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P6

  ..续本文上一页的精神实体,这就叫做修炼。

  密法上的五蕴就是人身体上的五种成分,其中之一就是肉体,即色体,是有形的。还有无形的四种:受、想、行、识。受蕴就是有感觉的特性,通过五官能感觉到外部的情况;想蕴:区别、从标志上分清这是人还是动物,或是植物等;行蕴:人的感情思想活动、意志、思想行为,驱使人干什么事,如爱、恨,全部包括在行蕴中;识蕴:元神、识,没有表现出爱,也没有表现出恨,只表现出能知能感觉的元识,这就是意识。这四种加上“色”就是五蕴。蕴就是很多东西加在一起,即很多元素加在一起。例如:行蕴和想蕴。人的精神,在《俱舍论》中细分为46种。有的佛学文章中说:“现代心理学对人的思想、人的精神的研究远远赶不上佛教理论。”因为科学是搞实验的,但人精神中好多东西是不可琢磨的东西,无法实验,又看不见,所以,现代科学在这方面无法更深入地发展。

  通过净化,身体上的五蕴可以化为五佛、五智,身体上的五大土、水、风、火、空五种成分形成人体可以化为五佛母。现在我们的肉体可以化成智能性光体。人的生命是苦乐无常的,使生灭、苦乐无常的生命化为不生不灭常乐自在的精神实体,这种精神实体在时轮中就叫做“色空体”。空色指的不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眼看到的东西是物质的东西,包括天空中出现的彩虹,这也是物质的成分。但时轮中指的色空体是智能性光体,不是人人可以看到的物质性东西,这一点下面讲时轮时再详细讲。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就必须按照诸佛所指示的道路和方法,一步步做下去。要认认真真地做,脚踏实地地做,来不得半点虚假。这也和科学工作一样,不能自欺欺人。

  修行从总的方面来说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性方面的优良品质的开发;

  二是对智慧能量的开发。

  优良品质包括:向善心、慈悲心、忍耐性、追求上进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精神,对自己和所有生命的高度责任感。........

  还要有不安于现状、自强不息的精神。佛教就不安于现状。........

  对于一个人来说,情绪是相当重要的,七情六欲造成了人的衰老、疾病、事故等。一个很好的人,如果不能控制情绪,往往就会坏事,有的杀人,有的自杀。这都是情绪造成的。佛教就是用自我修养的办法来控制自己的情绪。长寿和保健的办法中对人素质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情绪的控制相当重要,随随便便地生气,随随便便地喜、怒、哀、乐,且形于色,对人来说是比较肤浅的表现。一般深沉的人喜怒不形于色。随随便便动手动脚,动手打人,这是素质的问题,所以,情绪的稳定相当重要。

  ...........

  修行是对自己的理智和信念的考验,也是意志和耐心的磨练。只有具备高度的理智、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和耐心的人才能获得圆满的成就,不能当作好玩。有些人今天想闻法,明天想成佛,后天就想给别人灌顶,没有那么简单的事。有的人办一个学习班说,你交多少钱,我给你开慧眼。有的人甚至说,还有更快捷的办法,“只要我一个报告,听报告的人80%可以出功能”。这真是神奇!我们佛教没有这样的事,藏密也没有这样的事,不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也没见过藏密有讲这个的书。

  ..........

  修行是一个自我改造的过程,要和自身的贪、嗔、痴、疑、慢、邪见等作殊死的斗争,抑制直至干净彻底地消除这些烦恼和堕落的根源。疑——怀疑,不相信这个,不相信那个;慢——傲慢;邪见——就是各种偏见和邪见形成的观念,往往使人失去正见。如果谦虚一些,对任何事情都不会过早地下结论,说这个对,那个不对,经过实事求是的研究以后,你认为对不对,有没有道理,再下结论,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的态度。但邪见没有这种情况,邪见是由顽固的世俗观念形成的。

  寂天大师在《入菩萨行》中说:“人不能骄傲和鄙视别人,但对自身的仇敌——贪、嗔 、痴等,要骄傲和鄙视,要坚决战胜。”脱离烦恼,通向彼岸的路是充满艰辛的,只有大智、大勇的人才能走过去。成佛无平坦大道可走,科学也无平坦大道可走,但成佛的路更难。显法说成佛要经过三个无量劫,有的说40多亿年才能成佛。这个说法对不对,没有详细研究。三个无量劫,时间相当长,要修这样长的时间才能成佛,这就说明要成佛是件相当不容易的事。

  ..............

  对修行者来说,战胜自身的覆盖在光明佛心上的坚固的邪恶污染,才是最大的功力和神通。在佛教上没有比这更大的神通。把自身的贪、嗔、痴克服了,那就是最大的神通,不是什么向外表演、炫耀自己的把戏。密法从来都不看这个,而是看对自身贪、嗔、痴、名利战胜得怎么样。最难的也是这个。当别人打你时,你是什么态度?别人污辱你的时候,你表现出什么态度?在名利面前,采取什么态度?这就是看你的菩提心修养程度,看你的神通大小和修持功力高低。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密义浅释

  《心咒》字数虽少,其含义却相当深广,整个包括菩萨乘五道、十地、十波罗的全部内容……有志了解掌握此学的人,必须放弃浅薄的偏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深透的钻研,不能相信那毫无根据的乱说和望文生义、断章取义的瞎子射箭似的解说。

  “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的音译。“般若”的正确读音是Braja(班甲)或Brania(班呢阿),意思是“智慧”。“波罗蜜多”的读音是Ba(吧)Ra(日阿)Mu(木)da(达),意思是“到达彼岸”。“心”梵文为Shi da Ya(诗大哑),意为“精髓”。“经”是“总纲”的意思,原文无此字,是译师加的。佛经中的音译汉字都是按唐朝以前的读音译的,和现代汉字的读音相差很远。如“佛陀”应读“布达”,“阿弥陀佛”应读“啊木儿,旦吧”,“弥勒”应读“弥赤”,“释迦”应读“释嘎”等等。一般的名称读音不准倒没有多大的关系但真言密咒的关键是发音。密部中说:“密咒若发音不准,不但没有效果,还有副作用。”这一点学佛的人绝不能忽视。什么叫做“彼岸”?什么叫做“彼岸智慧”呢?“彼岸”是与世俗此岸相对的超世佛地。“彼岸智慧”就是指“超世佛慧”。“到达彼岸智慧”有两重意思:一是这种智慧正见能够使人超脱轮回,到达佛地,在这个意义上称“道波罗”,即道路和桥梁之意;二是到达佛地才会有圆满的智慧正见,在这个意义上称“果波罗”,也称遍知佛慧。

  ..............

  世界上的事情就像电影屏幕上出现的人物景象一样,是光电声音和图像等众因素组合,在观众的视觉上形成的一种虚假的景象。由于人们视觉上的原因,许多静止的图像在屏幕上连在一起,动了起来,仿佛与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一样,在观众的心目中也同样能引起感情的波澜,产生爱憎、恐惧等心理活动。如果看电影想到那完全是假的,人并非真人,杀人并非真杀,流血也并非真的流血,心情就会平静得多。...........

  对这种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达到高度完善、无与伦比的境界便称做“佛”。佛的概念不同于主宰一切的“上帝”和“造物主”,也与迷信家的“神鬼”之类东西和气功师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佛”、“菩萨”之类的幻相毫无共同之点。有些人把佛、菩萨当作类似神鬼一样的东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波罗智”是佛法中的根本大法,称做脱苦成佛的“不二法门”和“众佛之母”。寂天在《入菩萨行》中说:“佛说八万四千法,法法都为得正见。”佛祖一生三转*轮,宗旨始终是围绕波罗的深广二义展开的。“深”指波罗的深邃哲理,“广”指以大慈大悲为核心的施舍、戒行、修持等利众善行。

  在佛经中专讲般若波罗蜜多的经典有《般若十万颂》、《般若二万五千颂》、《般若一万八千颂》、《般若一万颂》、《般若八千颂》、《般若七百颂》、《般若五百颂》、《般若三百颂》──《金刚经》、《般若总汇》、《般若心经》(详略两种)、《般若一字经》(“一颂”等于字数相等的四句段)等等。其中《心经》可以说是般若义理的浓缩精华。

  ............

  .........时至今日对般若的文字和义理,无论从中观或唯识论的角度作解释都已形成严格的定规,望文生义的随意性的解释已无立足之地。在本文中将遵照龙树、月称到宗喀巴一脉相承的中观应承派法相性空学说,对《心经》的义理进行通俗的解释。

  般若波罗蜜多从性质上分为法相波罗、经典波罗、道波罗、果波罗四种。法相波罗指的是遍及一切事物的性空之相。经典波罗也称文字波罗,是用语言文字表述的波罗智的性质、作用、特点、观修方法等等,具体的指般若经典。

  波罗智和其对象事物的法性本身是具体的东西,语言文字是一种代表思维概念的符号,它无法把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真实地诉诸人们的感觉经验,只能符号性地抽象地表达一种意思,人们只能凭自己的经验加以理解。凡经验过的事物通过名称、形状的表述可以唤起记忆中的具体事物的印象,或者对经验过的各种事物印象的新的组合形象,由此可以得到理解。但凡从未经验过的事物的情状,通过语言文字只能凭猜测想象形成一个抽象概念。..............

  真正的波罗是见道以上的感知能力和感知对象,并非世俗智认识范围内的事。如果不凭借获得真波罗智的佛陀、圣贤用语言表达的经典波罗,我们怎么能够理解波罗的性质概念和求证方法呢?有人说什么文字波罗“毫无用处”,试问,如果没有文字波罗,凭什么方法去认识波罗呢?

  ........“道波罗”也称观照波罗。真正的道波罗是指见道以上十地的入定状态中出现的直观智,出定后虽是十地菩萨也有分别心,不能称做波罗智。果波罗也称见性遍智波罗…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