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药师经释义 缘起▪P2

  ..续本文上一页称是大黑天,印度也供养大黑天,中国最古老的时候也供养大黑天。这两处同样供一个神——大黑天(女娲、玄女)。密宗认为是一个人,是不二的、没有区别的。后来人的智慧越来越少,自然就分出来边界了,以喜马拉雅山为分界点,就分了东方和西方。自从有了佛之后,我们的信仰才慢慢从外向内求去了,也就有了修行的心法或者禅宗的心法。

  修外道先铺成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但要寻求心法,要往内心里走,不能向外求。我们皈依佛法僧,其实是皈依自性佛法僧。是通过外在的佛法僧来走向内在的佛法僧。外在的佛法僧,都是表法的,是启动自己的真觉的,如果认为就是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不走入自己内在的佛法僧,也就无法入真正的佛门。只有你自己向内求佛法僧的时候,你的智慧光才会出来,你的性德才会开显,才会了解如如不动的宇宙实相。

  世间上的光明不过就是日光和月光,没有太阳也就没有光明,月亮也就发挥不了作用。太阳和月亮是表一个事物,也是表一个法门。日光和月光同时又代表了药师佛的两位菩萨: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和佛一样是清静无为的,也是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幸福,也象征着圆融,更是象征着清净。

  在古老的时候,中国人喜欢太阳,因为太阳能带来温暖,带来喜悦,带来一股向上拼搏的动力。印度人喜欢月亮,月亮是寂静的,也是圆满而且是温馨的。

  月光和日光反映的东西不一样,但同样都是有智慧的,都能给我们带来智慧,这两个智慧融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为大慈大悲。因为日光表示大慈,月光表示大悲。只有把这两个名词或者这两个菩萨的本愿本义了解清楚了,我们也就明白了很多东西。

  唐朝的武则天想用佛法来治理国家,她曾经造了一个字,上“明”下“空”,就是“照”的古体字,这个字来源于药师佛的法义,因为药师佛代表的是光天化日(青天白日)。她要用佛光来照耀众生让其觉悟,但是武则天没有把这个字推广开来,没有把佛法推广的非常好。

  佛至胜的境界不是语言能说得明白的,也不是后天思维能测度的。佛的境界是平等一如,无有差别的,是离一切凡相的。三界内都叫凡相,天人也叫凡相,只有离开一切凡相的时候,才能证得最高的清净法界,清净法界就是虚空界,也就是我们的法身或者空性。

  当我们达到空性的时候,内心中日光和月光就会融为一体变成一个*轮,在我们月轮(天目)或天轮、或日轮、或心轮上时时转动。它转动的时候,自己的凡身肉体会感觉到一种暖暖的说不出来的感觉,即是法喜充满,时时沉浸在这种感觉当中不愿意走出来。但修行不能执著于这种感觉,刚开始修行都会有这种感觉,等修到一半的时候,要抛下这种感觉,法执法相全抛下,人我相也要抛下。

  《药师经》包括修行的法门、供养的仪规等等。它和《金刚经》的讲法又不一样。“药师”表的是一个人,是东方净琉璃世界。东方净琉璃世界表的是佛所现证的清净世界或者一真法界。“琉璃光”表无上菩提、现证法界的德性。“琉璃光”也是青天,是本体。

  日月运行于青天。我在讲《道德经》时讲过: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很多时候佛经里的话和老子的话都是能契合在一起的,真正通达的人会明白释迦和老子是同体异化身,都是大日如来佛的化身。他俩都修成圆满的报身走了,一个是写完书走人,一个是讲完法走人。大家真正用心从自性中去找根本,就会明白这些事情。如果光从外相上去找或听别人说,那你就永远站在门外,因为屋里的东西你没有看见,没有亲身体验过。

  “如来”,梵文是 “怛他揭多也”。金刚经所谓:“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诸法如义,名为如来”。

  “如来”有三种意义:一是如来,二是如解,三是如说。

  第一,如来。“如”是一模一样,没有差别的叫“如”,无二无分别,遍一切处,尽未来际。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到最后功德圆满,以最高的智慧体证了究竟真理的时候,此真理就是如。证真如妙性,属于如。

  在现身说法教化众生中的来去生灭行住坐卧等相,都是以来义摄之。所以如来者,来即非来,非来而来,没来也没去,又来了又去了。不于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也不离行住坐卧等中见如来。真如平等不二的本性寓于一切中。

  第二,如解。佛以无上智慧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的理解都能通达无碍,毫不颠倒,把如法的实相解释的明明了了,是名如解。

  第三,如说。佛陀不但能解世间出世间的一切问题,而且解悟的都如理如法,恰到好处,你从六面去看这个问题、听这个话的时候都是非常正确的,挑不出一点毛病,因为是圆满无碍的,这个叫如说。

  如来、如解、如说,是佛所有的功德,但是我们翻译经文的时候不可能把三个意思同时翻译出来,除非在某个特定的时期,碰上了这样的因缘。

  本愿功德。是药师佛在因地行菩萨道时,所发大愿而成果德庄严。修行没有大的愿力,将来也就证不到清净的果,因为没有愿力就没有动力,有了动力才愿意修行,才愿意去精进。所以说每一个在因地修行的菩萨们都要发愿力!这个愿力心一发的时候,种子就开始发芽。愿有通愿、有别愿。

  通愿,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我们皈依的时候有个四宏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通愿。

  别愿,每一个佛都有自己的愿力,比如观音有十二愿,阿弥陀佛有四十八愿,药师佛有自己的十二个愿,这都是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对我们人生有多么大的影响,大家修过之后会对药师佛生起无比的信心。

  药师佛是我们的衣食父母,缺什么就给你什么!药师佛的愿力非常朴实,非常实在。阿弥陀佛的愿力也实在,但那是在我们往生之后,他的种种愿力才开始!在我们还没有往生以前,只想好好的活着,赚多一点的钱,娶个漂亮的太太,那你就好好听听药师法门。想长的漂亮,身体苗条,找个好男朋友,那你也要好好听听这部《药师经》。女人身想做男人,更要听听这部无上的大法,如何能满自己的意愿。

  “功德”,“功”是功力,比如说我们修行布施、持戒、忍辱、坐禅,我们都要花一番功夫,功夫就代表功。“德”就是即将得到的果,修行而得到的成绩,像干活就会得到报酬一样的,你修了这个法会得到这个法的果子,所以简称为功德。

  功德在某些程度上翻译也不一样,六祖翻译的功德和我在讲《金刚经》的功德和这部《药师经》翻译的功德也不一样,所以我们要依照自己的本愿来成就自己的功德,成为本愿功德。

  “经”梵文是“修多罗”, “经”在某些时候视为线,因为古时候的书是用线穿连起来的,不管以前用树叶还是贝壳或者竹片,把字刻在上面,用线穿连起来,这个“经”也有个贯穿意,把释迦佛的话全贯穿起来。

  佛所说的话叫经或者叫法,是究竟的真理与德性,可以让我们永久的学习,永久的依循它去学习去修行,法也是表示恒常法则,恒常法则的意思就为经,它是贯穿意。三藏十二部里说经律论,经就是佛说的话叫经。佛的弟子或高僧大德写出来的不能叫经,叫论。有人说六祖的为什么叫经?六祖是佛菩萨再来,他的话也要叫经。别人的东西那怕达摩、龙树写的全都叫论,不能叫经,要不叫疏、钞。

  佛与菩萨的级别不一样,观音也是佛叫正法明如来,但她是过去佛,在我们娑婆世界,她只能以菩萨身份示现给我们,她不能以佛的身份示现给我们。文殊也是佛,是大日佛王,可在娑婆世界只能配合释迦佛来宣扬佛法,所以她们的都叫论。

  为什么我们中国的《易经》《道德经》叫经?因为《易经》是指导如何修行与如何做人的,是贯穿天地的,所以说这个经也叫日月之经。可能有了人类就有了这个经,也是贯穿于人类的,所以说《易经》也为经。

  佛经更是贯穿于天地。佛经、易经都称为经,都能贯穿于天地人心。

  很多人看不明白就不懂了,所以要多听多闻。阿难是多闻,但他没有去消化,佛涅磐后把他逼得没有办法了,把他听来的东西消化掉了,成为罗汉,由他主法集结经典。

  经有五种意:

  第一种:涌泉义。意味无穷,就像泉水从地下不断的冒出来,持久不断的清凉感觉,心悦快乐。你感觉到看了一遍又觉得以前理解的东西不对,不是不对,是理解的面窄呀。再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时候,你的思维就打开了,这个叫做意味无穷,举一反三。

  第二种:出生义。能生妙善,妙善就是我们的自性能建立万法,妙用无穷。

  第三种:绳墨义。就是判定邪正,通过看佛经之后,你理解了宇宙的道理,明白了什么是邪什么是正,什么叫外道,什么叫内道,或者说什么叫中道。

  第四种:显示义。能阐释正确的理论,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正知正见。

  第五种:结鬘义。贯穿诸法。

  所有经都具备这五种意义,外道的经就没有。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是本经的别名,是所深表的理行佛法。 “如来”是一切佛的通称,“药师琉璃光”是本经东方佛土教主的别名,别名中药师佛表示的是大慈悲,琉璃光显的是佛的大智慧。经题有因果悲智。

  以上就是这部经的缘起。

  

《药师经释义 缘起》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