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释义 第一、法会缘起分

  第一、法会缘起分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如是我闻。』“如是”是指执此法者如是说,是我阿难如实听释迦佛这么说的,这个我是大我,是无我的我,不是小我的我,听闻就是阿难听释迦佛这么说的,释迦佛的话是可信的。

  这个因缘是因为阿难,佛当初要涅槃的时候,阿难从另一个地方赶了回来,看见佛在那儿躺着,他就没有了思维,头脑一片空白,只有悲伤。释迦佛说,你真的修到那种地步的时候是不应该哭的,阿难因为才到初地,很多东西还没有断完,所以他就忍不住哭,别人跟他说什么话,他也不知道,哭得一塌糊涂的时候,天人还有他的很多师兄弟告诉他:你不能再哭了呀,很多问题还没有明了,你得去请问,世尊还没有教给我们。

  阿难就说世尊都要走了,根本就不知道问什么,这时候他的师兄弟还有天人天龙把要问的问题告诉他了。阿难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是啊!我怎么在这里哭呀!应该趁师父没走的时候,把该问的问题问好,这样才能对得起众生,也能对得起世尊。于是他就向佛请问了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将来佛不在世的时候,我们以后集结经典的时候,每一部经之前应该用什么语言开头哪?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以佛为师,那佛走了,我们以谁为师哪 ?

  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能以佛而住,那佛走了之后,我们应该以谁而住哪?

  第四个问题,那些恶性比丘,佛在世的时候都由佛亲自调伏他们,如果佛走了之后,这些恶性比丘由谁来调伏哪?

  于是阿难就跪爬到世尊的面前,扑在世尊的脚上,虽然世尊躺在那里,但他的脚还是露出来的。咱们可以想象一下,阿难匍匐着、跪着爬到世尊面前,双手抱着佛足,大哭,佛呀……您不能离开我们,我们还需要您的带领。但佛这个时候告诉他:阿难,不能哭啊,因为你也不是凡夫了。释迦佛的话非常慈悲非常轻缓,这样开导阿难,阿难擦干了眼泪。

  咱们怀念阿难请法的这个过程,也重新去找一找,看看在座的哪位是当初的罗汉或者是比丘尼,在释迦佛临终的时候你们在位了。如果谁这个时候内心当中生起慈悲的心,生起一种震撼的心,那你跟我说的这个过程就能契合上,跟释迦佛的经文契合上。我说到这里的时候,内心当中非常不好受。

  阿难长跪合掌,向佛请问:世尊哪!我们最慈悲的师父呀!您就要涅槃啦!我们还有许多很重要的事情都没有明了,佛就慈祥的看着他或用手抚摸阿难的头,有什么问题你就说吧。

  阿难就说:我们有四个问题很迷惑,请佛慈悲解答啊。如果大家的眼目突然之间看到了那个过程,那一幅最真切最难忘的画面的时候,自己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什么样子的。

  阿难就问第一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于会,将来我们要集结经典,每一部经典前面用什么话开头哪?释迦佛就告诉他,在将来集结经典的时候,要在前面加上“如是我闻”四个字,有这四个字就和外道的经典不一样了。

  外道不是说“有”就是说“空”,要不就说“无”,总是两边倒,所以你就在前面加上“如是我闻”,就证明这经典不是你阿难自编的,是听释迦佛说来的,这样就真实不虚了。阿难叩头拜谢,是呀,世尊说得非常好,将来我就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作为经的开头。

  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所有的比丘都以佛为师,那您老人家涅槃后,我们又以谁为师呀?释迦佛想了想就说我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要“以戒为师”,梵文是“波罗提木叉”。如果谁能持戒就和我住世时是一样的。以戒为师的戒,是告诉我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止恶防非,止住一切恶,修一切善。只有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我们的十善业道才会清静,佛道才会圆满。比丘戒、沙弥戒、菩萨戒,都是以戒为师。

  第三个问题:佛住世的时候,我们是以佛为住,如果佛涅槃后,我们所有的比丘以谁而住呀?佛微笑着回答他:我入涅槃之后,你们所有的比丘要以四念住为住。四念住或者叫四念处,就是观身不净、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或者心念处、身念处、受念处、法念处),你们都要以四念处为住。

  一、观身不净,观看我们的身体是四大假合的,是不真实的,九窍当中流出的都是不净的东西,把皮一扒里面就是血肉、粪便,腥臭难闻。穿上衣服相貌堂堂,其实不然。不管你吃的有多好,喝的有多好,进了肚子都是一个味道。通过这种观,让我们不执著身体,天台宗有白骨观,就是根据四念处里面的观身不净,而开设的法门。

  二、观受是苦,受有享受、领受、接受、感受。不论是苦受,还是乐受,都是苦的根源。人间的一切都是无常的,开心之后就是失落,没有恒久的开心快乐。哪怕你现在很快乐,到了卡拉ok唱歌的时候非常快乐,烦恼没有了,从歌厅一出来又烦恼了,因为要回家了,回家要面对老公或老婆,你的痛苦又出来了。各种情绪粘附在一起,苦不堪言。人生面对很多的无奈,生死的忧虑,时时在困扰着自己。

  三、观心无常,妄念刹那生灭变化,是无常的,不真实的。

  四、观法无我,所有的法都要做到无我,把小我去掉,换成大我,这叫观法无我。

  第四个问题:世尊在世的时候,那些恶性比丘都是由您亲自调伏,那您走后这些恶性比丘由谁来调伏哪?世尊告诉阿难:将来你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恶性比丘,就默而摒之,就是不睬不理,他说什么都不要去给他对峙,好的也好,坏的也好,不理睬他,这样的话就把他控制在一个没人理睬的小圈子里,久而久之,他的行为也就不受人欢迎了。

  在世间法上也是这样的,如果你理睬一个恶人的话,这个恶人就觉得自己了不得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睬他,这个人就没有市场,想做坏事都困难,想说一句话都没有人接他的话,没人捧他的场。

  这就是阿难在佛临终的时候,请问的四个问题,也是我们以后要依照这四个问题修行。所以每一部经前都有这四个字“如是我闻”。阿难如实听佛这么说的,我也如实这么翻译的,如实的真理是由释迦佛说出来的,所以“如是我闻”就这样在每一部经的开头。

  第一期结经的时候可能是释迦佛走后三个月,由迦叶尊者召集五百罗汉到了一个洞里结集经典,阿难那个二十年都没有修成正果。什么叫没有修成正果?他还是在初果上混呀。

  迦叶尊者召集众罗汉结集经典的时候,阿难也来报名,迦叶就考他问题,说你能答出来就叫你参加。问题是阿难没有答好,众罗汉笑话他,说他在世尊身边听闻最多还没有证到,把阿难羞得满脸通红,就跑到自己的禅房闭关,努力的修行。一天之后,又来找饮光尊者,这个饮光尊者就是摩诃迦叶,因为在很多经里都有他。释迦佛最老的徒弟和最小的徒弟就是饮光尊者和阿难。阿难这一着急闭关证得了四果罗汉。

  问题是没有谁相信他能一天证得四果阿罗汉果,就说你能从钥匙孔进来就让你参加,进不来你接着回家练去。阿难这个时候胸有成竹,幻化从钥匙孔里钻了进来。

  迦叶一看可以,说不逼你,你还不好好修,这一逼你,你还得道了啊!如果没有迦叶这样一逼他,我们今天连听闻佛法的机缘都没有啦。阿难听闻最多,记忆力最好,其他的罗汉都没有他这么好的记忆力,所以我们今天看到三藏十二部,尤其是看到释迦佛最原本的经典,多亏了阿难,所以“如是我闻”是阿难的功劳。

  大家今后上香读经也要给阿难念叨念叨,没有阿难我们今天不能坐在一起来讨论经典,更不可能讲解经典,所以阿难出力是最大的。

  他在结集经典初登释迦佛法座的时候有个故事:他往法座上一坐,霎那之间种种的瑞相一起现前了,当时把在场的五百罗汉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当时在场的那些罗汉都已经证得了四果,一看这瑞相现前了,心中就惶恐起来了,疑心就出来了。疑心有三种,也就是五百罗汉中形成了三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大家以为阿难不是阿难了,是不是我们的大导师又回来了,回来附阿难的体了,所以阿难才有这种种的奇妙的现象出现,这是第一种。因为那时候阿难的相貌不一样了,三十二相八十随形一起现前,所以大家感觉不是阿难,可能是世尊回来了。如果按我的话来说,释迦佛附阿难的体了,所以阿难才有那么大的本事,这是罗汉的第一种怀疑。

  第二种怀疑,是否是他方国土的佛来了,阿难刚证得罗汉的果位就有瑞相现前,不可能呀,连饮光尊者这么苦修,这么大本领,能拈花一笑,能明白释迦佛心法的人,也没有达到这个地步。大家怀疑是否是其他国家的佛来了,到我们娑婆世界来讲法了。

  第三种怀疑,大家以为阿难被一说一急,是真的修成了清净的佛果了。

  从这里我们就懂得了,连四果罗汉的人看到这种现象都会胡思乱猜,再拍拍我们的胸脯,我们个个都是凡夫,连初果之前的暖位都没有到,是不是更狐疑哪?那更要说外道话了。

  不管罗汉有什么想法,阿难这时候端正的坐在法座上张口就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一出口,大家的怀疑心顿时消融了,是阿难!不是佛,也不是他方的佛。

  大家都记得“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释迦佛交待下来的,如是之法是我阿难亲自听见释迦佛所说的,大家的怀疑心一下子就没有了。

  今天大家能坐在这里学习佛法,听《药师经》,这不是在一佛二佛三四五佛那里种的善根啊。由这里来看我们学习佛法真是不容易呀!简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们要时时想起阿难,想起饮光尊者。没有饮光尊者,阿难也不会开悟。他不开悟就不会结集出这么多经,那么今天我们就不会有缘分坐在一起聊天听经文。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变迷途。疑心起,智慧灭,方向迷离。不…

《药师经释义 第一、法会缘起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