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執著的任何需要或可能,甚至連「執著」的觀念都變成是荒謬多余的。在那個缺口的「空白」中,可以發現卸下任何觀念、架構或概念後的喜悅。然而我們卻逃避它,反而在根深蒂固的習氣驅策下,接受熟悉的、具有安慰作用的情緒發作,執著于這種不可靠的安全感。因此,這就是從心性生起原本清淨的能量凝結成情緒形式的過程,而它本具的清淨性就被我們的輪回觀所汙染和曲解,形成持續不斷的日常散亂和迷惑。
誠如我所指出的,如果確實檢視生命中的各個層面,就可以發現我們在睡夢中,或在意念和情緒中,如何一再重複與各種中陰相同的過程。不管是生是死,在意識的各種層次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曆經各種中陰境界的過程。而中陰教法告訴我們,正是這個事實提供了我們無限解脫的機會。教法顯示,中陰的特性、形式和獨特的過程,提供給我們的,不是解脫的機會 ,就是繼續迷惑的可能。因爲整個過程的每一部分,同時交給我們解脫的機會和迷惑的機會。
中陰教法爲我們打開一道門,告訴我們如何走出那無盡的生死輪回、那生生世世反覆不已的無明。更告訴我們,在這個生死不已的中陰過程裏,只要能夠認證並安住于心性之中,或甚至只要能夠對我們的心有某種程度的控製,就能夠通過那道門,走向解脫。根據你所處的中陰階段,根據你對心性「見」的熟悉程度,以及你對自己的心、念頭和情緒的了解深度,解脫的方式也會不同。
不過,中陰教法也告訴我們,心在我們活著時所發生的情況,也正是死亡時在中陰境界會發生的狀況,因爲基本上生和死並沒有差別;因爲在「未破損的整體」和「流動的運動」中,生和死是一體的。因此,十七世紀最有成就的西藏大師澤理納哲朗措(Tsele Natsok Rangdrol)就以我們目前對于意念、情緒、心和認知的了解,來說明四種中陰(此生、臨終、法性和受生)的修行法要:
把這些無數的不同面貌看成是夢,
是你的心的投射,虛幻而不真實。
不要執著任何事情,安住在本覺的智慧中,
超越一切的概念:
這是此生中陰的修行法要。
你很快就會死的,那時候一切都不能真正幫助你。
你在死亡中所經驗的,只是你自己的概念思考。
不要建構任何意念,讓它們消失,
溶入你廣袤的大覺自我覺察中:
這就是臨終中陰的修行法要。
對于任何現象的生滅或好壞的執著,都是你的心。
這個心不管生起什麼意念,本身就是法身的自我光芒。
不要執著意念的生起,
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絕它們:
這就是法性中陰的修行法要。
輪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
一切苦樂和一切無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
必須控製你自己的心;
這就是受生中陰的修行法要。
現在可以仔細地探討某一個中陰,來看看我們的禅定修行、我們對于情緒和意念的了解,以及我們在那個中陰的經驗是如何密切相關,同時也可以看看在那個中陰的經驗如何反映到日常生活中。也許法性中陰最值得研究。在這個中陰,即將變成情緒的純淨能量,以心性的本具光芒自然地開展出來。而情緒,就是現代人主要的、幾乎揮之不去的執著。真正了解情緒的本質,就能在解脫大道上有長足的進步。
禅定的最深目標,是爲了能夠安住在本覺的狀態中,藉以體悟不管心中生起什麼意念都只不過是本覺的展現,如同太陽和它的百萬光芒是一體而不可分離的。誠如澤理納哲朗措對于法性中陰的描述:「對于任何現象的生滅或好壞的執著,都是你的心。這個心……本身就是法身的自我光芒。」
因此,當你在本覺的狀態中時,當意念和情緒生起時,你要正確地認證它們的本來面目和來源;如此,則不管生起的是什麼,都是那個智慧的自我光芒。不過,如果你失去了本覺原始的,純淨的覺察力,而無法認證生起的一切,它就跟你分開,有所區隔了。它會繼續形成我們所謂的「念頭」或情緒,這就是二元對立的産生。爲了避免這一點及其結果,就要像澤理納哲朗措所說的:「不要執著意念的生起,不要由此形成概念,不要接受或拒絕它們:這就是法性中陰的修行法要。」
你和你心中意念之間的區隔,以及産生的對立,在死後會特別顯著。這說明心中生起的念頭,如果我們對它的真實性質沒有認證,那麼在法性中陰所顯現的聲音、光和光線,就會變成客觀存在的、令人驚嚇的、外來的現象。因此,在這種情境下,你除了逃離喜樂部和忿怒部聖尊的燦爛光明,逃入陰暗的、誘人的六道習氣光,還能夠做什麼呢?因此,在法性中陰階段,最重要的,就是認證那是心的智慧能量:諸佛和智慧光就是你自己的智慧能量,絕對與你是一體的。證悟了這一點,就是不二的經驗;進入這種經驗,就是解脫。
死亡時法性中陰所發生的事,與我們活著時在心中産生的情緒,是同一個自然的過程。問題是我們有沒有認證出這些情緒的真實性質。如果能夠認證情緒生起的本來面目--只不過是吾人心性的自然能量而已,那麼我們就可以免于情緒的負面影響或傷害,讓它分解,溶入廣袤的本覺本初清淨中。
這種認證,和它所帶來的解脫,一定要靠多年的精進禅修才能達成,因爲它需要對本覺有長期的熟悉和穩定。除此之外,我們無法達成大家所期盼的目標--從自己的習氣和煩惱之中獲得解脫。中陰教法也許告訴我們這種解脫並不容易獲得,但它的確存在,就是希望和啓示的巨大來源。有一個方法可以完全了解意念和情緒、心和心的性質、生和死,那就是達成證悟。誠如我說過的,覺者視生死如掌中物。借用澤理納哲朗措的話來說,因爲它們知道「輪回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一切苦樂和一切無明都只存在于你的心。」這種清晰的認證,是透過長期修行而獲得穩定,如果能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意念和每一個情緒之中,就可以讓他們獲得解脫。敦珠仁波切說:「淨化了大無明、心中的黑暗之後,太陽的燦爛光明便持續地生起。」
喜悅的能量
我常想到敦珠仁波切的話:「心性(心的本性)就是一切事物的本性。」我懷疑中陰境界所顯露的叁階段的過程,不只如我們所發現的,可以適用于生或死的不同意識層次和不同意識經驗,還可能適用于宇宙本身的真實性質。
我越思考叁身和中陰的叁階段,就越發現其他精神傳統的心要和許多看似不同的人類成就,也有同樣豐富的旨趣。我想到基督教以叁位一體來代表神的屬性和作爲,從聖父的基礎地,透過聖靈的微細媒介,以人身示現化身爲聖子基督。如果我們把基督看成化身,聖靈看成報身,把兩者的絕對基礎地(聖父)看成法身,是否也可以啓發出一些想法呢?在西藏佛教裏,轉世的土庫(tulku),本來的意思就是化身,他是慈悲、覺悟的能量重複出現的象征和活動。這種了解不是類似基督教中「耶稣化爲人」的觀念嗎?
我也想到印度教把神的性質分爲叁個層面:顯現、心識和妙樂,在梵文叫satcitananda。印度教認爲神是這叁種力量同步、極樂的爆發。它們與叁身也有很有趣的對比:報身也許可以比喻爲神性中的妙樂能量(ananda),化身爲神性中的顯現(sat),法身爲神性中的心識(cit)。印度艾勒芳達石窟(the caves of Elephanta)的巨大濕婆(Shiva)雕像,有叁個臉代表神的叁個臉,看過的人將可略知印度教對神的榮耀和莊嚴的想法。
這兩種精神傳統對于神的本體、屬性和行爲的看法,與佛教對于各個彼此重疊的生命層次的看法有所不同,卻又有類似的聯想。這兩種不同的神秘傳統,雖然從它們自己的特殊觀點來看實相,但在它們的中心都出現這種叁階段過程,這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由于思考顯現(manifestation)的本質,以及了解它的各種途徑,自然引導我去思考人類創造力的本質,也就是由人性的內在世界顯現出來的形式。這些年來,我常常思索叁身和叁種中陰的展現,能否說明藝術表現的整個過程,並且了解它的本質和隱含的目標。創造力的每一個作爲和表現,不管它是在音樂、藝術或詩詞,或甚至如許多科學家所描述的,在科學發現的時刻和開展中,都是源自一個神秘的靈感基礎,然後透過翻譯和溝通的能量轉化爲形式。從藝術的創作中,我們不是又看到這種連續的叁階段過程,如同中陰的過程嗎?是否因爲如此,某些詩、音樂或科學發現,才具有無限的意義和重要性?是否這可以解釋,這些創作引導我們冥想,帶給我們喜悅的能力,是因爲顯示出我們和實相本質的某些根本的秘密呢?布萊克這首詩的靈感又是怎樣來的呢?
在一粒細沙中看到一世界,
在一朵野花中看到一天堂,
在你的手掌中把握住無限,
在一個小時中掌握住永恒。
在西藏佛教中,化身被看成是覺悟以無數的形式和方法在現實世界中的顯現。傳統上有叁種定義。第一,完全證悟的佛,如喬達摩悉達多太子他出生在世界上教化衆生。第二,外表看來是普通的衆生,卻具有特殊能力可以利益別人,如轉世土庫。第叁,實際上,化身就是一個普通人,他藉由各種藝術、技藝和科學,傳達某種程度的覺悟力量,來利益和啓發別人。在第叁種化身中,誠如卡盧仁波切所說的,他們的覺悟力是「一種自發性的表現,就好象光是從太陽自發性發射出來,並不需要太陽發出指令或産生任何發光的意念。有太陽,就會發光。」因此,我們能不能解釋,藝術天才的能力和本質,他們的最終啓發,是來自真理的層面?
這並不表示偉大的藝術家全是覺者;從他們的生活看來,很明顯的,他們並非如此。不過,這也是一個明顯的事實,在某些關鍵的時段和某種特殊的情況下,他們能夠發揮和傳達覺悟的能量。任何人只要認真傾聽貝多芬或莫劄特的偉大作品,就無法否認他們的作品有時似乎正…
《西藏生死書·第二十一章 共通的曆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