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很長很長,動則幾劫。像祇耶多尊者,他有一天到城裏面扥缽,遇到一個餓鬼。餓鬼說,尊者,我的兒子跑到城裏面去找一點飲食,等了很久都沒有出來。我想進去,看門的護法神不讓我進去。尊者說:好,我看到你兒子就請他出來跟你見面。尊者問他說:你做鬼作多久了?鬼說:我做鬼以來,我看這個城被蓋起來,後來破壞了,破壞以後,再蓋起來,又破壞,如是七次。我們水泥的房子可以擋一兩百年,他看這個房子七次,他還作鬼。你看這個時間多久,他還在做鬼。這是一個苦惱,到叁惡道去以後,惡性循環,要出離就很難。所以我們從叁惡道的苦,不但是苦,而且時間長,就是說我們應該要趕快離開叁界,避免到叁惡道去。
「壞苦-無常變壞之苦。」
前面是講到六道裏面苦惱的境界,地獄、惡鬼、畜生。以下是說,在叁界當中,我們也有一些安樂的境界。譬如說,我們有一些善業,作一個人,有恩愛的眷屬,積集的財富,高貴的地位,還是諸天的快樂。這些快樂,爲什麼佛陀說叁界都是苦呢?因爲這個快樂會破壞,無常敗壞之苦。我們看看曆史,讀讀曆史,看曆代的皇帝,中國的皇帝是集富貴權勢于一身的。你看秦朝末年,秦始皇死掉了,秦二世,是一個胡塗蛋。他也不治理國政,秦始皇獨裁,他治理國家還是有條有理的。他兒子是胡裏胡塗的,什麼事都不知道的。這個時候,群雄就逐鹿中原,各路的英雄好漢就起來。其中有兩個,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是漢高祖劉邦,楚漢相爭。基本上看這兩個人,項羽這個人,不管是才華、不管是他的能力武功,都強過劉邦。不過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不能夠容納人才,所以所有的人才都跑到劉邦的地方去了。劉邦跟項羽最後一個關鍵,在烏江那一戰,前面的戰爭,劉邦都是打敗戰的。劉邦後來不敢跟項羽打,看到項羽就跑。但最後一個關鍵就是在烏江之戰,劉邦用韓信作大將軍,韓信很會帶兵,他用戰術就給項羽打敗。打敗以後,項羽的軍隊就沖出重圍,七重重圍沖出去,韓信就追,追到烏江的時候,項羽這個人是很講義氣的,所以很多人幫他忙。就有人船開過來,要載項羽過江東,說到:你趕快上來,我載你到對岸去。項羽說:我無顔見江東父老,這一仗打下來,死傷太多,帶了幾十萬軍隊出來,剩下二十八個。想當初項羽攻入關中的時候,那時候劉邦跪在地下,很多的大將軍跪在地下,他一個一個封。他是封你作什麼,你作什麼,你作什麼,俨然是一個皇帝的樣子,挾天子以令諸侯。想到當初他那麼威風,現在被打敗,他受不了,自殺。自殺以後,當然漢高祖就成功,作皇帝了。你看漢高祖作皇帝以後,也是很威風。你看他楚漢相爭成功以後,帶著軍隊回到故鄉,作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我像大風一樣,大風一吹雲飛揚,我現在有呼風喚雨的能力。威加海內兮,歸故鄉。我的威德統理了整個中國,歸故鄉。你看漢高祖劉邦,他跟項羽打了七年的戰爭,這七年當中受盡了苦頭。他作皇帝作沒幾年,匈奴就開始擾亂,打得他,他也好幾次出征,我看他作皇帝也做的不安穩,他在位七年就死掉。所以我們看曆史,英雄豪傑,成成敗敗,一下子。就是說,表面上你成功了,我看沒多久他又失敗了,又垮下來。世間的榮華富貴是不能長久的,就是這個無常敗壞之苦。
無常敗壞爲什麼是苦呢?因爲我們凡夫對于富貴的境界會産生愛著的心,你得到以後,你的心情,你今天有它,明天就一定要有它。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旦你的富貴失掉以後,你的內心當中是不能接受的,苦的感受馬上出現。就像生龜脫殼,烏龜跟殼不能分開,你一定要分開,那就痛苦。所以說,雖然在叁界當中也有一些安樂的境界,但是因爲這個安樂的境界是可破壞的,隨時會敗壞的,所以這當中佛陀說它也是苦。
就像一條船,它已經失去了控製,船上很多人在唱歌、喝酒、吃肉,很快樂。但是這條船隨時會撞到暗礁,隨時的。雖然現在撞不到,但是這當中已經隱藏一個危機了,從這個危機當中,安立它是苦。因爲無常,所以就是苦。
「行苦-生滅遷流之苦。」
我們身心世界,剎那剎那的變化,這變化本身是不寂靜,就是苦。不過這個苦比較微細。這一科是思惟生死的過患。
總結「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法華經】的意思是說,我們在叁界裏面得一個果報,你就不能夠安樂。爲什麼不能安樂呢?就像火宅一樣。你身心世界就像住在一個火燒的房子,有一種逼迫熱惱的感受。有各式各樣的痛苦在你的身心會出現,老病死,車禍,災難,乃至于叁惡道的苦。想起來實在是甚可怖畏。非常的使令人感到恐怖,感到畏懼。叁界你一天不出去,一天就是怖畏。這是我們應該要很冷靜的去思惟,在叁界裏面輪回,就有這樣的一個危機存在,有這樣痛苦的感受存在。
「第二個思惟死殁無常-身世無常,幻緣虛假。」
身世指的是我們一個人正報的身心。幻緣指的是這些人事成敗得失的因緣。不管是身世、人事成敗得失都是幻緣,都是虛假的。這個意思就是說,透過我們前面思惟生死的過患,我們會生起一個要出離輪回的心,要追求出世間的涅槃,只有涅槃才是安樂處,叁界火宅找不到一個安樂的地方,找不到。只有思惟生死過患會有一個問題,就是在我們現世當中,有一些安樂的境界存在,會有一些成敗得失的因原來幹擾我們,障礙我們出離的心。這怎麼辦呢?要思惟死殁無常,就是死亡隨時會到來。【印光大師文鈔】說,有一個居士寫信給印祖說:印祖,我念佛老是打妄想,妄想老是停不下來,怎麼辦呢?印祖說:你不能把妄想停下來,你要把「死」字貼在額頭上。也就是說,我是一個將死之人,我馬上要死掉,死掉以後就要到叁惡道去了,還有什麼事情值得我牽腸挂肚的呢?就是思惟死亡隨時會到來,死亡到來的時候,基本上我們認爲,我們的眷屬,我們的財産,我們的地位,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只有我們心中的佛號,心中的善業,才是我們的依靠。就是想到一個人遲早要死,然後把這個死亡隨時提醒自己,我總有一天會死亡。古德做一個偈頌:「逆境來時莫動瞋,西方佛子等疏親;我今暫作娑婆客,不久蓮池會上人。」我們人世間怎麼放得下呢?應該怎麼觀想才能夠放得下人世間成敗得失?我今暫作娑婆客,沒有一個人在娑婆世界住多久,你成功了又怎麼樣?失敗了又怎麼樣?不過幾十年的光陰而已嘛!我們今天是一個客人,一個過客對于環境不要太在乎,暫時的因緣。我們的家在那裏呢?不久蓮池會上人。我們在娑婆世界是一個過客,你這樣的心情,就容易把世間的因緣放下,這些家庭眷屬,這些富貴,這些美好的名聲,都能夠放得下。就是說這些都是暫時的因緣,一旦死亡到來的時候,這些都沒有多大意義,唯有我們心中的佛號跟善念能夠幫助我們。這就是思惟死亡隨時會到來。
「第叁個思惟暇滿難得。」暇滿的人生要具足兩個條件,第一個要具足人身。第二個要有佛法的住世。事實上從輪回的因緣來看,我們無量劫當中要得到人身,得到寶貴的人身是很難得的。佛陀是贊歎人身,雖然天的果報比我們來的快樂,但是人的果報有叁種殊勝。第一個、憶念勝。天不能憶持佛法,他聽到佛法就忘掉,他沒有記憶力。人的果報體,他內心的世界,他能夠把佛法的道理記起來。苦谛,他能夠記下來。空性、無常,他能夠把這個真理記在心中,憶念殊勝。第二個勇猛殊勝。諸天的環境太過安樂,他道心精進的力量提不起來,雖然他也知道修行的重要,但是安樂的境界,使令他提不起用功的力量。我們一個人多多少少都有一點苦的感覺,或者是生病,或者是有什麼障礙、挫折,能夠啓發我們精進的心,啓發我們一種要出離叁界,尋求聖道的心。就是勇猛、精進、殊勝。第叁個出家梵行勝。菩薩戒所有的衆生都能夠受,一只螞蟻、一條狗都能夠受菩薩戒,只要有佛性都能夠受戒,不過你要懂法師語。但是出家只有人能夠出家,六道當中只有人能夠出家,只有人能夠出家修習梵行,修行戒定慧。所以說人身有叁種殊勝,第一個憶念殊勝。
第二個勇猛殊勝。第叁個出家梵行殊勝。但是得到人身的因緣不多的,「得人身如爪中土,失人身如大地土。」得到人身以後,你又要遇到佛法的住世也不容易,要有佛陀的出世說法。佛滅度以後,有祖師的弘傳,有祖師的翻譯,才能夠流傳到叁千年以後的現在。所以說佛乘難遇。「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我們今天得到人生,又遇到佛法的住世,
假設我們今生空過了以後,以後就不知道要到那一生,那一劫才能夠解脫。思惟暇滿難得的意思是說,我們前面思惟生死的過患,知道輪回當中有叁惡道的果報存在,使令我們驚怖。思惟死殁無常,知道現世的安樂都是暫時的,都是沒有必要去追求的。但是有些人也想,我知道叁惡道是苦,我也知道人世間的安樂是無常的,我也知道叁界遲早要出去的,但是不急啊!爲什麼今生一定要出去,我來生再出去也可以,或者再再來生再出去。這個事情是這樣的呀,我們相信佛法的人,一定相信有來生,還有無量無量的生命等著我們。這當中有兩個選擇,第一個你今生就出去…
《佛法修學概要 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