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藏族傳統文化和諧社會問題
一,關于“和諧”的概念
1.美學概念:“和諧”表示一種不同成分組合協調的美。如,聲樂的五音協調,繪畫的色彩協調,組合的比例協調等都是協調的美。
2.哲學概念:“和諧”表示一種對立統一,組合平衡的存在和發展規律。如,土、水、火、風、識、空六種元素協調組合形成生命和宇宙萬物,衆緣結合的生存規律,人和自然的和諧規律,陰陽和諧規律等。
3.社會學和政治學概念:“和諧”表示和平、和睦、和解、向心力、凝聚力、團結、統一、和衷共濟、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等。
二,關于藏族傳統文化的和諧性問題
和諧是藏族傳統文化的基調和主旋律。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人和自然環境的和諧性
人類和自然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是人類的生存條件,是人類的生活和生産資源,也是探索研究,進行創作的科學、文學藝術、知識文化資源。
可以說,整個人類的文化都是人類和大自然的關系中産生的物質和精神産品。人類的衣、食、住、行文化的不同特色都是人類的生存生活適應和協調不同的自然環境中形成的各自的不同文化特色。如藏族的皮襖、皮靴、皮帽是適應高寒氣候環境的産物,牛羊肉和乳品爲主的飲食結構由從事畜牧業生産的食物來源和高原生命需求高熱量飲食所決定的。以帳篷爲屋是遊牧生活所需,绛紅色佛寺建築,和色彩鮮豔的男女服飾是與雪山、草原、藍天、白雲相諧調的美的選擇,嘹亮的高原歌聲和熱情奔放的藏族舞蹈也是遼闊草原環境的産物。藏族的喪葬習俗,除宗教因素外也有很重要的環境因素。如白頭鷹降落的高原牧民舉行天葬(即鷹葬)、江河流域居民舉行水葬、林區的舉行火葬、依山崖岩石的舉行岩葬(懸棺葬)等等。
藏傳佛教中的時輪法是外宇宙和內生命相對應規律的學說。它將整個存在分爲外、內、別“叁時輪”,“外時輪”爲外宇宙在時間中運行的規律輪,“內時輪”爲人體生命在時間中的運行的規律輪,“別時輪”爲利用內生命,外宇宙對應規律進行修練的方***。
時輪理論認爲外宇宙爲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是外宇宙的縮影。外宇宙的結構和時間中的變化與人體的生理結構變化具有相同的對應規律。如,宇宙有節氣變化,人體也有氣血勝衰變化,天地氣候陰陽平衡和諧,就會風調雨順,氣候反常,陰陽失衡,就會産生各種自然災害,同樣,人體的氣脈運行正常,就會健康,氣脈陰陽失調,就會生病等。
時輪系的時論天文中有關天體運行的認識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如對日食,月食的計算精確度與實際觀察相符。
如,利用高原植物,動物,礦物等爲原料的藏藥療效顯著,在國內外獲得了較高的聲譽,有些藏藥獲得了國際金獎。
在長期的曆史過程中,藏民族以其聰明才智創造出了與其生存環境條件相和諧的衣食住行特色文化,如前所述。
最具特色的一個方面是藏民族在人和自然的協調生存過程中,人給自然界山、河、湖泊賦予了豐富的精神內涵。如,神山、神水、神湖等。使自然的山河,變成了文化的山河,在人們的心目中變成了神聖之物。産生了與此相關的許多文化習俗,如朝山、朝湖、祭山神、祭湖神等。在這種特殊文化理念下,生態環境,動植物等得到了良好的保護。如可可西裏藏羚羊的保護和阿壩州鐵山梅花鹿的保護事迹。
(二)人與人的和諧性,即社會關系的和諧性。主要體現在以下藏傳佛教哲學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及行爲准則方面:
1.佛性論:大乘佛教認爲“一切衆生,皆具佛性。”故認爲一切衆生都是平等的。衆生和佛,心性平等,沒有貴賤之分,只有迷悟之分。悟者爲佛,迷者爲衆生。因衆生都有佛性,是未來佛。因此,尊敬熱愛衆生,就是尊敬熱愛佛菩薩,爲衆生服務效力,就是爲佛菩薩服務效力,對不起衆生,就是對不起佛菩薩,危害衆生,就是危害佛菩薩。信佛的的人,不能做對不起佛菩薩,危害佛菩薩的事情,因此,也不能做對不起衆生,危害衆生的事情。
2.緣起論:佛教認爲宇宙萬物和有情識的生命都是衆緣和合生成之物。人體和生命的形成發育成長,生存條件的獲得,文化知識教育,工作和就業環境條件的獲得,健康和安全條件提供等等,都離不開別人,離不開廣大衆生的勞動成果和社會工作活動。個體的人是社會集體人群中的一個非獨立存在的生命體,他的生存完全依賴于社會群體。因此,父母,夫妻等他人和廣大衆生,都直接和間接地和自己的生存,生活,事業相聯系,是有恩于自己恩人。因此,應對衆生感恩報德。
3.慈悲利衆的價值觀念:大慈大悲心和般若大智慧是大乘佛教的教義核心,用大智慧消除自己心中的愚暗(即成佛),用大慈大悲心度化衆生(利衆)是學佛的兩大目標。而且,終極目標是利衆,成佛是完成利衆目標的手段。成佛的目的不但是利衆,而且,利益衆生的慈悲善行也是成佛的主要條件。故佛教稱衆生爲“福田”,即培植善本,積德行善的田地。因此,佛教認爲利益衆生是最大的善,危害衆生和衆生利益是最大的惡。如,《入菩薩行論》說:“心生利衆一念頭,功德遠勝供養佛”,
4.佛教戒律法規:戒惡,行善是佛教戒律的根本原則,大乘佛教又增加了修利衆行的菩薩戒,變成了戒惡,行善,利益衆生叁大原則。所謂“戒惡”就是戒禁“十惡”,“行善”就是行十善,“利衆”就是爲衆生的幸福安樂服務。“十惡”是:殺生、偷搶、奸淫、撒謊騙人、進行挑撥離間、散布流言蜚語、惡語傷人、貪財牟利、生傷害他人之心、信邪教持悖理邪見等。“十善”是不殺生等不犯“十惡”的自律善德行爲。
佛教的上述理念和道德行爲是藏族傳統倫理道德和人生價值觀念的基礎。這些倫理思想和道德觀念不但在藏族曆史上爲構建和諧社會起到過積極的作用,而且在現實生活中仍然起著安定社會和維護社會道德的作用。
(叁)繼承弘揚傳統文化對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及其現狀:
藏族傳統文化,包括藏傳佛教文化、原始苯教文化以及民間世俗文化都體現了東方文化的和諧性,都是人類文明寶庫中的璀璨的明珠,都有著很高的繼承弘揚、學習研究、借鑒利用的價值。
除了58年和“文革”這樣的特殊曆史時期外,傳統文化受到了國家和各級政府的重視和保護,出臺了保護和繼承發揚民族傳統文化的相關的一系列法律法規,采取了許多保護搶救措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進行撥亂反正,落實民族政策。恢複了被關被毀的藏地的寺院和寺院的傳統文化教育及宗教活動。民間民俗和傳統節日文化隨著旅遊業發展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複和發展。在文化教育反面在民族地區設立了開設民族語文的學校,民族院校設立了民族語言文化學院系科和研究所。藏文在藏族民間的普及率是曆史上空前的,藏傳佛教和藏學在國內外的傳播學習研究熱潮也是空前的。
但另一方面,傳統文化傳承的斷裂、丟失、滅絕現象也十分嚴重。語言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標志。就拿藏語爲例,近五十年來,丟失現象非常嚴重。在藏漢雜居區,出現了“爺爺會聽會說,兒子會聽不會說,孫子不會聽不會說”的現象。
年輕一代在傳統宗教信仰意識的淡化和外來垃圾文化的侵蝕下社會道德風氣的蛻變惡化日趨嚴重。
科學資料表明,地球生態環境的惡化,使每天有數千種動植物走向滅絕。人類的傳統文化資産何嘗不是這樣呢?
過去的半個世紀中我們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增長了很多新的文化知識,同時,我們也失去了很多珍貴的傳統文化資産。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知識和觀念也要更新,這是一個常識性的道理。但像猴子掰包谷似地以抛棄珍貴的傳統文化爲代價,無數經驗證明,無疑是一個十分錯誤的選擇。
我們這一代人處在傳統文明與現代文明的撞擊銜接的相交點上,肩負著承前啓後的曆史重任,對這個問題要有充分的認識和冷靜的思考。
(以上是2006年9月在西北民族大學藏語言文化學院舉辦的“藏族傳統文化與和諧社會建設學術會議”上的發言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