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稱是大黑天,印度也供養大黑天,中國最古老的時候也供養大黑天。這兩處同樣供一個神——大黑天(女娲、玄女)。密宗認爲是一個人,是不二的、沒有區別的。後來人的智慧越來越少,自然就分出來邊界了,以喜馬拉雅山爲分界點,就分了東方和西方。自從有了佛之後,我們的信仰才慢慢從外向內求去了,也就有了修行的心法或者禅宗的心法。
修外道先鋪成一個堅實的基礎,也可以!但要尋求心法,要往內心裏走,不能向外求。我們皈依佛法僧,其實是皈依自性佛法僧。是通過外在的佛法僧來走向內在的佛法僧。外在的佛法僧,都是表法的,是啓動自己的真覺的,如果認爲就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不走入自己內在的佛法僧,也就無法入真正的佛門。只有你自己向內求佛法僧的時候,你的智慧光才會出來,你的性德才會開顯,才會了解如如不動的宇宙實相。
世間上的光明不過就是日光和月光,沒有太陽也就沒有光明,月亮也就發揮不了作用。太陽和月亮是表一個事物,也是表一個法門。日光和月光同時又代表了藥師佛的兩位菩薩:日光菩薩和月光菩薩,和佛一樣是清靜無爲的,也是象征著希望,象征著幸福,也象征著圓融,更是象征著清淨。
在古老的時候,中國人喜歡太陽,因爲太陽能帶來溫暖,帶來喜悅,帶來一股向上拼搏的動力。印度人喜歡月亮,月亮是寂靜的,也是圓滿而且是溫馨的。
月光和日光反映的東西不一樣,但同樣都是有智慧的,都能給我們帶來智慧,這兩個智慧融合在一起的時候,就爲大慈大悲。因爲日光表示大慈,月光表示大悲。只有把這兩個名詞或者這兩個菩薩的本願本義了解清楚了,我們也就明白了很多東西。
唐朝的武則天想用佛法來治理國家,她曾經造了一個字,上“明”下“空”,就是“照”的古體字,這個字來源于藥師佛的法義,因爲藥師佛代表的是光天化日(青天白日)。她要用佛光來照耀衆生讓其覺悟,但是武則天沒有把這個字推廣開來,沒有把佛法推廣的非常好。
佛至勝的境界不是語言能說得明白的,也不是後天思維能測度的。佛的境界是平等一如,無有差別的,是離一切凡相的。叁界內都叫凡相,天人也叫凡相,只有離開一切凡相的時候,才能證得最高的清淨法界,清淨法界就是虛空界,也就是我們的法身或者空性。
當我們達到空性的時候,內心中日光和月光就會融爲一體變成一個*輪,在我們月輪(天目)或天輪、或日輪、或心輪上時時轉動。它轉動的時候,自己的凡身肉體會感覺到一種暖暖的說不出來的感覺,即是法喜充滿,時時沈浸在這種感覺當中不願意走出來。但修行不能執著于這種感覺,剛開始修行都會有這種感覺,等修到一半的時候,要抛下這種感覺,法執法相全抛下,人我相也要抛下。
《藥師經》包括修行的法門、供養的儀規等等。它和《金剛經》的講法又不一樣。“藥師”表的是一個人,是東方淨琉璃世界。東方淨琉璃世界表的是佛所現證的清淨世界或者一真法界。“琉璃光”表無上菩提、現證法界的德性。“琉璃光”也是青天,是本體。
日月運行于青天。我在講《道德經》時講過: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常養萬物。很多時候佛經裏的話和老子的話都是能契合在一起的,真正通達的人會明白釋迦和老子是同體異化身,都是大日如來佛的化身。他倆都修成圓滿的報身走了,一個是寫完書走人,一個是講完法走人。大家真正用心從自性中去找根本,就會明白這些事情。如果光從外相上去找或聽別人說,那你就永遠站在門外,因爲屋裏的東西你沒有看見,沒有親身體驗過。
“如來”,梵文是 “怛他揭多也”。金剛經所謂:“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諸法如義,名爲如來”。
“如來”有叁種意義:一是如來,二是如解,叁是如說。
第一,如來。“如”是一模一樣,沒有差別的叫“如”,無二無分別,遍一切處,盡未來際。菩薩修行六度萬行,上求佛道下化衆生,等到最後功德圓滿,以最高的智慧體證了究竟真理的時候,此真理就是如。證真如妙性,屬于如。
在現身說法教化衆生中的來去生滅行住坐臥等相,都是以來義攝之。所以如來者,來即非來,非來而來,沒來也沒去,又來了又去了。不于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也不離行住坐臥等中見如來。真如平等不二的本性寓于一切中。
第二,如解。佛以無上智慧對世間法和出世間法的理解都能通達無礙,毫不顛倒,把如法的實相解釋的明明了了,是名如解。
第叁,如說。佛陀不但能解世間出世間的一切問題,而且解悟的都如理如法,恰到好處,你從六面去看這個問題、聽這個話的時候都是非常正確的,挑不出一點毛病,因爲是圓滿無礙的,這個叫如說。
如來、如解、如說,是佛所有的功德,但是我們翻譯經文的時候不可能把叁個意思同時翻譯出來,除非在某個特定的時期,碰上了這樣的因緣。
本願功德。是藥師佛在因地行菩薩道時,所發大願而成果德莊嚴。修行沒有大的願力,將來也就證不到清淨的果,因爲沒有願力就沒有動力,有了動力才願意修行,才願意去精進。所以說每一個在因地修行的菩薩們都要發願力!這個願力心一發的時候,種子就開始發芽。願有通願、有別願。
通願,就是上求佛道下化衆生。我們皈依的時候有個四宏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通願。
別願,每一個佛都有自己的願力,比如觀音有十二願,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藥師佛有自己的十二個願,這都是別願。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對我們人生有多麼大的影響,大家修過之後會對藥師佛生起無比的信心。
藥師佛是我們的衣食父母,缺什麼就給你什麼!藥師佛的願力非常樸實,非常實在。阿彌陀佛的願力也實在,但那是在我們往生之後,他的種種願力才開始!在我們還沒有往生以前,只想好好的活著,賺多一點的錢,娶個漂亮的太太,那你就好好聽聽藥師法門。想長的漂亮,身體苗條,找個好男朋友,那你也要好好聽聽這部《藥師經》。女人身想做男人,更要聽聽這部無上的大法,如何能滿自己的意願。
“功德”,“功”是功力,比如說我們修行布施、持戒、忍辱、坐禅,我們都要花一番功夫,功夫就代表功。“德”就是即將得到的果,修行而得到的成績,像幹活就會得到報酬一樣的,你修了這個法會得到這個法的果子,所以簡稱爲功德。
功德在某些程度上翻譯也不一樣,六祖翻譯的功德和我在講《金剛經》的功德和這部《藥師經》翻譯的功德也不一樣,所以我們要依照自己的本願來成就自己的功德,成爲本願功德。
“經”梵文是“修多羅”, “經”在某些時候視爲線,因爲古時候的書是用線穿連起來的,不管以前用樹葉還是貝殼或者竹片,把字刻在上面,用線穿連起來,這個“經”也有個貫穿意,把釋迦佛的話全貫穿起來。
佛所說的話叫經或者叫法,是究竟的真理與德性,可以讓我們永久的學習,永久的依循它去學習去修行,法也是表示恒常法則,恒常法則的意思就爲經,它是貫穿意。叁藏十二部裏說經律論,經就是佛說的話叫經。佛的弟子或高僧大德寫出來的不能叫經,叫論。有人說六祖的爲什麼叫經?六祖是佛菩薩再來,他的話也要叫經。別人的東西那怕達摩、龍樹寫的全都叫論,不能叫經,要不叫疏、鈔。
佛與菩薩的級別不一樣,觀音也是佛叫正法明如來,但她是過去佛,在我們娑婆世界,她只能以菩薩身份示現給我們,她不能以佛的身份示現給我們。文殊也是佛,是大日佛王,可在娑婆世界只能配合釋迦佛來宣揚佛法,所以她們的都叫論。
爲什麼我們中國的《易經》《道德經》叫經?因爲《易經》是指導如何修行與如何做人的,是貫穿天地的,所以說這個經也叫日月之經。可能有了人類就有了這個經,也是貫穿于人類的,所以說《易經》也爲經。
佛經更是貫穿于天地。佛經、易經都稱爲經,都能貫穿于天地人心。
很多人看不明白就不懂了,所以要多聽多聞。阿難是多聞,但他沒有去消化,佛涅磐後把他逼得沒有辦法了,把他聽來的東西消化掉了,成爲羅漢,由他主法集結經典。
經有五種意:
第一種:湧泉義。意味無窮,就像泉水從地下不斷的冒出來,持久不斷的清涼感覺,心悅快樂。你感覺到看了一遍又覺得以前理解的東西不對,不是不對,是理解的面窄呀。再看第二遍第叁遍的時候,你的思維就打開了,這個叫做意味無窮,舉一反叁。
第二種:出生義。能生妙善,妙善就是我們的自性能建立萬法,妙用無窮。
第叁種:繩墨義。就是判定邪正,通過看佛經之後,你理解了宇宙的道理,明白了什麼是邪什麼是正,什麼叫外道,什麼叫內道,或者說什麼叫中道。
第四種:顯示義。能闡釋正確的理論,也就是我們平常說的正知正見。
第五種:結鬘義。貫穿諸法。
所有經都具備這五種意義,外道的經就沒有。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是本經的別名,是所深表的理行佛法。 “如來”是一切佛的通稱,“藥師琉璃光”是本經東方佛土教主的別名,別名中藥師佛表示的是大慈悲,琉璃光顯的是佛的大智慧。經題有因果悲智。
以上就是這部經的緣起。
《藥師經釋義 緣起》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