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藥師經釋義 第一、法會緣起分

  第一、法會緣起分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遊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比丘衆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叁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非人等。無量大衆。恭敬圍繞。而爲說法。】

  

  『如是我聞。』“如是”是指執此法者如是說,是我阿難如實聽釋迦佛這麼說的,這個我是大我,是無我的我,不是小我的我,聽聞就是阿難聽釋迦佛這麼說的,釋迦佛的話是可信的。

  這個因緣是因爲阿難,佛當初要涅槃的時候,阿難從另一個地方趕了回來,看見佛在那兒躺著,他就沒有了思維,頭腦一片空白,只有悲傷。釋迦佛說,你真的修到那種地步的時候是不應該哭的,阿難因爲才到初地,很多東西還沒有斷完,所以他就忍不住哭,別人跟他說什麼話,他也不知道,哭得一塌糊塗的時候,天人還有他的很多師兄弟告訴他:你不能再哭了呀,很多問題還沒有明了,你得去請問,世尊還沒有教給我們。

  阿難就說世尊都要走了,根本就不知道問什麼,這時候他的師兄弟還有天人天龍把要問的問題告訴他了。阿難這個時候才恍然大悟,是啊!我怎麼在這裏哭呀!應該趁師父沒走的時候,把該問的問題問好,這樣才能對得起衆生,也能對得起世尊。于是他就向佛請問了四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將來佛不在世的時候,我們以後集結經典的時候,每一部經之前應該用什麼語言開頭哪?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爲師,那佛走了,我們以誰爲師哪 ?

  第叁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能以佛而住,那佛走了之後,我們應該以誰而住哪?

  第四個問題,那些惡性比丘,佛在世的時候都由佛親自調伏他們,如果佛走了之後,這些惡性比丘由誰來調伏哪?

  于是阿難就跪爬到世尊的面前,撲在世尊的腳上,雖然世尊躺在那裏,但他的腳還是露出來的。咱們可以想象一下,阿難匍匐著、跪著爬到世尊面前,雙手抱著佛足,大哭,佛呀……您不能離開我們,我們還需要您的帶領。但佛這個時候告訴他:阿難,不能哭啊,因爲你也不是凡夫了。釋迦佛的話非常慈悲非常輕緩,這樣開導阿難,阿難擦幹了眼淚。

  咱們懷念阿難請法的這個過程,也重新去找一找,看看在座的哪位是當初的羅漢或者是比丘尼,在釋迦佛臨終的時候你們在位了。如果誰這個時候內心當中生起慈悲的心,生起一種震撼的心,那你跟我說的這個過程就能契合上,跟釋迦佛的經文契合上。我說到這裏的時候,內心當中非常不好受。

  阿難長跪合掌,向佛請問:世尊哪!我們最慈悲的師父呀!您就要涅槃啦!我們還有許多很重要的事情都沒有明了,佛就慈祥的看著他或用手撫摸阿難的頭,有什麼問題你就說吧。

  阿難就說:我們有四個問題很迷惑,請佛慈悲解答啊。如果大家的眼目突然之間看到了那個過程,那一幅最真切最難忘的畫面的時候,自己觀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什麼樣子的。

  阿難就問第一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叁百于會,將來我們要集結經典,每一部經典前面用什麼話開頭哪?釋迦佛就告訴他,在將來集結經典的時候,要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四個字,有這四個字就和外道的經典不一樣了。

  外道不是說“有”就是說“空”,要不就說“無”,總是兩邊倒,所以你就在前面加上“如是我聞”,就證明這經典不是你阿難自編的,是聽釋迦佛說來的,這樣就真實不虛了。阿難叩頭拜謝,是呀,世尊說得非常好,將來我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作爲經的開頭。

  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佛爲師,那您老人家涅槃後,我們又以誰爲師呀?釋迦佛想了想就說我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戒爲師”,梵文是“波羅提木叉”。如果誰能持戒就和我住世時是一樣的。以戒爲師的戒,是告訴我們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止惡防非,止住一切惡,修一切善。只有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我們的十善業道才會清靜,佛道才會圓滿。比丘戒、沙彌戒、菩薩戒,都是以戒爲師。

  第叁個問題: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是以佛爲住,如果佛涅槃後,我們所有的比丘以誰而住呀?佛微笑著回答他:我入涅槃之後,你們所有的比丘要以四念住爲住。四念住或者叫四念處,就是觀身不淨、觀心無常、觀受是苦、觀法無我(或者心念處、身念處、受念處、法念處),你們都要以四念處爲住。

  一、觀身不淨,觀看我們的身體是四大假合的,是不真實的,九竅當中流出的都是不淨的東西,把皮一扒裏面就是血肉、糞便,腥臭難聞。穿上衣服相貌堂堂,其實不然。不管你吃的有多好,喝的有多好,進了肚子都是一個味道。通過這種觀,讓我們不執著身體,天臺宗有白骨觀,就是根據四念處裏面的觀身不淨,而開設的法門。

  二、觀受是苦,受有享受、領受、接受、感受。不論是苦受,還是樂受,都是苦的根源。人間的一切都是無常的,開心之後就是失落,沒有恒久的開心快樂。哪怕你現在很快樂,到了卡拉ok唱歌的時候非常快樂,煩惱沒有了,從歌廳一出來又煩惱了,因爲要回家了,回家要面對老公或老婆,你的痛苦又出來了。各種情緒粘附在一起,苦不堪言。人生面對很多的無奈,生死的憂慮,時時在困擾著自己。

  叁、觀心無常,妄念刹那生滅變化,是無常的,不真實的。

  四、觀法無我,所有的法都要做到無我,把小我去掉,換成大我,這叫觀法無我。

  第四個問題:世尊在世的時候,那些惡性比丘都是由您親自調伏,那您走後這些惡性比丘由誰來調伏哪?世尊告訴阿難:將來你們如果遇到這樣的惡性比丘,就默而摒之,就是不睬不理,他說什麼都不要去給他對峙,好的也好,壞的也好,不理睬他,這樣的話就把他控製在一個沒人理睬的小圈子裏,久而久之,他的行爲也就不受人歡迎了。

  在世間法上也是這樣的,如果你理睬一個惡人的話,這個惡人就覺得自己了不得了。如果大家都不去理睬他,這個人就沒有市場,想做壞事都困難,想說一句話都沒有人接他的話,沒人捧他的場。

  這就是阿難在佛臨終的時候,請問的四個問題,也是我們以後要依照這四個問題修行。所以每一部經前都有這四個字“如是我聞”。阿難如實聽佛這麼說的,我也如實這麼翻譯的,如實的真理是由釋迦佛說出來的,所以“如是我聞”就這樣在每一部經的開頭。

  第一期結經的時候可能是釋迦佛走後叁個月,由迦葉尊者召集五百羅漢到了一個洞裏結集經典,阿難那個二十年都沒有修成正果。什麼叫沒有修成正果?他還是在初果上混呀。

  迦葉尊者召集衆羅漢結集經典的時候,阿難也來報名,迦葉就考他問題,說你能答出來就叫你參加。問題是阿難沒有答好,衆羅漢笑話他,說他在世尊身邊聽聞最多還沒有證到,把阿難羞得滿臉通紅,就跑到自己的禅房閉關,努力的修行。一天之後,又來找飲光尊者,這個飲光尊者就是摩诃迦葉,因爲在很多經裏都有他。釋迦佛最老的徒弟和最小的徒弟就是飲光尊者和阿難。阿難這一著急閉關證得了四果羅漢。

  問題是沒有誰相信他能一天證得四果阿羅漢果,就說你能從鑰匙孔進來就讓你參加,進不來你接著回家練去。阿難這個時候胸有成竹,幻化從鑰匙孔裏鑽了進來。

  迦葉一看可以,說不逼你,你還不好好修,這一逼你,你還得道了啊!如果沒有迦葉這樣一逼他,我們今天連聽聞佛法的機緣都沒有啦。阿難聽聞最多,記憶力最好,其他的羅漢都沒有他這麼好的記憶力,所以我們今天看到叁藏十二部,尤其是看到釋迦佛最原本的經典,多虧了阿難,所以“如是我聞”是阿難的功勞。

  大家今後上香讀經也要給阿難念叨念叨,沒有阿難我們今天不能坐在一起來討論經典,更不可能講解經典,所以阿難出力是最大的。

  他在結集經典初登釋迦佛法座的時候有個故事:他往法座上一坐,霎那之間種種的瑞相一起現前了,當時把在場的五百羅漢驚得目瞪口呆,因爲當時在場的那些羅漢都已經證得了四果,一看這瑞相現前了,心中就惶恐起來了,疑心就出來了。疑心有叁種,也就是五百羅漢中形成了叁種心態:

  第一種心態,大家以爲阿難不是阿難了,是不是我們的大導師又回來了,回來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這種種的奇妙的現象出現,這是第一種。因爲那時候阿難的相貌不一樣了,叁十二相八十隨形一起現前,所以大家感覺不是阿難,可能是世尊回來了。如果按我的話來說,釋迦佛附阿難的體了,所以阿難才有那麼大的本事,這是羅漢的第一種懷疑。

  第二種懷疑,是否是他方國土的佛來了,阿難剛證得羅漢的果位就有瑞相現前,不可能呀,連飲光尊者這麼苦修,這麼大本領,能拈花一笑,能明白釋迦佛心法的人,也沒有達到這個地步。大家懷疑是否是其他國家的佛來了,到我們娑婆世界來講法了。

  第叁種懷疑,大家以爲阿難被一說一急,是真的修成了清淨的佛果了。

  從這裏我們就懂得了,連四果羅漢的人看到這種現象都會胡思亂猜,再拍拍我們的胸脯,我們個個都是凡夫,連初果之前的暖位都沒有到,是不是更狐疑哪?那更要說外道話了。

  不管羅漢有什麼想法,阿難這時候端正的坐在法座上張口就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出口,大家的懷疑心頓時消融了,是阿難!不是佛,也不是他方的佛。

  大家都記得“如是我聞”這四個字,是釋迦佛交待下來的,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釋迦佛所說的,大家的懷疑心一下子就沒有了。

  今天大家能坐在這裏學習佛法,聽《藥師經》,這不是在一佛二佛叁四五佛那裏種的善根啊。由這裏來看我們學習佛法真是不容易呀!簡直是太不容易了!所以我們要時時想起阿難,想起飲光尊者。沒有飲光尊者,阿難也不會開悟。他不開悟就不會結集出這麼多經,那麼今天我們就不會有緣分坐在一起聊天聽經文。

  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若起變迷途。疑心起,智慧滅,方向迷離。不…

《藥師經釋義 第一、法會緣起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