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受用。你自己受用常樂我淨,而這個涅槃又能創造出無量無邊的國土,無量無邊的應化身來廣度衆生。因爲你的因地發心就是這樣子的,就是衆生界盡,我願方盡。所以得果報的時候,你的涅槃能夠自受用,能夠他受用。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發菩提心是對的,你以後的果報就大,你因地發心小,你種出來的水果就是小。雖然是共同的成就涅槃,解脫生死,但是這兩個作用可不一樣。
第四:偏、圓。「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如是發心,名之爲偏。」
「若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不見一法,離心別有。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如是發心,名之爲圓。」
偏、圓都是屬于大乘菩薩的發心,只是偏,偏在事相,在有所得的事相上去發心。圓是觀察理性,觀察自性,從理性上發心,所以比較圓,涵蓋的範圍比較圓滿。密宗講,世俗菩提心是偏,勝義菩提心是圓。
「若于心外見有衆生及以佛道,願度願成。」菩薩發心,認爲衆生是在心外,佛道也是心外,這都不是約內心安立的,心外真實有衆生可度,心外真實有佛道可成。「功勳不忘,知見不泯。」對于所作的功德念念不忘,我今天又做了什麼善事。知見不泯,功勳是約所修的善法,知見是約能修的心,就是我見。我能夠度衆生,你是我度的。有一個我,有一個所。「如是發心,名之爲偏。」就是說這個菩薩都是在有相的境界活動,雖然有慈悲心,但是智慧是不夠的,他就是在事相上發心。「若知自性是衆生,故願度脫;自性是佛道,故願成就。」菩薩他有慈悲心以後,學習大乘經典,讀【法華經】、【金剛經】、【華嚴經】。【金剛經】說,若菩薩廣度一切衆生以後,他心中,而實無衆生得度化者,何以故?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菩薩雖然廣度衆生,他會往內心自性清淨心去會。說自性是衆生,就是說觀察衆生的果報跟佛的果報,不離開我們的自性清淨心。在因果上來說,衆生是苦惱的果報,佛是萬德莊嚴的果報。但是要講到這一念清淨心,那是無差別的。只是迷、悟,迷了以後是衆生,悟了以後是佛道。所以說,不管是衆生,不管是佛道,不離開我們一念的清淨心。所以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我們放蒙山的時候也是這樣,一開始發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曰事相發心。其次,自性衆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從自性清淨心的角度發動四弘誓願,這有不一樣。爲什麼呢?不見一法,離心別有。所以以虛空之心,發虛空之願,行虛空之行,證虛空之果,亦無虛空之相可得。「虛空」是一個譬喻,因爲虛空是無形無相,比喻菩薩,菩薩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因無所住而生其心。他的發心是不住在有相的境界發心,安住在自性的理性上發心。所以以虛空來比喻我們的清淨心是虛空,表示它無所有。「如是發心,名之爲圓。」菩薩發心,剛開始我們佛法的學習不夠,一定是從事相發心。但是事相發心有一個問題,你容易退轉。因爲你遇到逆境的時候,你說這個衆生我對他那麼好,我心心念念爲他著想,他竟然對我講出這樣的話,對我太不起,可能你容易退轉菩提心。以有所得的心來度化衆生,因爲衆生的煩惱他控製不住,他也不是有意要講這句話來傷害
你,但是他的煩惱控製不住,他自己也是一個沒有調伏的衆生,講出一些非禮的話。這個菩薩本身發心是有所得的時候,八風一吹就使令你退轉,退轉菩提心,我不修菩薩道,衆生難度。我看我自己好好的觀一切法空,我自己入涅槃算了,你就會有這種情況。之前忏公也講過一句話,「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從不變的角度,清淨心的角度是無有少法可得。但是修行,利益衆生盡份,隨緣盡份,盡份隨緣。就是在清淨心當中,我們好好的盡份,利益衆生隨緣。這樣子就是法法消歸自性,我們利益有情的當下,是增長自己的菩提心,衆生得度與否,不是我們能夠決定的。釋迦牟尼佛在度化衆生,有些衆生不聽釋迦牟尼佛教化的。有的外道,指著佛陀罵佛陀。佛陀對他起慈悲心,這個外道還是一樣,以凶惡的身口來面對佛陀,佛陀內心當中也是一樣安住的。這個意思是不見一法,離心別有。這是理性的發心,不容易退轉。
第叁結示法要,修行有叁個次第,發心、修行、證果。發心是成就聖道的一個親因緣,就像一個種子。就像果樹的種子,木瓜的種子,或者是蘋果的種子。發心以後,開始修行,或者持戒、或者誦經、或者坐禅。這是個增上緣。環境,這個種子經過泥土、陽光、水分的滋潤以後就證果。這個果實是什麼果實跟你的種子有關。當然你修行的精進、懈怠,這個環境會影響結果速度的快慢,但是本質是由種子決定的。種瓜一定是得瓜,種豆一定是得豆。不管你的泥土是多麼的肥沃,種瓜是不能得豆的,種子不能改變的。你剛開始在起步的時候,一定要把你不正確的發心調整過來。因爲你種子錯了,以後不管你怎麼栽培,它這個果報就有問題。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所以法華會上那些阿羅漢非常的後悔,你看舍利弗尊者,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我昔從佛聞如是法,見諸菩薩受記作佛,而我等不與斯事,甚自感傷,失于如來無量知見。」我過去經常親近佛陀,佛陀爲文殊菩薩受記作佛,爲普賢菩薩,爲大菩薩受記,都沒有爲我們阿羅漢受記作佛,難道我們阿羅漢天生注定只做阿羅漢,怎麼努力都不能成佛嗎?我們只有天生注定孤孤獨獨的入涅槃,然後什麼都沒有,就這樣子而已嗎?舍利弗尊者非常感傷。佛陀就說,不是這樣子的,我的法語就像雨水一樣,普遍的滋潤一切的草木。草木的根性不同,吸收的水分不同。因地不同,在佛法當中你吸收的養分不同,不是佛陀有偏心。所以阿羅漢從新發心,回小向大。佛陀爲阿羅漢再一一的重新受記。舍利弗後來很高興,心生大歡喜,自知當作佛。他小乘的心放棄以後,發了菩提心,他的生命就有變化,就有成佛的可能。我們的發心,會決定我們行爲的善惡,還有行爲的圓滿不圓滿,就是你的因地發心是很重要的。
《佛法修學概要 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