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佛獨有的智慧。在佛地無出入定的區別,徹底消除了分別意識,其智慧已變成無意識的本能性的直觀,就像無意識的陽光普照大地,滋生萬物一樣。到那種境界,世俗心、分別意識虛構的海市蜃樓式的虛幻假象已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才是真正的彼岸智。
下面對《心經》本文進行通俗的解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觀自在”是指觀世音菩薩。“觀”就是用大慈大悲心觀看輪回中受苦受難的芸芸衆生。“慈”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愛心”,“悲”是同情心,“大”就是“無限”的意思。“觀”也是關注、關照、關心之意。“自在”指智慧無礙,神通無邊,慈悲無量,變化無窮等自在自如的佛能。“菩薩”是菩提薩多的縮寫,梵語意思是“菩提心”。菩提心指爲衆成佛之心。凡具以大慈大悲爲根本的利衆成佛心願的都稱菩薩。一至七地稱菩薩,八至十地爲大菩薩。菩薩是入道的聖弟子,不是佛。..........
阿賴耶種子是生活經驗在意識深層種下的一種印象,絕不是指物質的東西。什麼“蘊藏在一切空間和物相裏的阿賴耶和阿摩羅種子”之類的說法,純屬不懂裝懂的瞎說,與佛學毫無關系。佛家把存在分爲有形有色的物質存在和無形無色有感知功能的精神存在兩種。前者稱“色”,後者稱“名”,如十二因緣中的“名色”指的就是胎兒階段的形體和意識。........
懂得了“空”的道理,就獲得了文字波羅。不僅從道理上懂得,而且在定中真實體驗到“空”就是進入真波羅境。所以我們首先從道理上正確理解“空”的概念至關重要。.......
這裏所指的“性”並非指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獨立自存”的“人性”和“物性”。實際上根本不存在不依任何條件的、絕對獨立存在的自性。宗教上有些如印度教數論派所謂永恒不變的、遍及一切事物的、不依任何條件絕對獨立的精神實體的存在和人的與生俱來的自我意識,都是愚昧無知所産生的虛構。這種虛構的自性自我意識是一切罪惡的根源。因這種自性和自我意識産生自私和自利的欲望以及自私自利的欲望不可能滿足時的怨恨。貪欲和憎恨心理掩蓋人們的光明本性,扭曲人們的思想情感,使人們産生煩惱,幹出種種蠢事,造成種種惡業。一旦獲得正見,徹悟自性本空,就能從虛妄夢境中覺醒,鏟除煩惱的根源,得到解脫。所以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空慧被視爲到達彼岸的妙智慧、解脫煩惱的“不二法門”、成佛之真道“佛母”的道理就在這裏。........
.........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空”指事物的性質,即真相。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的一種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具有空這種性質的物質就是色。這裏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並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緣之物的永恒不變的性質,也稱永恒的“法相”。所以宗喀巴大師說:“什麼東西依靠條件,什麼東西就是空,再沒有比這更偉大的見解。”色這個概念包括整個物質客觀世界,但在此處與受想行識相對,專指人身的物質部分。“空即是色”這句話還說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爲前提的,龜毛兔角之類本來沒有的東西,說它空或不空毫無意義。
“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就是說人身的感覺、思想、行爲、意識的存在與空的關系也和色一樣,無一件例外。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一段話中,“諸法空相”是緊接著上面“五蘊皆空”推而廣之說,不僅人身的五蘊皆空,凡一切事物諸法都是空相,即“性空”。............
“佛心”指一切生命的原始的靈心,根據《佛心經》說一切有意識的生命都有成佛的光明本性,稱這種本性爲“如來種子”。這種靈心本質光明無染,因受愚昧、貪欲、怨恨、偏見等惡習的汙染,就像銅鏡上鏽,變得愚暗無光,幹出許多蠢事,造惡業,輪回受苦。一旦有機會獲得正見,去染還淨,便成福慧雙身圓滿的大自在──佛。
因此,《喜金剛續部》中說:“人心本光明,汙染成凡胎,染淨便是佛。”受染輪回是因緣,去染還淨也需要通過修舍、戒、忍、勤、定、慧波羅行,積累福慧因緣。若不積德行善,單靠靜坐觀空,至多升入六道中的無色界天,永遠成不了佛。從真谛法相意義上講,物本性空,猶如無阻無礙無形無色的虛空。哪有生滅?哪有垢淨?哪有增減?從性空意義上講,無論此岸彼岸、無論凡人和佛都法性平等,一律是空相。因此,佛的見空智慧被稱做“平等智”。...........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一段話中在“無眼界”後面省略了“無耳界、無鼻界、無舌界、無身界”。這一段說的是“五蘊”、“十八界”,概括了整個主客觀世界的一切事物。眼耳鼻舌身意爲“六根”。“根”指眼耳等器官神經,是六識借以産生的物質器官,也稱內色。.........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一段話是講十二因緣的空相。十二因緣是生命在六道中輪回的因果連鎖關系輪。叁世爲一輪,因果相連,流轉不息。其順序爲:無明、行、識、名色、六處、觸、受、愛、取、有、生、老死。“無明”指愚昧;“行”指因無明而産生的善惡行爲;“識”指受善惡行爲染色的投生的識;“名色”指胎兒的肉體和意識;“六處”指眼、耳等六根器發育齊全的胎兒;“觸”指出生後初步接觸到色、聲、香、味處境的階段;“受”指感受到苦樂的階段;“愛”指性成熟階段;“取”指在愛欲驅使下追求異性,爲滿足心理和生理欲望進行索取的階段;“有”指造就種種善惡業,來世的進程已定型;“生”指重新投生;“老死”指無常結局。從無明到受染識屬前世,從投生識到有屬今世;重新投生屬來世。來世和前世的一生都和今世一樣,有無明、行、識、觸、受、愛、取等過程,因相同,在十二支中被省略了。
從俗谛意義上講,既有無明到老死的入世十二因緣,也有從無明盡到老死盡的出世因緣;但從真谛法相性空意義上講,既無具自性的無明,也無具自性的無明盡,乃至既無具自性的老死,也無具自性的老死盡。一句話,因緣之外,別無自性。
“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意思是說在定中止觀境中,既不存在感受的苦谛,也不存在苦因、煩惱集谛;既不存在脫苦的修持道谛,也不存在得脫的清淨滅谛。.........
“菩提薩多,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鱃。”這段話的意思是:因在真悟空境中,無執實之所得相,所以,諸菩薩便依靠去實執之波羅妙智,而無執著挂礙(挂礙即障蔽有見、實見),因無愛執、實執,便沒有空境中失去自我和周圍一切的恐怖及遠離世俗習性形成的真假顛倒、虛幻無實的夢境,徹底實現根除煩惱的清淨涅癚。“涅癚”的意思是“離苦得樂”。
“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說:過去、現在、將來諸佛,都是依靠波羅蜜多妙智,才獲得無上殊勝功德真正遍知一切的大菩提。“阿耨多羅”是無上,指殊勝無比的功德;“叁藐叁菩提”是真正遍知一切的“佛智”,即“大菩提”。這段話的意思和《般若波羅蜜多經要義》中所說的“十方叁世一切佛,舍此波羅行,別無成佛之道”的道理是一樣的。把波羅智稱做“佛母”,把《般若十萬頌》稱爲“母法”的原因也在這裏。
“故名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這一段是說明波羅蜜多智慧的威力和效用。“咒”梵語作Mandra(曼陀羅),原意爲“拯救心靈”,現在一般的理解是“具有特殊功效的密語” 。
“大神咒”的意思是般若波羅蜜多具有到達彼岸的神奇的功效;“彼岸”是指與世俗之境界“此岸”相對的“佛的境界”。...........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嘎代,嘎代(Ga di Ga di),巴熱嘎代(Ba Ra Ga di),巴熱桑嘎代(Ba Ra Sang Ga di),保地索哈(Bao di Suo ha)。”
字面的意思:嘎代,嘎代,是“去,去”,巴熱嘎代是“到彼岸去”,巴熱桑嘎代是“到真正的彼岸去”,保地索哈是“築基菩提”。
咒語字背後的含義是:去資糧道,去加行道,去見道,去修道,去到佛地!
當然,這個咒語翻譯得還不完整,我在所附的《心經》中作了糾正。
《心咒》字數雖少,其含義卻相當深廣,整個包括菩薩乘五道、十地、十波羅的全部內容。五道中的資糧道和預備道(也叫加行道)是世間善道,見道和修道是菩薩道。修道分十個層次稱十地,按破俱生障和獲得十波羅功德區分。最終道也稱無學道,是佛地。這五道、十地、十波羅代表般若波羅蜜多經的全部內容。
要想對《心經》和《心咒》了解得透徹,必須讀彌勒《現觀般若莊嚴論》及其疏解,除此而外絕無捷徑可尋。對般若的解釋從古到今只有中觀、唯識兩家。中觀遵龍樹《六論》和彌勒《莊嚴論》,唯識遵無著世親的《唯識二十論》、《唯識叁十論》等。藏傳佛教以中觀爲主,漢傳佛教中玄奘以下受唯識論的影響較深。無論中觀、唯識都有佛經的經典根據和嚴謹細致的論證方法,完整的理論體…
《愛心中爆發的智慧》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