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八▪P5

  ..續本文上一頁無癡爲因緣業。你這樣的一個行爲,你內心的狀態是跟無貪,就是一個布施的心。無瞋,就是一個慈悲的心。或者無癡,是一個智慧的深信因果的心。依止這叁種善的心所,所發動的任何業都是善。可能你今天是罵他,或打他,但是你內心的狀態是完全利益他人的一種角度,雖然你的行爲是如此的粗暴,但是這個業還是善業。你內心當中,念念之間完全是慈悲心、布施的心、是智慧的心相應。以善心所引生的業,在【瑜伽師地論】當中,定義作善業。

  

什麼是不善業?我們講惡業招感不可樂果報。什麼是惡業?

  

不善業-謂貪瞋癡爲因緣業。你內心當中跟貪愛的心、跟瞋恚的心、跟愚癡的心相應,這個業就是罪業。可能表面上你把東西送給他,但是你對它是有所企圖的。這樣子定義爲惡業。你依止貪瞋癡的心,所發動任何的業,都定義爲惡業。這個惡業都會讓你産生不可樂果報。

  

無記業-謂非無貪無瞋無癡爲因緣,亦非貪瞋癡爲因緣。你造這個業的時候,不是無貪無瞋無癡的善心,但是可也不是貪瞋癡的惡心。一個非善、非惡狀態。譬如說,我去散步,我內心當中,沒有起貪心,也沒有起惡心。也沒有起善,也沒有起惡。心中是非善非惡。或者剪指甲、理頭發,這個都叫作無記業。他不是善心也不是惡心,一個無記的狀態。

  

「以上叁者,正招異熟果報者,乃善不善二業;無記但招別報,不招叁界六道之總報。」

  

這叁個,正式招感異熟總報的是善業跟惡業,無記招感別報。不招感叁界六道的總報。譬如說,今天你在散步的時候,不小心腳踏死了一只蟲,或者你在挖土的時候,挖死了一個蚯蚓。但是你對這個蚯蚓、對這個蟲完全沒有任何的殺心,你完全不知道。這樣子的業,不會使令到叁惡道去,因爲你內心沒有煩惱,自性沒有迷,不能到叁惡道去。但是你跟他會有問題,他以後要做人的時候,你也做人相遇的時候,他看到你就不歡喜。惡因緣。你今天無心的去傷害他,你不會到叁惡道去,但是你跟他結一個惡因緣,這件事情是別報會有的。但是不會影響總報,因爲你沒有貪瞋癡的煩惱,你不能到叁惡道去。有煩惱跟善心,這個影響總報。但是沒有煩惱情況之下所造的業,只是影響別報。

  

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講這個業是身口意的造作,實際上還是以心爲主。前面說,諸法意先導,意主意造作。這個意業,他是一個主導者。心爲業主。

  

西藏有這麼一個說法,有一個西藏喇嘛,在山中閉關修行。閉關幾年以後,他有一個師兄弟帶著幾個信徒,想要去那個地方跟他供養。就寫了一封信給他。他聽到以後,也是很高興,把這個房子整理的很幹淨,佛堂也擦了很幹淨。這個時候,他想,我爲什麼要把佛堂整理很幹淨?回光返照我的動機是在幹什麼?我當初是起了一念心,把佛堂整理幹淨是爲了讓信徒看到他能多供養我。起名利心。以名利心來整理佛堂,以名利心來整理庭院。這個時候,他就拿了一把泥土,丟在佛堂上。後來一個喇嘛就解釋,這把泥土他不是灑在佛堂上,是灑在他的名利心上。爲了要對治他的名利心,把泥土是灑在他名利心的煩惱上,爲了對治。他爲了讓自己深深的以爲借鏡,雖然他掃幹淨,他認爲自己因地不對。事實上他不是要去破壞佛堂,而是要去對治那名利的心。看得出來,這個比丘明白什麼是業?他對這個業有明白,他能夠回光返照。

  

這個地方是講善惡的定義。前面講到業的體性,乃至于業果決定,善業招感可樂果報,惡業招感不可樂果報。我們進一步要知道什麼是善業?什麼是惡業?我們要能夠做一個判斷。

  

問:

  

答:畜生道的業是很薄弱的。畜生道跟人不太一樣。你看寮房打開電燈,有壁虎去吃蚊蟲。【唯識學】,畜生道造的業是很薄弱的。因爲他的癡心所很重,因爲他的行動是一種果報體。貓就是要吃老鼠的,壁虎就是要吃蟲的。如果他的業是決定的話,那壁虎應該到地獄去了。他得到畜生的果報體後,他又到地獄去,那他永遠就不能超脫了。所以【唯識學】上說,畜生他造業,不管造善、造惡,他的業都是很輕、很輕。因爲他的心很暗鈍。人的造業是很厲害。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叁惡道的衆生,其實大部分都在受果報,他沒什麼造業的力量。因爲他的心太暗鈍。只有人跟天,尤其是人,一般我們會造很大的善業跟很大的惡業的時候,都是在人道的時候完成。因爲人道的第六意識,心很明了,他的頭腦很清楚。所以畜生道造的業,跟我們造的業不一樣,因爲他的內心很暗鈍,所以他造那個業的果報幾乎是無記業。【宗鏡論】就擺明了,老虎去吃鹿,他說這個是無記業。要不然任何一只老虎都一定要到地獄去了。一只老虎一年當中可以吃六十頭鹿,那還得了。一年殺六十頭鹿,那還得了。所以畜生道造的業,多分來說都是無記業,多分。因爲他的第六意識的心是暗鈍,他造善造惡都沒有多大的作用。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上周所說蕅祖雲: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弟子看印祖文鈔,複高邵麟居士有雲:年齡之命來日無多,而亦泛泛然,研究則經奧,亦典籍,試謂之淨土法門之所以然者。弟子未將文鈔全集閱過,只看選讀,所以不知此事個案,亦或印祖與蕅祖對教人方法有所不同,如何彙通?

  

答:這個人是應機說法,如果我們遇到一個年紀很大的人,當然應該鼓勵他好好念佛。你要明白極樂世界的道理,你能夠相信名號的功德,他在皈依的時候,會更有力量。盡可能的告訴他,名號的功德,彌陀本願的功德。還是要讓他知道一些簡要的道理。可以選擇性的告訴他。

  

問:小乘的學者說,無常故苦,苦即無我,無我故空。由無常切入我空。這與舍利弗見到馬勝比丘,所雲: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我佛大沙門常做如是說。兩者之間的見地,修證有何差異?

  

答: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的觀念比較開闊,因爲因緣生是佛法的根本思想,一切法因緣生。但是這個無常故苦,苦即無我,只是在因緣當中的一個真谛這一部份。但是因緣生也有俗谛,就是因緣果報。這種差別相貌,善業創造可樂果報,惡業創造不可樂果報。所以一切法因緣生,這個範圍比較廣,包括真谛,也包括俗谛。因緣所生法有真谛跟俗谛。智者大師說: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這個是真谛。因緣所生法,亦名爲假名。這個講俗谛。因緣所生法,亦名中道義。這是空有無礙。因緣所生法。這是個總相。但是空性是別相,是一個真谛的道理。因果是俗谛的道理。

  

問:

  

答:因緣所生法,他也是從因緣生,無自性,悟入空性也是有可能。

  

問:佛七開示,觀這句佛號剎那剎那不住,但卻又曆曆分明。曆曆分明又剎那剎那不住,法師說這含攝空假中,弟子百思不解,如何爲中谛,如何爲即空即假即中?

  

答:這個即空即假即中,就是你在念的時候,能念所念性空即。能念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所念的佛號也剎那剎那生滅。這個時候你的內心狀態就跟空相應。這是一切法無自性,沒有一個恒常不變異的自性。雖然沒有自性,從作用上來說,你還是在念佛,你的心還是在造業,這個就是即假。空性跟假是同時在運轉的,就是即中。這個即中就是即空即假的同時就是即中。中道,他不偏離空也不偏離假。我們一般總是認爲有空就不能有有,有有就不能有空,這是錯的。空有是同時存在的,真空不礙妙有,妙有不礙真空。

  

問:

  

答:中道的正念不容易提起來,不容易。所以淨土宗,他強調假,強調名號的功德,強調這一點。還不是很強調你明白空性,不是很強調。因爲他是感應道交的.

  

問:

  

答:聖道門,自利法門強調空性,因爲自利法門要斷煩惱,要破我執的無明,這個自利的法門,他以空性爲下手。淨土法門是從有相下手,因爲他強調他力的感應道交。你失去了名號,你沒辦法跟彌陀感應道交。所以說我們如果不能夠空有雙照,在淨土宗當中,你甯可取著有。空性是提思提思,偶爾提思一下。大部分的時間還是執著在有這一邊。

  

問:

  

答:淨土宗是從有相下手。我們很難空有雙照。要到五地菩薩,初地菩薩都不能真除雙照,五地菩薩才能真除雙照。所以在淨土宗會強調有相。強調你對彌陀的皈依。

  

  

《佛法修學概要 八》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