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五

  

佛法修學概要(五)

  

淨界法師主講

  

  

丙叁、別明發心之差別因緣

  

前面是說辨明心願爲立行之標准。大意是說,我們平常修習很多的善業,或者布施、持戒、或者放生。這樣的善業,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個疑惑,這樣的善業,到底它能夠讓未來我們得到什麼樣的果報呢?從佛法的觀念來說,如是因,如是果。你因地的發心,你做這個善事,你的動機是要得到人天可樂的果報,你這個善業,使令你來生在人天裏面得

  

果報。如果你做這件善事的動機是出離心,這樣的善業就使令你趨向涅槃。如果你今天做這個善業的動機,是希求無上菩提,廣度衆生,這樣的善業就使令你直接的趨向于佛道。所以說我們的因地發心會決定我們善業的方向。舉一個例子,今天種一個木瓜的種子,它的本質是一個木瓜的種子,你怎麼栽培它的果報就是木瓜。這個意思是說,你的因地發心如此,它的果報就是這樣子。因此我們在修行之前,好好的確認我們的因地發心,就變得非常的重要。這一科就告訴我們,我們如何的在行菩薩道之前,好好的真爲生死發菩提心,使令我們內心當中的菩提心,很真誠的發動出來,上求佛道,下化衆生。這一念心把它發動出來。這一科是講到發心的方法。

  

發菩提心,基本上是兩個次第,第一個先發出離心。第二個再發菩提心。就是我們剛開始要真爲生死,要思維叁界的苦,生起一種要出離叁界,成就聖道的心,然後進一步再發起大悲的菩提心。菩提心應該是這兩個次第。怎麼發出離心呢?祖師大德告訴我們叁個方法。

  

第一個、思生死過患。二、思死殁無常。叁、思暇滿難得

  

「思」就是思惟,我們內心對于所緣的境界,能夠加以分別、加以觀察,叫做思惟。心于所緣,分別觀察。思惟在我們內心活動的時候,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唯識學】上說,我們的思想有兩種,一種的思想非常的堅定,一種的思想是不堅定。換句話說,我們的思想有時候是正確,或者是不正確。有時候的思想是不堅定的。就是有時候我是這樣子想,遇到另外一個環境因緣,我的思想又改變,就是思想不堅定。不堅定的思想,雖然偶而會造善造惡,但是對我們整個生命的大方向影響不大,對我們生命體,未來果報的深沈,有決定影響力的就是你內心當中,那種堅定的思想。這個就要注意了。不管是善念惡念,你非常的堅定。這個念頭現起的時候,很難轉變的。這樣的念頭對我們的生命就有很大的影響力。這個堅定的念頭是那裏來的呢?就是你要經過思惟。就是說你經常這樣想,不管是想的顛倒的,或者想的正確的,想久了以後,你的思想就會堅定下來,這個思想就會去影響到你未來的行爲。所以我們今天想要確定一個佛法的正確的知見,也要靠一個思惟,這個思惟是如理的思惟,不是一種虛妄的思惟。這叁個當中都加一個「思」,就是以

  

下的內容,你都要很認真的去思惟,才能夠生起理解。

  

第一個、「思惟生死的過患」。我們在叁界當中的生死有叁種過患。苦有「苦苦、壞苦、行苦。」

  

「生死過患」。我們剛剛出家的,或准備出家的,基本上是在我們的身心世界有一點苦惱的境界出現,然後我們覺悟到苦,開始尋求佛法的出離。但是我們在佛法中待久一點,慢慢、慢慢的忏悔業障,積集資糧。善業的力量增長,罪業的力量減少以後,我們對生死的苦就沒什麼感覺。沒什麼感覺以後,這修行就不得力,沒什麼力量。你剛出家的時候,內心的苦在逼迫你,身心的苦在逼迫你,使令你有一種精進的動力。如果我們今天對生死的過患只看到眼前,沒有看到來生,你現在的安樂,就會障礙我們的境界,使令我們修行不得力。蕅益大師講,我們修行爲什麼悠悠泛泛,修行不是昏沈就是掉舉,不是掉舉就是昏沈,提不起勁,不能痛念生死的過患,不能夠痛念輪回的過患,就在這個地方。

  

分成兩科,「第一個、總說苦谛。第二個、別示苦谛。」先總說,佛陀出成道以後,在鹿野苑叁轉四谛*輪。叁轉有叁個次第,

  

「第一個、示相轉。第二個、勸修轉。第叁個、作證轉。」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佛陀成就佛道以後,他對五比丘講的第一個是苦谛。把苦的相貌說出來,說此是苦,「此」指的是一切叁界果報,欲界、色界、無色界,都是苦。什麼是「苦」?就是逼迫性。我們在叁界得果報,不管你是在欲界,乃至于在色界、無色界高深的禅定當中,你的身心都是煩躁惱動,都是不能寂靜。就是你的身心感到有一種逼迫,若身若心,就是有一種逼迫的感受。這個逼迫的感受就是苦。

  

「第二個、勸修-此是苦,汝應知。」我們對于這個感受應該抱存什麼態度呢?佛陀告訴我們,這樣的感受你應該要去體會它,把這樣苦的感受去體會出來。我們應該要如實的了知,對苦的感受不要忽略,因爲這苦的感受是你未來修行的動力,說你在修行的時候,你爲什麼你願意放棄世間的榮華富貴?你爲什麼願意在大清晨,天沒有亮的時候,那麼寒冷的環境之下,叁點半起床拜佛,這就是你要對身心的苦有所感受,你想要解脫這個苦。所以佛陀告訴我們,對這樣一種身心的逼迫性,你要很冷靜的去體會它,要去知道它的存在。

  

「第叁個、作證-此是苦,我已知。」這種身心的苦,佛陀說,我已經是如實了知,表示說佛陀所說這個苦的感受是真實存在的,不是虛妄捏造的。佛陀已經親證,他已經真實的去覺悟到苦的感受。當然,一般凡夫身心粗重,我們也不在乎什麼是苦,反正一天過一天。我們對于身心苦的感受不能夠理解,也就修學沒有力量。所以佛陀證明,我對于這個事情是如實了知。

  

這是叁轉,先指出苦的相狀,第二個勸我們去修行,第叁個以自己做證明。這是一個總說,再看別示。

  

別示苦谛有叁種,苦苦、壞苦、行苦。

  

苦苦,逼迫的感受出現,本身就是苦,所以叫苦苦,兩個苦合起來。苦的本質就是苦。叁界的苦很多的,我們作一個人,生老病死,愛別離苦,怨憎會求不得苦,各式各樣的,車禍、災難各式各樣的苦。但是我們這個地方要介紹就是最嚴重的苦,就是叁惡道。我們在叁界當中,六道當中有叁個果報是非常嚴重的苦,就是地獄、餓鬼、畜生。我們要介紹這叁個果報。

  

先看地獄的苦,假設我們萬一到了地獄以後,地獄是什麼境界呢?地獄的身心世界是什麼境界呢?「劍樹刀山,镬湯油鍋」之苦。在經論上講到地獄的苦,主要有叁類。第一個是跟火燒有關的,熱,火燒的苦。第二個是寒冷的苦,寒冰地獄的苦。第叁個是刀割,刀劍割傷身體的苦。這是叁類,或者是一種,或者具足兩種,或者叁種都具足。就是我們平常在人間造的罪業不同,得果報也各式各樣。這當中舉出兩個作代表,就是劍樹刀山。

  

劍樹刀山,刀割之苦,就是說有一種地獄,太陽特別熱,地獄的罪人在太陽照射之下,打著赤腳非常的炎熱,看到大樹就歡喜跑到大樹下去乘涼。風一吹,把大樹的樹葉吹下來,樹葉就變成刀子一樣,就插到地獄罪人的身上。插著就痛,流血就死掉。死掉以後不是沒事情,春風吹又生,又醒過來,醒過來以後,他還記得劍樹的厲害,就跑出去,跑出去

  

以後,外面的熱又太厲害了,他又忘掉前面的苦,又跑到樹林裏面,又被劍樹殺死,如是的輾轉,萬死萬生。這個就是劍樹。

  

另外一種就是刀山。刀山上地上有很多很多的刀埋在地下,地獄的罪人在山下,很多的狼、野狗追他,狗沖過來,他沒辦法只好往高山跑,往高山跑的時候,他就被刀子全身都割傷,死過去了。死過去以後,春風吹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是生命體要去嘗受刀割痛苦的果報,直到他把罪業給受完爲止,這就是劍樹刀山。

  

镬湯油鍋。就是把油或者是熱水燒了一整鍋,燒到沸騰。當然沒有一個人會願意自動跳下去,獄卒拿叉子往罪人身上一叉,就丟到油鍋裏去了,把這個人炸到剩下一堆白骨,剩下一堆白骨,就撈起來放到地上,春風吹又生,肉又長出來。長出肉以後,又拿刀子又叉,又丟進去。如是的輾轉,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他的生命體就是在受果報,沒有什麼快樂,唯一的快樂就是那一陣的涼風吹過來,唯一的快樂,其他的都是在受這種極大的痛苦。

  

【廣論】雲:「此間日以叁百矛,極猛貫刺所生苦,此于地獄輕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我們怎麼去體驗,假設我們有一天到地獄,是一個什麼樣境界呢?我們一個人是不是可以體驗呢?宗大師講出一個體驗的辦法,說我們人世間以叁…

《佛法修學概要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