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五▪P4

  ..續本文上一頁。第二個你不急著出去,你繼續輪回。今生就出去,那當然最好。假設我們選擇繼續輪回有什麼不好呢?這個事情是這樣啊,我們繼續輪回,雖然暫時沒有什麼壓力,但是你在輪回當中吃到的苦,你遲早還是要下定決心,走你現在的路。不過修行是很苦,我今生要出去,要下很大的決心,要做很多很多難行的事情。但是你選擇輪回,你以後吃盡了苦頭,你要修行,你還是要走你現在要走的路。換句話說,這一條路沒有一個人幫你走,這個是我們必須清楚的。就是說這一條路你遲早要走,你晚走、早走,遲早要走,而拖延的結果對我們並沒有好處。因爲現在是一個減劫,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善知識的住世,修學環境,你下一生來,修學環境比今生差,再下一生更差。法的勢力是一生一生的薄弱,魔的勢力是一生一生強,末法時代就是這樣子。所以這一條路遲早要走,叁界無安,猶如火宅,衆苦充滿,甚可怖畏。既然叁界一定要出離,我們應該要把握今生。這個地方的意思就是,失此不求度脫,千生萬劫何期。我們不應該去拖延,應該把握現在。我們思惟前面的生死過患,思惟死亡隨時到來以後,還要思惟這個人身是多麼的難得啊!我無量劫當中,好不容易積集一點善業,今生得到人的果報,總算熬出頭。得到人的果報,又有因緣出家,遇到政治安定,沒有戰爭,又遇到佛法住世,這麼多的因緣具足,我今生很有希望能夠出離叁界,應該要好好的把握,不要再期待來生,就是你要把握你當下的因緣。思惟暇滿難得,這種機會不是以後都能夠具足的。我們經過這種思惟,要下定決心出離叁界的果報,叫出離心。

  

問:

  

答:口就是喉嚨,就是喉嚨很細,不是嘴巴。所以有時候看經典不能夠依文解義,要看它的意思。

  

問:

  

答:鬼道的世界,有的鬼是善良的鬼,有的鬼他不講理的。他也不是一定需要,他就搶。所以有的信徒就問,燒金紙。古德也有解釋,燒冥紙,他不一定得到利益。因爲你燒冥紙給他,他要是沒有力量,保護不住被人家搶走。所以古德勸他說,你要燒金紙給鬼神道世界,你倒不如持往生咒。因爲你持往生咒,這個功德就直接送給他。你燒金紙給他,他有鬼來搶的,不一定得的到的。所以祖師大德的意思說,你要燒金紙,你倒不如持往生咒。後來就是祖師大德慈悲方便,有些人要不燒金紙,他就很難過,好吧!那就一邊燒,一邊持往生咒。問題是說,你燒給他,你要看看他保持的住,保持不住。一個人身上拿一百萬,你要注意,隨時有殺身之禍。是不是,金錢不露白。你今天燒冥紙給他,燒船給他,燒各式各樣的房子給他,你要看他守的住守不住。因爲鬼神的世界,那是各式各樣的鬼都有,有講道理的鬼,有不講道理的鬼。基本上佛法的意思,你用誦經,用功德加持給他,最實際,這東西誰都搶不走。佛法是這個意思,從因地上栽培。事相上他要燒的話,我們不要阻擋。但是我們勸他說,你燒一張就念一個往生咒,方便。這樣子方便。要守的住,

  

他的勢力要強,因爲鬼有大力鬼。鬼有叁種,多財鬼,叁山國王統領很多兵將,這種鬼也是福報很大的,不能隨便得罪的。一個是少財鬼,一般的鬼,有時候多多少少能夠吃到一點東西。最可憐就是餓鬼,餓鬼當中最可憐的就是焰口鬼,他不但餓,口中還燒,過去悭貪太強,什麼東西都不給別人的。鬼有叁種,多財鬼,少財鬼,餓鬼。我們一般放蒙山主要的對象就是餓鬼,餓鬼的身高也是不高,大概一百多公分。所以我們施食臺不能太高,不能超過叁尺,太高的話他吃不到。我們不管作什麼,放蒙山也好,持大悲咒也好,雖然法力不可思議,但是心力不可思議,最重要。仁慈的心,持咒。咒是不能自己持的,是那一念心。就是法力不可思議,沒錯。但是心力更不可思議,你用什麼心情去持它,心力不可思議,大悲心。

  

第二菩提心。前面的出離心主要是曰自利。我們觀察在叁界中的輪回,會遇到很多的痛苦,今生得到人身,有出離的因緣應該把握,完全是站在個人的身心的考慮。菩提心的範圍就廣,我今天不能只考慮我自己,我在輪回當中,但是無量無邊的衆生也在輪回當中。我不但要自己出離,我自己也有一份責任,來幫助這些在輪回中的衆生,也使令他們一起出離。由前面的出離心,開展出一種對衆生的大悲心,這叫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衆生。」

  

這當中有兩項,總相跟別相。總相是說我們發菩提心,每一個人有共同的相貌。別相就是它的差別相貌。

  

總相,「衆生無邊誓願度」

  

依止衆生,無量無邊的衆生在流轉當中,我必須有一份責任去度脫,我對于衆生有度脫的因緣。這是「依苦谛」, 思惟流轉的苦。我在叁界當中流轉,一切衆生也在叁界當中流轉,以此類推,我有一份責任幫助他們,使令他們解脫,依止衆生的苦,發起要度脫的心。

  

「煩惱無盡誓願斷」。前面的衆生是一個果報,這個果報是怎麼來的呢?是由煩惱,是由「集谛」招感進來。我們對于煩惱的態度是斷,前面對于衆生是度。我們對于煩惱的態度是無量無邊的煩惱要斷。

  

「法門無量誓願學-依道谛而發。」對于佛陀所宣說種種的法門,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智慧,這種六度的法門應該好好的修學,依止道谛。修學法門幹什麼呢?

  

「佛道無上誓願成」,對于萬德莊嚴的佛道,我們的態度一定要誓願成就。雖然它是如此的漫長遙遠,但是我們有一種希望要成就,「依止滅谛」,依止涅槃而發的菩提心。

  

這四弘誓願,它的關鍵在第一個。你就是因爲能夠看到衆生無邊的苦想要度脫,所以才會發起以下的叁個。我要衆生無邊誓願度,我怎麼辦呢?我要斷除煩惱。我不斷煩惱,講難聽一點我自己都出不去了,怎麼度化衆生呢?所以我爲了要度化衆生的緣故,我要斷除煩惱。其次法門無量誓願學,衆生有無量無邊的根基,所以我必須廣學無量的法門,才能夠度化他。佛道無上誓願成,度化衆生唯一的方法就是趕快成佛。佛陀具足無量的波羅密,無量的方便。所以說衆生無邊誓願度是一個總相,由于衆生無邊誓願度,才啓發我們要斷除煩惱,修學法門,成就佛道。四弘誓願是以第一個爲主。

  

別相。每一個人對于菩提心發起的因緣不同,省庵大師講出十個因緣。「第一個、念佛重恩故」。我們今生遇到佛法,我們會有一個感慨。無量劫當中,生死流轉,一念的無明,我們現在能夠聽聞佛法,明白生命的真相。我爲什麼能夠明白呢?佛陀的宣說,佛陀的出世說法。佛陀對我們衆生的恩太重。念佛重恩故。一般人是不容易體會的,你一定要對佛法有一點勝解,在佛法當中得到一點利益了,這個時候你才能夠真實的生感恩的心。經論上說,一個初果的聖人,證得我空的智慧以後,他跟真理相應以後,他內心當中的感覺,他有四不壞心。他對佛的感恩的心到什麼境界呢?他現在身上只有一碗飯,他要是不吃下去,他就要死掉了。看到佛陀現前,他能夠把這碗飯布施給佛陀,甯可自己死掉。因爲他內心當中能夠得到真理,是經過佛陀的引導,沒有佛陀出世說法,我們一個凡夫衆生,都不看經典,兩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我們能夠知道什麼事呢?我們什麼事都不知道。佛法的真理不是我們打妄想能夠想出來的,一種清淨的傳承,曆代祖師的傳承。當然追溯到最珍貴的傳承就是佛陀的出世,宣揚真理,所以說念佛重恩故。

  

「第二個、念父母恩故」。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母親的養育之恩,父母親減少他們的飲食來栽培我們,使令我們能夠長大成人,爲了要報答父母的因緣,我應該要發菩提心,趕快成就聖道,把功德回向父母。

  

「第叁個、念師長恩故」。我今生能夠出家,是師長能夠攝受、剃度。師長是法身父母,使令我們今生能夠出家。我們今生沒有師長,還在世間的塵勞打滾,誰能夠出家呢?念師長的恩故,而發菩提心。

  

「第四個、念施主恩故」。我們現在能夠息諸緣務,專心辦道,不必把時間耗費在工作上面,由于信施的護持。假設我們不發菩提心,信施難消,辜負信施的護持,所以我們感念施主的恩故,應該要發菩提心,趕快成就無上菩提,作衆生的福田。

  

「第五個、念衆生恩故」。這是一個總相,一切衆生都是過去的母親,我們爲了要趕快度化他們。假設我們晚一天成佛,我們就會使令衆生多一天受苦。我們唯有趕快成就聖道,爲利有情,願成佛。我救拔有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趕快成就佛道,來利益有情。爲了念衆生的恩故發菩提心。

  

「第六、念生死苦故-怖苦心。發菩提心。」前面說的,在輪回當中,有叁惡道的苦。這當中,我們想要避免到叁惡道去,唯一的辦法就是趕快離開叁界,發菩提心。

  

「第七、尊重己靈故-自重心。發菩提心。」我們讀大乘經典,知道我們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佛的心是沒有差別的。「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依止我們這一念真如本性的心,發菩提心。尊重己靈,是要一個甚深的智慧,它不是從事相,不是從事相的苦谛觀察。他是從內心的清淨心,觀察到我跟佛陀是同一個清淨的本性,同體的大悲發動出來的。這種發菩提心比較圓滿,但是要用很深的智慧才發動出來的。

  

「第八、忏悔業障故-忏悔心。發菩提心。」我們過去作了很多罪業,我們想要盡速的去忏悔業障,唯一的方法就是發菩提心,最快的方法。發菩提心滅除罪業。

  

「第九、求生淨土故-往生心。發菩提心。」淨土是一個大乘善根界,在叁輩往生當中,都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所以我們想要求生淨土,必須要發菩提心。

  

「第十、念正法得久住故-護法心。發菩提心。」佛法是世間的光明,一切衆生會造罪業,他爲什麼會造罪業呢?就是他不明白道理,愚癡。愚癡是罪業的根源。什麼東西能夠消滅愚癡呢?就是佛法。唯有佛法的弘傳,才能滅除衆生的愚癡,使令他能夠生起正見,使令他能夠生起正確的行爲。所以念正法得久住故,而生起護法的菩提心。前面主要是依

  

人,不忍衆生苦。這個地方是不願聖教衰,依法而發菩提心。

  

這一科的菩提心有兩段,一個是宣流出離心,再引生菩提心。這兩科都是要思惟,思惟不是隨便的思惟,是你要遵從祖師大德所告訴你的方法,他告訴你怎麼思惟,你就怎麼思惟。

  

「一切法因緣生」,不管善法、惡法都要有因緣才能夠生起,我們這一念心,亦複如是。我們內心的思想也是要有因緣,所以我們一天到晚思惟五欲是快樂的,我們過去就認爲財色名食睡能夠讓我安樂的。我們經常這樣思惟以後,我們內心當中對五欲就是好樂。雖然我們自己勉強自己不去做,但是內心的深處,是歡喜五欲的境界。我們現在要改變顛倒的思想,你要靠思惟。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夠一天到晚只是在內心當中無分別住。【法華經】上說,佛陀出世的本懷,使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就是你內心的知見要改變。你做很大的加行,一天日課念多少佛,多少拜,你的思想還是過去的思想,你整個生命的大方向,還是不能改變的,你的加行只是得到一些善業的力量。因爲你根本沒有想出離叁界的心,你怎麼能夠出離叁界呢?你根本就沒有這樣的心境。萬法惟心。你沒有這樣的因地發心,就沒有這樣的果報出現的。我們爲什麼要生起出離心、菩提心呢?就是要如理思惟,明白道理。讀聖賢書所學何事?就是明理。一個人明白道理以後,他的發心才能夠真實,很真誠的發動出來,他看到生命的真相,看到叁界的苦,看到涅槃的安樂,他能夠從內心當中作出正確的抉擇,既然我以後還有無量的生命,我應該要使令未來的生命,到一個安樂的處所去。所以思惟觀察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法修學當中,第一科最重要,第一個確認你的出離心跟菩提心,你因地的發心要確認出來,否則你以後修行的方向會偏差。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加行的越大,偏差的勢力就越強。當然修觀也是很辛苦,世界上的事情,一個功德成就,都是要努力。「不經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撲鼻香。」就是叁世諸佛、曆代的祖師也是這樣走過來,勉強自己去觀察。思惟久了以後,你的思想就會有變化,一切法因緣生,它會有變化。

  

菩提心是要以出離心作基礎,爲什麼呢?因爲祖師說,你不能體驗輪回的苦,怎麼要求衆生解脫輪回呢?世間的宗教,你沒有飯吃,我給你面包吃。你身體不健康,我蓋個醫院。但是以佛法說,這只是度化衆生的前方便,攝受而已。真正度化衆生要到彼岸,佛法的意思,利益有情,佛法講叁乘,「乘」的意思到彼岸。因爲你給他飯吃,給他身體健康,你不能避免他繼續造業,甚至于下輩子到叁惡道去。他到叁惡道去,你不能阻止的。你對有情的離苦得樂,很有限的。你一定要引導衆生到達彼岸,我們才放心,永遠的解脫生死的痛苦,這才究竟。你要引導有情離開叁界,你自己對叁界的痛苦要有所體會,否則你沒辦法引導他出去,因爲你自己都不想出去,怎麼引導他出去。所以說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出離心,然後你從自己的出離心當中擴大,你在叁界中輪轉,一切衆生也在叁界中輪轉,這樣子才發起大悲心。

  

  

《佛法修學概要 五》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