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以入道。
悟道之後,佛都可以讓我們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禅宗裏有一句話,直心是道場,直心是佛,就是從這裏直接提煉出來的。
大家能修到平心靜氣的時候,已經了不得了,對外界的很多事情都不挂在心上了,這就已經入阿羅漢初果了。所以說大家不要認爲阿羅漢初果很好證得,能把七情六欲修清淨的,才能證得初果。因爲我們往世的業力、習氣,一直隨著我們的靈魂輪回轉世,尤其殺業重的人。
如果自己真能達到平心靜氣的境界,自己的佛心也就成爲自己的主人。佛心就是清淨的心、涅槃的心、本性真如的心。真正的平心靜氣,外在看一切衆生也就平等了,是一顆平等、慈悲、博愛的心。這個時候以前所發的願力會隨著自己現在的開悟,又開始了新的一輪普度衆生了,和衆生一起度生死大海,同入圓滿清淨無余涅槃果位。那個時候就和《心經》裏講的叁世諸佛證得的果是一樣的了。
首先把自己心中的是是非非一定度幹淨,讓自己平靜下來,然後再用自己開悟的智慧去幫助別人,度掉他心中的煩惱是非。大家一起都清淨下來了,娑婆肮髒世界就變成了淨土,也就變成了西方極樂世界或是東方藥師琉璃世界。
可是有些人,雖然在看書、在持咒、在讀經、在拜忏,但是用有所得的心去修行,爲了法而去求法,爲了小我而去求法,這樣就落了一個相,用有所得心,怎麼修都不會達到無余涅槃。
只有把心中的這些我、法統統的去掉,把法我、無我的概念全都滅掉之後才能稱爲滅度。滅度就是把自己心中的這些想法全都摒棄掉,不再有這些想法的時候,叫無所得了。釋迦佛說,了無所得,心得法。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衆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如是”就是指前邊釋迦佛講的道理,就是把心中所有種類的衆生全都度掉,這是能自度,按理說這是小乘法門,但是它也是大乘法的一個過程。
大家對大乘法門和小乘法門可能很模糊,我順便講一下:自己還沒有完全達到覺悟,但是把自己的經驗介紹給別人,讓別人也和你一樣法喜充滿,這個過程就叫大乘。然後有大乘經典來幫助自己,完成自己的修行過程。
小乘法門,就是只管自己修自己的,自己得到正果(比如說阿羅漢果位)之後才開始出來度人。
“滅度”就是解脫了。解脫有大和小。大解脫就是沒有煩惱和習氣了,真正達到了八地菩薩往上的境界,也就是說第四果阿羅漢的果位,已經沒有煩惱和習氣了,已經得到無漏果了,但還有一些細微的東西和佛還有一些距離。小解脫的人,是指八地菩薩往下的,還有煩惱和習氣,時不時的會發一些脾氣。
連起來就是:用釋迦佛教給的方法,把自己的煩惱結和無始劫的習氣全都消滅度掉,這才是度化自己,從而才能外度無量無邊的衆生。
“實無衆生得滅度者”說得非常妙,要去度那麼多衆生,但還沒有衆生讓度。這個大家用自己真正的智慧來思考一下就懂了。釋迦佛是告訴我們,用他教的方法先把自己心中的煩惱衆生全都度幹淨,達到了自心清淨,都是一體了,哪裏還有衆生啊!達到了這個境界,看外在的一切衆生都是佛,哪裏還有衆生需要自己度啊!
釋迦佛很有智慧啊!我們的智慧有時候真的不夠。這句話就是告訴我們,不要執著,不管是度自己心中的衆生也好,還是身外的衆生也好,都不能執著,一旦住相就度化不了了。
【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你知道是什麼原因嗎?須菩提。假如自性衆生有四相,就不能得度到彼岸,成不了真正的菩薩呀!
由于人隨著業力流轉,看待事物也必然呈現出分別心,有分別心就有四個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有四相也就有人我是非,大小長短、黑白顛倒等等,有四相心就會波動,能量就彌散。如果沒有分別心,沒有是非心,四相自然而然也就沒有了。
大家都看過《射雕英雄傳》,在華山頂上封位的時候,周伯通就把自己忘掉了。這時候他無我了,也就沒有了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無我的時候,就是菩薩。金庸對佛法非常了解,所以他寫的《天龍八部》、《神雕俠侶》都有佛法的影子,而且翻譯的非常巧妙。
大家學《金剛經》,首先要破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只有把四相破了,才能稱爲菩薩。如何來破,後面會講到的。
衆生都有佛性,但因爲大家都迷失了本來,所以說佛或老子教給了我們一套完整的方法。在釋迦佛和老子之前,中國和印度都有方法在告訴如何尋找自己的本來。中國的就是《易經》。《易經》是萬經之首,也是叁藏十二部之首。大家可能會迷惑,會說這是誹謗佛法。不是誹謗!因爲《易經》包含著天和地,天爲乾卦,地爲坤卦。天,包括十方諸佛菩薩。地,包括我們叁界內的衆生。
老子的很多理論是從《易經》裏挖掘出來的,《道德經》裏包含了一套出世功法,就是從《易經》裏出來的。凡夫看《道德經》,只是一套治理國家排兵布陣的話語而已,真正裏面含的是修行的上上、無上大法,和佛說的一模一樣。佛在世間傳了四十九年法,老子寫完《道德經》就跑了,沒有講。這一套出世功法和印度最原始的瑜珈功是道貌暗合的,原本天地就是一個法,只是兩個國家用兩種語言來表達了。
印度最原始的、最古老的瑜珈功法,翻譯成中文就叫相應。釋迦佛明白了是相應十方法界一切諸佛菩薩。在釋迦佛的經典裏,真正用心去看,裏面時時都有瑜珈功法的影子。
釋迦佛告訴我們,自性衆生沒有四相就能得度,就爲菩薩,就爲佛。有四相就會迷失本性,就無法得度,就爲凡夫。一旦了悟心性,四相是空的、是假的、是不存在的,也就從凡夫地到佛地了。《金剛經》的上半部講的就是如何把四相破掉。禅宗祖師大德經常說凡聖同體,凡夫是人做,佛也是人做。主要是在心田方寸之中用功。所以說一念悟永遠悟,一念覺即成佛。直心是道場就在這兒。學禅的人,《金剛經》必看,《楞伽經》必看。
《《金剛經》釋義 第叁品、大乘正宗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