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切凡夫受持的。所以你看【在家備覽】,理體叁寶只能夠自受用,住持叁寶能夠他受用,使令叁寶光明不斷絕。佛法僧叁寶,佛陀是佛像。雖然佛像不是真佛,但是他能夠讓佛住世。法寶,這個經典語言文字,它能夠讓真理住世。僧寶。這個人是出家的人,很平常。你是凡夫,我也是凡夫。你有煩惱,我也有煩惱。不是的。他今天剃發染衣,受持比丘戒,沙彌戒。他對這個僧相就有住持的功能。由于他的出家,使令僧寶不會斷絕。所以曆祖的意思,住持叁寶更重要,他對于衆生的利益更重要。從住持法寶來說,語言文字的佛法,它能夠使令佛陀的道理住世。在于使令正法久住,這個就更重要。
問:請法師慈悲開示,上周所教授平等慈心,與沙彌五德中,永割親愛、無敵陌故,有何不同?
答:平等舍跟永割親愛無敵陌故是相同的、是平等。對于親愛的人,對于冤家能夠無敵默,就是平等的去對待,這個是相同的。
問:無常觀、因緣觀、空觀有何異同?緣生無性是否等于空觀?
答:無常觀跟空觀是有一點不同。小乘的學者,他觀一切法空,是從無常下手。觀察我們身心的狀態是有變化的。無常故苦,苦即無我。觀察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身體喜歡動來動去。坐久了,右手喜歡動一動,左手喜歡動一動,脖子喜歡動一動,就是我們的色身一直在流動當中。表示什麼呢?無常故苦。表示我們的果報體是在痛苦當中。爲什麼呢?因爲依有情的本質,乃至于一只狗,都知道要離苦得樂。如果我們的果報體是如此的安樂,我們不會想動來動去。因爲一個人跟安樂的環境一接觸,就是很舒服不會想活動。我們身子想要動一動,就是我們那個地方不舒服了,想要動。因爲我們這個身心一直被苦所逼迫,總是想要動一動,來調整這個痛苦。所以從這個色身的無常知道他是苦,每一個人在叁界得果報,就不能解脫痛苦的系縛。從痛苦當中知道是無我,怎麼知道是無我呢?因爲我們的身心世界,如果有一個主宰者,就是一個我。如果我們能控製,決定自己快樂痛苦,那
誰會給自己痛苦?我們身心有苦,表示我們對于自己的身心世界,沒有決定的權利。我現在不想痛苦,不可以,業力。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今生的身心世界,是過去的業力所創造的,無常故苦。所以從苦當中知道對身心沒有主宰權,無我故空。煩惱的空是安立在無我,不是說身心世界不存在。無常故苦,苦盡無我,無我故空。這是小乘的思想。阿含經就是這個思想,他修空觀是這樣修的。但是大乘的中觀,或者是金剛經、般若經,不是這樣修。不從無常觀,他說因緣,緣生無性,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說我們的身心世界要假借因緣才能有,色受想行識這五種因緣。既然是因緣所生,他就沒有一個常一的主宰,所以他就是空。當體即空。這種人的理觀智慧比較高,不必從無常。無常是比較容易體會。所以無常空跟因緣性空都是空,但是這兩個法門是有頓根跟利根的不同。
問:念佛時,觀能念的我了不可得,所念的佛亦只惟心所現,所緣的佛號,聲塵,一剎那剎那不住,如此是否會影響信願往生?
答:你這個是修空觀。觀察能念的心是不可得,所念佛號的聲音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能念所念性空寂,如果你把下面那一句加上去,感應道交難思議,那就是念佛法門。因爲我的心是空,佛的心也是空,一空無二空。我的心如,佛心如;一如無二如。所以我能夠跟佛感應道交。你如果這樣子想,那就是淨土法門。如果只是觀一切法空,那這個就是聖道門。淨土法門跟聖道門不一樣。聖道門是從無相的真理下手,內心當中要趨向于無相的真理。因爲我們的無明就是執著有一個我,破這個無明就是要從無相的真理。但是淨土法門的感應道交,要從有相的境界下手。你一定要抓住一個跟阿彌陀佛有關系的東西,或者是他的身相,或者是他的佛號,否則你怎麼感應道交呢?一定有一個東西讓你抓住的。淨土法門不是很強調空觀的。
一句佛號信願具足。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就很強調這個觀念。他講這個念佛叁力不可思議,能念的這個心力不可思議,佛力不可思議,法力不可思議。他強調法力不可思議。我們這個心雖然有很多功德,沒有佛號的開顯還是不行。所以說你觀能念的我不可得,所念的佛號剎那剎那生滅也不可得,這樣會影響信願嗎?可能會影響信願。這樣子是在觀察宇宙的真理,不是跟彌陀感應道交。
問:?
答:如果還有曆曆分明那就可以。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剎那剎那不住就是空嗎?無常嗎?無常故空。雖然剎那剎那不住,但是又曆曆分明。這個曆曆分明就是即假,把佛號的力量顯出來。曆曆分明要強調這句話出來,但是你今天沒講這句話。如果說我知道佛號不可得,但是佛號又曆曆分明,這個即假,佛號又表現出來。
問:?
答:這個觀只是稍微觀一下,如果你佛號現前的時候,你一切的念頭都要停下來,只有一念皈依的心而已。所以行起解截,行門操作的時候,解門就要停止。但是偶爾的提思一下是不錯,但是是長時間用功的話,這個分別都要停下來。就是只有信願,信心。你相信這個佛號就是你的皈依處,他能夠救拔我。第二個你爲什麼念佛?你有往生的願力。不是身體不健康,念佛。兒子要考試,念佛。不是求這個。我要求往生的念佛。有往生的願力,信願持名叁資糧。這個叁資糧在佛號運轉的時候是同時現前的。有信有願有佛號。但是他那個分別不是很粗的,是任運的。
問:?
答:一空一切空。你觀一個法空,類推一切都是無常無我,可以。你一些准備工作都要先准備好,當你正式用功的時候,就是一句佛號。但是有時候煩惱還粗重,這個時候你對治一下可以。如果煩惱不重的話,你能夠過得了關,就直接用佛號念下去。直(莫馬)念去。念佛法門還有一個特別,他強調這個相,有相。跟華嚴經很接近。華嚴的法門就是用莊嚴。密教不是很強調空觀,他認爲空是你應該有的基礎,所以你看那個壇場,強調很莊嚴,佛菩薩很莊嚴。你這一念心跟佛菩薩的莊嚴,剛開始是二,然後慢慢的,你這一念心跟佛菩薩的壇場不二。佛菩薩入我的心,我入佛菩薩的功德。所以說密教、淨土宗都很強調從有相下手。一個法,一即一切。你攝受一個佛的法,就是成就無量功德的法。但是他那個有相的法是觀它如夢如幻,不是真實有的。所以在天臺智者大師這個空,通教,通前通後,都是你共同的基礎。所以真正大乘很多的法門,尤其是他力法門,有佛菩薩感應道交。持大悲咒、念佛,那一定要從有相下手。如果是從自力斷煩惱,那空是最有力量。但是你要跟佛菩薩感應道交,跟本尊相應,跟文殊菩薩相應,跟阿彌陀佛相應,那一定要從有相下手。否則你跟他沒有感應的因緣,一切法要因緣生。所以說淨土法門他還強調有相,從有相下手,是這個意思。
《佛法修學概要 七》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