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管是佛也好,還是得了正果也好,你都要虔誠自信,發最真誠的願走自己最真誠的路。外道就因爲疑心太重,凡夫的疑心太重,所以對佛法,對真理生不起信心。
很多人一聽佛字,頭就痛,是因爲他在無始劫都沒有種下善根,所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哪怕廟就在他家旁邊,他也從來沒有進去過,這樣的人非常多。這種人按佛經裏講,是善根不夠。他有一種傲慢心、自慢心,就不會聽聞到佛法,哪怕佛法就在他身邊,他都不會相信。很多人又生在邊地下賤的地方,更是聽聞不了了。
《楞嚴經》是讓我們開悟的,《法華經》是讓我們成佛的,《藥師經》是讓我們走好人道,把世間的事情做好。
“如是”是如實的真理,是指導修行的,是可以相信的,所以叫 “如是”。如是之法是可以修的。我不是四大和合的小我,字面表的是阿難聽來的。如果按心性上講,是無我的狀態下聽來的,是大我聽來的,大我本來就是如實如是的。
這個:“如是我聞”有六種成就,也就是六種意義:
第一種是:信成就,相信這個法是真實不虛的,是可以依據法義來修行的。
第二種是:聞成就,是我這麼聽來的,釋迦佛講的是真實不虛的法。
第叁種是:處成就,講法的地方。
第四種是:時成就,是講法的時間。
第五種是:主成就,是講法的人。
第六種是:衆成就,還有人來聽。
『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佛經裏表時間的時候都是“一時”,因爲聽法的不僅僅是人,還有隱態的不同空間的生靈,所以用“一時”。
爲了教化衆生,薄伽梵世尊帶領弟子,遊化各個國家,這個薄伽梵主要是指釋迦佛,藥師琉璃光如來也叫薄伽梵,薄伽梵是佛的很重要的一個名稱。薄伽梵是“如是我聞”六種成就中的主成就。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這是處成就。
『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這個是衆成就。有人說法,還得有人聽,就在當時因緣和合的時候,還有一個信成就,相信釋迦佛所說的法,于是來聽聞了,這是信成就。
廣嚴城是一個相當大的國家,釋迦佛到了廣嚴城樂音樹下,這個是處成就。
時成就、聞成就、信成就、主成就,在第一段裏就已經講圓滿了。大比丘都是跟隨釋迦佛最少十年往上受過大戒的,比如八十歲出家都不能稱爲大比丘,二十歲受具足戒,今年才四十歲就可稱爲大比丘。這不論你的年齡,是論出家的時間長短來稱的。大比丘有八千人,人非常多。菩薩摩诃薩是大菩薩,是大覺有情菩薩叁萬六千。
釋迦佛說的這些數字,是表示多,並不一定真的是八千人或叁萬六千人,當時來聽法的人非常非常多。各個國家的國王爲了治理國家,也來到這裏聽法,因爲聽法就會開智慧,能更好的治理自己的國家,還有國家裏的許多大臣陪著國王來。
婆羅門是一個修行的教派。居士就是受過戒的在家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人,就是喜歡學佛的人。非人包括魔、精怪等。無量大衆聽聞說法。
比丘翻譯成中文叫要飯的,但不是民間要飯的。這種要飯有叁種不同的意思:
第一種,是很守戒律的乞士。給,就拿缽接著;不給,也不會煩,更不會有嗔恨心。大家平時看到的乞丐叫“叫化子”,不給他,他會煩會罵的,還胡說八道。
真正佛家要飯的是清淨的心態,心裏無嗔無癡,無情無愛,無怨無悔,給多少都可以,不給也可以。釋迦佛在定戒律的時候,就告訴比丘要次第而乞,最多要七家,七家有給的就吃飯,七家都不給就餓著。佛教裏的比丘是有規矩的有戒律的,不同于世間法上的那些要飯的。
第二種,是怖魔。什麼叫怖魔?以前我在《金剛經》裏也說過怖魔,他要飯的時候,穿的衣服非常整齊莊嚴,目不斜視。釋迦佛定的戒律四威儀裏就有:非禮勿動、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儒家也是講這個的,從自己的身口意來管住自己的念頭。禅宗裏有個故事叫牽牛鼻子,當自己的念頭一開小差,馬上就牽回來。好比牛吃人家草的時候,要把牛頭拽回來,不要讓它吃別人家的草。
怖魔就是穿著打扮非常嚴謹,正氣凜然。天魔外道、心邪的人,一看到這種形象心裏就害怕,就離比丘或羅漢遠遠的。因爲羅漢或者守四威儀的人,身口意很清靜,有一種凜然正氣,可以用這種正氣去降伏那種邪氣。
第叁種,是破惡。第一敢于發現自己的不足,第二更敢于改掉自己的不足,就是能破掉自己的邪惡習氣。惡代表不好的、壞的,像抽煙、喝酒、胡說八道、對人家不禮貌,都屬于平時不檢點自己所養成的惡性習慣。比丘、大比丘或一個真正修行的人就能做到破惡的行爲,具有破惡的魄力。
我也要自我批評一下,有時候都不敢破惡。比如說吃肉,反正是別人殺完了,已經做熟了,咱們吃了算了。所以我以前還能允許別人吃點肉,也允許自己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隨順衆生也吃點肉。後來一想不行,這樣吃下去慈悲心就沒有了,也體現不出來了。所以哪怕別人對我再不高興,再不滿意,我也是素食,煙酒更是不動,自己對自己必須要苛刻一點。因爲在小的事情上能做到,大的事情上會一下子斷掉。沒斷,是自己世間法上的機緣沒有到,等到的時候會一下子斷掉。你小的事情斷不掉,到大的事情上更斷不掉,就會猶豫不決。
天龍八部。即天、龍、藥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诃羅伽。基本上都是鬼、神等,當初都是不太服釋迦佛的。
天。就是天人。
龍。有好多種,天上的叫天龍,四海裏叫海龍,地上的叫土龍、水龍,水龍又包括江龍、海龍、湖龍。因爲龍的神通非常大,當初是不太服釋迦佛的,跟釋迦佛鬥完法之後,覺得自己的智慧確實沒有釋迦佛大,轉過來成爲佛教的護法神。
龍的神通非常大,專門重視實際的方法去修行,修行的心非常緊迫,一會學密宗,一會學道法,但是它的戒律不行,性子非常急,所以釋迦佛稱它爲乘機借緩。願意修大法,小法不想修,把人家死人的頭顱拿來練它的法術,又把人家的祖宗的牌位拿來,練它的法術。它念咒語,可指使這些靈魂幫它做一些事情。貴州有一些民間的巫術還有這種方式,確實凶悍,但是再凶悍也是有爲法,不是無爲法。它的道行非常高,也就是五通非常高了,後來也被佛降伏,轉爲佛教的一個很大的護法神龍。
夜叉。分叁種,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裏遊的。夜叉分海陸空,電視劇《哪吒鬧海》、《西遊記》裏就有。爲什麼叫夜叉?它飛得非常快,在一萬裏以外叫它的名字,它可能一閃電一念叁十萬公裏就過來了,夜叉的速度非常快。夜叉也是不服佛的,最後也被佛降伏,也成爲佛教的護法。
乾闼婆。也就是我們說的作曲家,他作出的曲子相當好聽,叁十叁層天的玉皇大帝非常喜歡聽,就感覺是在雲裏霧裏飄飄然很舒服。乾闼婆投胎到世間,往往都是作曲的。但乾闼婆有個毛病,就像現在非得點上香才可以念經一樣,他非得聞到那種特定的香味才給你彈。玉皇大帝知道他這個小毛病,就親自把專用的香點上。乾闼婆在萬裏以外聞到,就會隨香味而來。玉皇大帝一看他到了,就拍手歡樂,乾闼婆一看上當了,想走面子又薄,只好彈吧。
阿修羅。它的脾氣非常大,它高興也發脾氣也要罵人,不高興也要罵人,脾氣急、暴躁,動不動就打殺。阿修羅是在天人往下、人往上這麼一個時空層,可以說是上不靠天、下不靠地的遊民。阿修羅雖然脾氣大,但福報好,不想跟凡夫來往。想爭得一席之地,只好跟天人打。阿修羅不斷地跟天人搶奪地盤,天人也沒有辦法。因爲阿修羅很凶狠,蠻不講理,打不過也要打,什麼時候別人服氣了,這個仗就不打了。阿修羅就像美國人一樣,不斷的欺負別人,不斷地擴張自己的土地,今天打伊拉克,明天又打菲律賓,又打印度,不斷的侵略。天人喜歡和平,跟中國人的心態是一樣的,喜歡和平喜歡清靜,不跟他打,最後阿修羅成爲天上的一個遊牧民族,沒有合法權力。就像我們到美國、英國,那裏的福報可以去享受,但參政沒有權力,阿修羅就是這樣的,在天上沒有參政的權力,但天人的福報他可以得到。
有個龍樹菩薩的故事:龍樹給國王說,你們要學佛呀,不學佛將來地獄去了。國王不相信有地獄,說要是真有地獄的話,你給我現一下。
龍樹向天上一看,說天上又打仗了,都是因爲人的貪嗔癡慢疑多了,引起上面的人氣息不和,天人打起來了。國王不相信。龍樹就說如果是真的怎麼辦呀?國王說如果是真的,我就皈依,來推行佛法。
龍樹一聽好呀,讓國王走到他跟前,龍樹一念動咒語,用手往他眼上一劃,說你往天上看吧。
國王往天上一看,比人間打的還要慘,血流成河呀,天河全都是紅的,地上也都是血。
呀!胳膊、腿、頭全都從天上掉下來了,這一看把他嚇壞了,不是假的。從那一次國王信服了,皈依了佛法。
龍樹從外道轉爲佛法,在印度大面積的傳播佛法,又推廣到中國的藏地,所以龍樹菩薩是八宗之祖。他功不可沒。我們現在的很多法門比如淨土、天臺、禅宗等等都是他推廣的。《大智度論》將來大家有機緣讀一下。
迦樓羅。大家記不記得《西遊記》裏釋迦佛頭頂上的鳥呀,叫大鵬金翅鳥,孫悟空都拿它沒有辦法。大鵬鳥的本事非常大,它比龍厲害,專吃龍,它的兩個翅膀一扇,大海水就幹了,龍宮就露出來了,吃了大龍吃小龍一頓飽餐。
後來龍王跑到釋迦佛那裏告狀,說你那個舅舅實在太不像話了,總拿龍族人當飯吃。釋迦佛也沒有辦法,就給龍王一件法衣,說它再來,你就把這件衣服拿出來,它就不敢吃你了。龍就把法衣穿在身上。其實它穿在身上的時候,也就等于皈依佛了,從那時候開始做了佛教的護法神龍。然後大鵬金翅鳥來了,釋迦佛就給它說,你以後不能吃龍,而且龍已經成爲佛教的神龍了,以後看到穿袈裟的龍,不准你動更不許你吃,你要離它們遠遠的,要不你就和平相處。
大鵬金翅鳥說,那我吃什麼哪?釋迦佛就說,人間的吃喝很多,保證你吃飽。出家的人或做早晚課的人都知道,尤其是下午的時候或中午的時候,有那麼一段咒語法施食,專供這些大鵬鳥、龍,從那之後,大鵬鳥再也不吃龍了,都成爲佛教的護法。
緊那羅。他會作曲子,演奏出來非常好聽,他頭上長個犄角,跟乾達婆是一樣的。
摩诃羅伽。它是個大蟒蛇,修到最後就變爲龍,沒有修成龍之前叫蛟,頭上生一個角,它也是天龍八部裏的。它有這個身體的時候非常痛苦,釋迦佛幫它解脫了這種痛苦,它對釋迦佛傳的法生起了信心,所以願意做佛教的護法。
人。是指願意學佛的人,願意護持佛教的人。
非人。剛才也說了,是其它的異類,鬼、精靈呀。無量用語言不好說,非常非常多,大家都恭恭敬敬的圍著釋迦佛,聽釋迦佛講法。
《藥師經釋義 第一、法會緣起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