現觀莊嚴論》歸總,無漏智慧共有21類,這裏不准備一一介紹。概括起來就是實智和權智二種。實智就是指明見一切事物的法性真相的智慧;權智是指洞察一切事物的種種現象之智慧。這兩種智慧都是佛地特有的智慧,也稱遍知一切智、無上智、平等智。這“平等”的意思是佛的智慧和知識對象“等量”之義。人的知見永遠也達不到與所有知識對象的“等量”。
3、功德報身:是佛的有色有相的莊嚴體,是積無量善功德的福報身,常住色界十七重天之上無上密嚴報身佛國。其直接引度對象是十地菩薩,十地以下的聖人也無緣目睹,是佛的千千萬萬應化身的生化之源,與世俱存,常住不滅。報身相有寶冠等裝飾,密宗中的本尊都是報身相。
4、應化身:是佛化現的度衆相,有殊勝應身,如釋迦牟尼,也有一般度衆利衆化身,有化作人天的,也有化作動物和橋梁、房舍、衣食、藥物等衆生所需物品者不等,肉眼凡胎,難以分辨。
藏傳佛教的特點
一、藏傳佛教的特點
世界佛教叁大體系中,藏傳佛教具有與衆不同的兩大特點:
1、比較完整地接受了佛陀的教義。
雖然藏傳佛教屬于大乘佛教,但它並不輕視排擠小乘佛教。正如宗喀巴大師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說:“一切教乘並行不悖,一切佛言均屬教誨。”叁乘佛法都是應機教化的方便法門,沒有一樣無價值,沒有一樣不重要,所以藏傳佛教堅持大小乘並重,顯密雙修,即外修聲聞戒(小乘戒),內修菩薩行(大乘行),密修二次第(無上密二次第)。藏傳佛教在理論和實踐方面堅持佛教教義的完整性,還表現在以下幾個並重原則上,即:
聞思修並重;
戒行與正見並重;
顯法與密法並重;
修福與修慧並重;
度衆和自度並重等等。
2、藏傳佛教吸收了佛陀教義的精華。
“天上有日月,地上有兩寶。”“地上兩寶”指的就是佛法中的兩大精華——密法和性空正見。
有些人攻擊密法是“左道旁門”、“邪法”,這是一種極端無知的表現。密法是佛教的精華,寶中之寶,是解脫成佛的最高法門。站在顯教菩薩乘理論的最高頂點上,才會認識到:要破除最細分所知障,徹底證悟無上菩提,必須依靠金剛乘這個佛陀在顯法中從未透露的玄機妙理,故宗喀巴大師說:“金剛乘比佛更稀有珍貴。”日本人空海大師也曾說:“整個佛教的終極妙理在于密教。”英國佛教學者約翰·布洛菲爾德說:“我把金剛乘視爲人類思想發展最絢麗的花朵之一。”藏傳佛教具有無比珍貴的無上密法,是它最大的驕傲。
智慧正見是佛教的靈魂,但由于正見不屬于世俗感知經驗的範圍,使用符號語言和抽象概念性思維,在理解上有相當大的難度。因而,佛教內部在真谛性空的理解上就産生了分別派、經論派、唯識派、中觀派等四個哲學層次。其中,中觀處于正見的最高層次,月稱所代表的駁論派中觀見是中觀的最高層次。有鑒于此,阿底峽尊者說:“除了月稱門,別無成佛法。”藏傳佛教屬清一色的中觀派。前弘期以自證派中觀見爲主,後弘期駁論派中觀見占了主導地位。在甚深駁論中觀見理論的闡發成就方面,宗喀巴達到了空前絕後的高度。連第八世嘎瑪巴大師和甯瑪派中流砥柱居米旁巴也贊揚宗喀巴是“說空百代宗師”。現在有些對哲學和佛法一竅不通的外行誣蔑宗喀巴是“詭辯論者”,這並不奇怪,藏族有一句諺語說:“在牛的眼中,再美的鮮花也只是一把草。”
根據以上特點,說藏傳佛教包容了佛教的一切精華,並非誇大其詞。
二、藏傳佛教代表佛法理論的高峰
佛教産生已有2000多年的曆史。在這2000多年中,一代又一代成千上萬的佛教學者,對顯密經典教義,進行了接力賽跑般前仆後繼的研究總結工作,到今天已達到了非常高深精細的程度。藏傳佛教全面繼承了印度顯密佛法的學統,並將印度佛學研究的高峰作爲自己的起點,不斷努力攀登,繼續向前發展。在11世紀中葉,阿底峽尊者就贊揚說:“佛教在蕃地的發展,已超過了佛教的故鄉——印度。”從11世紀俄大譯師在桑普寺建立辯經學院,設立學位製以來,噶當、薩迦、格魯等諸大教派在各地建立了上千座辯經學院,把寺院辦成了培養各類人材的十明學院,培養了多如繁星的佛教學者,把佛教顯密理論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寫出了浩如煙海的顯密學術著作,以五彩缤紛的思想研究成果的花朵,增添了佛教思想文化樂園莊嚴瑰麗的景色,從理論上發現了顯密相互依賴,“無顯不入道,無密不成佛”的深刻的內在關系。以金剛乘殊勝方便法門,結合“一刹那經過無量劫”的相對論,可以把叁個無量劫的福慧雙修進程縮短到一世或數世的理論充分顯示了佛教理論高峰的無限風光。現代海內外的許多人,因學統傳承斷代,重新回到茹毛飲血的時代,在原始經典上進行盲人摸象式的摸索研究時,有緣能夠遇到藏傳佛教這樣高的起點,以把握佛法精髓,免走幾千年的彎路,實在是一種非凡的福分。
叁、把握主線,總攬全局
從交叉縱橫的千萬條線中,能找出幾條總攬全局的主線,是學習和研究的最佳方法。但佛法的理論知識體系大得無邊無際,除了對佛法的了解如同佛陀一般的聖人,無人能完全做到。整個佛教史上對佛法能夠總攬全局,在理論上進行高度概括的也只有龍樹、彌勒、無著、阿底峽、宗喀巴等數人而已。龍樹將甚深般若義進行了理論概括,分爲“二谛”;彌勒、無著將叁乘境、行、果歸結爲“八品”;阿底峽將叁藏、八萬四千法概括爲“叁士菩提道”;宗喀巴又把“叁士道”的千萬法門歸結爲“佛法叁根本”和“悲智二法”。這每一步的概括都標志著思想認識上的深化。
大乘佛法有總攬全局的兩條主線,一條是以大悲心爲根本的方便法門,一條是以性空見爲主題的智慧法門。這兩個互爲前提、相依不離的主要法寶合稱“悲智雙運”。佛門中的慈悲和智慧的關系是“水分”和植物“種子”的關系,沒有慈悲的“水分”,超世間智慧就像幹枯的“種子”一樣不會發芽;同樣,若沒有智慧的翅膀,慈悲的天鵝也只能匍匐在地上,不能飛向萬裏晴空。沒有智慧不能解脫,沒有慈悲愛心也不能成佛。因此,佛教,特別是大乘佛教的最大特點是慈悲和智慧的高度統一。本書的書名稱爲《愛心中爆發的智慧》,也就是取其義之故。
四、形勢、問題和對策
因種種原因,近年來海內外掀起了一股藏傳佛教熱,而且有的地方熱得有點反常。藏傳佛教界志士仁人,對這種形勢所産生的憂慮大于欣慰。因爲佛教是一種高層次信仰,佛教的傳播發展需要適當的文化和社會道德以及良好的環境。佛門中真正具備傳法資格的人,不會出山出寺,進行賣法活動;不會走街串巷,扮演“賣膏藥”、耍猴戲的角色。當前那些熱衷于傳法灌頂、走街串巷的人,大多數並不具備傳法灌頂資格,其中有很多是打著佛家旗號,進行詐騙活動的江湖騙子。蓮花生大師曾預言:“壞戒敗類當法師,街頭聚衆傳密法,預示佛法將滅亡。”這種打著佛教旗號,傳播邪法、僞法的破壞佛教行爲,使佛教遭受的損失,遠遠超過那些公開的滅法活動。在這種情況下,爲愛護衆生,維護正法,佛門從防腐防變的角度,除高度重視自身建設外,對外要宣傳介紹真正的佛法和佛教經典教義,揭露打著佛教旗號的形形色色的騙術假法,以提高信教群衆的鑒別能力。
本書作者的目的就是爲了給廣大藏傳佛教愛好者介紹一些正規的真正的佛教理論和佛教知識。一位藏傳佛教大師曾經說過:“在低素質的人群中,撒謊比說真話更有人聽,耍猴戲比講真理更吃香。”很多人聽慣了假法看慣了邪說,容易以假當真,以邪當正。本書中既沒有滿足人們好奇心的神奇奧妙的鼓吹渲染,也沒有石破天驚的吹噓誇張,只有平平常常的人,說平平常常的道理,因此,未必能滿足那些以神秘眼光看待藏傳佛教的人的要求,但對那些不是出于一時的好奇心,而想實實在在學習和研究一些藏傳佛教的人,也許可以起到一些啓迪靈心和迷途導航的作用。
..............
佛教的修行目標是什麼?
佛教的修行目標有叁個:
一是追求世間幸福快樂-下士道;
二是只求脫離煩惱,不求成佛-中士道;
叁是追求身心徹底淨化,達到功德和智慧的高度圓滿——佛-上士道。
不求成佛、超世,只求世間幸福,不愁吃,不愁穿,能幸福過一輩子,下一世希望得到一個好的人身,生到一個物質生活條件好的環境,這就是下士道。死後不墮叁惡道-畜牲、餓鬼、地獄道,就得戒十惡,行十善。
.........
第二,中士道只求脫離煩惱不求成佛。因爲知道世間再好也是短暫的,人生是短暫的、無常的,下世即使得到一個人身,如果沒有分清是非、善惡的智慧和人身條件的話,繼續隨波逐流幹壞事,善業盡後仍然會墮落下去,連世間幸福也保不住,基于這種思想,要從根本上脫離輪回,從長遠考慮,就要最終解決脫苦問題。這是中士道。
第叁,追求身心徹底淨化,達到功德和智慧高度圓滿是上士道。佛是什麼?佛就是達到功德和智慧高度圓滿的精神境界。修什麼行就是根據這叁種不同的目標決定的。
修行:指的是人對自己內在的優良品質和潛在智慧能力的開發,而不是從外部得到什麼。
............
除去汙染,開發顯現光明心的本質就是修行。
修行的目的:
不是從外部修什麼,而是驅除心性的汙染,顯現光明心的本質。用通俗的話說,使人體的五蘊經過淨化、修煉,化爲五智、五佛,五大(土、水、火、風、空)化爲五佛母,使物性的肉體化爲智能性的光體——慧體,使生滅、苦樂無常的生命化爲不生不滅的常樂自在…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