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精神實體,這就叫做修煉。
密法上的五蘊就是人身體上的五種成分,其中之一就是肉體,即色體,是有形的。還有無形的四種:受、想、行、識。受蘊就是有感覺的特性,通過五官能感覺到外部的情況;想蘊:區別、從標志上分清這是人還是動物,或是植物等;行蘊:人的感情思想活動、意志、思想行爲,驅使人幹什麼事,如愛、恨,全部包括在行蘊中;識蘊:元神、識,沒有表現出愛,也沒有表現出恨,只表現出能知能感覺的元識,這就是意識。這四種加上“色”就是五蘊。蘊就是很多東西加在一起,即很多元素加在一起。例如:行蘊和想蘊。人的精神,在《俱舍論》中細分爲46種。有的佛學文章中說:“現代心理學對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的研究遠遠趕不上佛教理論。”因爲科學是搞實驗的,但人精神中好多東西是不可琢磨的東西,無法實驗,又看不見,所以,現代科學在這方面無法更深入地發展。
通過淨化,身體上的五蘊可以化爲五佛、五智,身體上的五大土、水、風、火、空五種成分形成人體可以化爲五佛母。現在我們的肉體可以化成智能性光體。人的生命是苦樂無常的,使生滅、苦樂無常的生命化爲不生不滅常樂自在的精神實體,這種精神實體在時輪中就叫做“色空體”。空色指的不是我們眼睛看到的東西,眼看到的東西是物質的東西,包括天空中出現的彩虹,這也是物質的成分。但時輪中指的色空體是智能性光體,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的物質性東西,這一點下面講時輪時再詳細講。
要達到以上兩個目的,就必須按照諸佛所指示的道路和方法,一步步做下去。要認認真真地做,腳踏實地地做,來不得半點虛假。這也和科學工作一樣,不能自欺欺人。
修行從總的方面來說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對人性方面的優良品質的開發;
二是對智慧能量的開發。
優良品質包括:向善心、慈悲心、忍耐性、追求上進的毅力和無私奉獻精神,對自己和所有生命的高度責任感。........
還要有不安于現狀、自強不息的精神。佛教就不安于現狀。........
對于一個人來說,情緒是相當重要的,七情六欲造成了人的衰老、疾病、事故等。一個很好的人,如果不能控製情緒,往往就會壞事,有的殺人,有的自殺。這都是情緒造成的。佛教就是用自我修養的辦法來控製自己的情緒。長壽和保健的辦法中對人素質的培養是相當重要的,情緒的控製相當重要,隨隨便便地生氣,隨隨便便地喜、怒、哀、樂,且形于色,對人來說是比較膚淺的表現。一般深沈的人喜怒不形于色。隨隨便便動手動腳,動手打人,這是素質的問題,所以,情緒的穩定相當重要。
...........
修行是對自己的理智和信念的考驗,也是意志和耐心的磨練。只有具備高度的理智、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和耐心的人才能獲得圓滿的成就,不能當作好玩。有些人今天想聞法,明天想成佛,後天就想給別人灌頂,沒有那麼簡單的事。有的人辦一個學習班說,你交多少錢,我給你開慧眼。有的人甚至說,還有更快捷的辦法,“只要我一個報告,聽報告的人80%可以出功能”。這真是神奇!我們佛教沒有這樣的事,藏密也沒有這樣的事,不敢說這樣的大話,我也沒見過藏密有講這個的書。
..........
修行是一個自我改造的過程,要和自身的貪、嗔、癡、疑、慢、邪見等作殊死的鬥爭,抑製直至幹淨徹底地消除這些煩惱和墮落的根源。疑——懷疑,不相信這個,不相信那個;慢——傲慢;邪見——就是各種偏見和邪見形成的觀念,往往使人失去正見。如果謙虛一些,對任何事情都不會過早地下結論,說這個對,那個不對,經過實事求是的研究以後,你認爲對不對,有沒有道理,再下結論,這才是科學的態度、實事求是的態度。但邪見沒有這種情況,邪見是由頑固的世俗觀念形成的。
寂天大師在《入菩薩行》中說:“人不能驕傲和鄙視別人,但對自身的仇敵——貪、嗔 、癡等,要驕傲和鄙視,要堅決戰勝。”脫離煩惱,通向彼岸的路是充滿艱辛的,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走過去。成佛無平坦大道可走,科學也無平坦大道可走,但成佛的路更難。顯法說成佛要經過叁個無量劫,有的說40多億年才能成佛。這個說法對不對,沒有詳細研究。叁個無量劫,時間相當長,要修這樣長的時間才能成佛,這就說明要成佛是件相當不容易的事。
..............
對修行者來說,戰勝自身的覆蓋在光明佛心上的堅固的邪惡汙染,才是最大的功力和神通。在佛教上沒有比這更大的神通。把自身的貪、嗔、癡克服了,那就是最大的神通,不是什麼向外表演、炫耀自己的把戲。密法從來都不看這個,而是看對自身貪、嗔、癡、名利戰勝得怎麼樣。最難的也是這個。當別人打你時,你是什麼態度?別人汙辱你的時候,你表現出什麼態度?在名利面前,采取什麼態度?這就是看你的菩提心修養程度,看你的神通大小和修持功力高低。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密義淺釋
《心咒》字數雖少,其含義卻相當深廣,整個包括菩薩乘五道、十地、十波羅的全部內容……有志了解掌握此學的人,必須放棄淺薄的偏見,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進行深透的鑽研,不能相信那毫無根據的亂說和望文生義、斷章取義的瞎子射箭似的解說。
“般若波羅蜜多”是梵文的音譯。“般若”的正確讀音是Braja(班甲)或Brania(班呢阿),意思是“智慧”。“波羅蜜多”的讀音是Ba(吧)Ra(日阿)Mu(木)da(達),意思是“到達彼岸”。“心”梵文爲Shi da Ya(詩大啞),意爲“精髓”。“經”是“總綱”的意思,原文無此字,是譯師加的。佛經中的音譯漢字都是按唐朝以前的讀音譯的,和現代漢字的讀音相差很遠。如“佛陀”應讀“布達”,“阿彌陀佛”應讀“啊木兒,旦吧”,“彌勒”應讀“彌赤”,“釋迦”應讀“釋嘎”等等。一般的名稱讀音不准倒沒有多大的關系但真言密咒的關鍵是發音。密部中說:“密咒若發音不准,不但沒有效果,還有副作用。”這一點學佛的人絕不能忽視。什麼叫做“彼岸”?什麼叫做“彼岸智慧”呢?“彼岸”是與世俗此岸相對的超世佛地。“彼岸智慧”就是指“超世佛慧”。“到達彼岸智慧”有兩重意思:一是這種智慧正見能夠使人超脫輪回,到達佛地,在這個意義上稱“道波羅”,即道路和橋梁之意;二是到達佛地才會有圓滿的智慧正見,在這個意義上稱“果波羅”,也稱遍知佛慧。
..............
世界上的事情就像電影屏幕上出現的人物景象一樣,是光電聲音和圖像等衆因素組合,在觀衆的視覺上形成的一種虛假的景象。由于人們視覺上的原因,許多靜止的圖像在屏幕上連在一起,動了起來,仿佛與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樣,在觀衆的心目中也同樣能引起感情的波瀾,産生愛憎、恐懼等心理活動。如果看電影想到那完全是假的,人並非真人,殺人並非真殺,流血也並非真的流血,心情就會平靜得多。...........
對這種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達到高度完善、無與倫比的境界便稱做“佛”。佛的概念不同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也與迷信家的“神鬼”之類東西和氣功師在練功過程中出現的“佛”、“菩薩”之類的幻相毫無共同之點。有些人把佛、菩薩當作類似神鬼一樣的東西,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波羅智”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稱做脫苦成佛的“不二法門”和“衆佛之母”。寂天在《入菩薩行》中說:“佛說八萬四千法,法法都爲得正見。”佛祖一生叁轉*輪,宗旨始終是圍繞波羅的深廣二義展開的。“深”指波羅的深邃哲理,“廣”指以大慈大悲爲核心的施舍、戒行、修持等利衆善行。
在佛經中專講般若波羅蜜多的經典有《般若十萬頌》、《般若二萬五千頌》、《般若一萬八千頌》、《般若一萬頌》、《般若八千頌》、《般若七百頌》、《般若五百頌》、《般若叁百頌》──《金剛經》、《般若總彙》、《般若心經》(詳略兩種)、《般若一字經》(“一頌”等于字數相等的四句段)等等。其中《心經》可以說是般若義理的濃縮精華。
............
.........時至今日對般若的文字和義理,無論從中觀或唯識論的角度作解釋都已形成嚴格的定規,望文生義的隨意性的解釋已無立足之地。在本文中將遵照龍樹、月稱到宗喀巴一脈相承的中觀應承派法相性空學說,對《心經》的義理進行通俗的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從性質上分爲法相波羅、經典波羅、道波羅、果波羅四種。法相波羅指的是遍及一切事物的性空之相。經典波羅也稱文字波羅,是用語言文字表述的波羅智的性質、作用、特點、觀修方法等等,具體的指般若經典。
波羅智和其對象事物的法性本身是具體的東西,語言文字是一種代表思維概念的符號,它無法把所代表的具體事物真實地訴諸人們的感覺經驗,只能符號性地抽象地表達一種意思,人們只能憑自己的經驗加以理解。凡經驗過的事物通過名稱、形狀的表述可以喚起記憶中的具體事物的印象,或者對經驗過的各種事物印象的新的組合形象,由此可以得到理解。但凡從未經驗過的事物的情狀,通過語言文字只能憑猜測想象形成一個抽象概念。..............
真正的波羅是見道以上的感知能力和感知對象,並非世俗智認識範圍內的事。如果不憑借獲得真波羅智的佛陀、聖賢用語言表達的經典波羅,我們怎麼能夠理解波羅的性質概念和求證方法呢?有人說什麼文字波羅“毫無用處”,試問,如果沒有文字波羅,憑什麼方法去認識波羅呢?
........“道波羅”也稱觀照波羅。真正的道波羅是指見道以上十地的入定狀態中出現的直觀智,出定後雖是十地菩薩也有分別心,不能稱做波羅智。果波羅也稱見性遍智波羅…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