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第二个你不急着出去,你继续轮回。今生就出去,那当然最好。假设我们选择继续轮回有什么不好呢?这个事情是这样啊,我们继续轮回,虽然暂时没有什么压力,但是你在轮回当中吃到的苦,你迟早还是要下定决心,走你现在的路。不过修行是很苦,我今生要出去,要下很大的决心,要做很多很多难行的事情。但是你选择轮回,你以后吃尽了苦头,你要修行,你还是要走你现在要走的路。换句话说,这一条路没有一个人帮你走,这个是我们必须清楚的。就是说这一条路你迟早要走,你晚走、早走,迟早要走,而拖延的结果对我们并没有好处。因为现在是一个减劫,一代不如一代,佛法善知识的住世,修学环境,你下一生来,修学环境比今生差,再下一生更差。法的势力是一生一生的薄弱,魔的势力是一生一生强,末法时代就是这样子。所以这一条路迟早要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苦充满,甚可怖畏。既然三界一定要出离,我们应该要把握今生。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失此不求度脱,千生万劫何期。我们不应该去拖延,应该把握现在。我们思惟前面的生死过患,思惟死亡随时到来以后,还要思惟这个人身是多么的难得啊!我无量劫当中,好不容易积集一点善业,今生得到人的果报,总算熬出头。得到人的果报,又有因缘出家,遇到政治安定,没有战争,又遇到佛法住世,这么多的因缘具足,我今生很有希望能够出离三界,应该要好好的把握,不要再期待来生,就是你要把握你当下的因缘。思惟暇满难得,这种机会不是以后都能够具足的。我们经过这种思惟,要下定决心出离三界的果报,叫出离心。
问:?
答:口就是喉咙,就是喉咙很细,不是嘴巴。所以有时候看经典不能够依文解义,要看它的意思。
问:?
答:鬼道的世界,有的鬼是善良的鬼,有的鬼他不讲理的。他也不是一定需要,他就抢。所以有的信徒就问,烧金纸。古德也有解释,烧冥纸,他不一定得到利益。因为你烧冥纸给他,他要是没有力量,保护不住被人家抢走。所以古德劝他说,你要烧金纸给鬼神道世界,你倒不如持往生咒。因为你持往生咒,这个功德就直接送给他。你烧金纸给他,他有鬼来抢的,不一定得的到的。所以祖师大德的意思说,你要烧金纸,你倒不如持往生咒。后来就是祖师大德慈悲方便,有些人要不烧金纸,他就很难过,好吧!那就一边烧,一边持往生咒。问题是说,你烧给他,你要看看他保持的住,保持不住。一个人身上拿一百万,你要注意,随时有杀身之祸。是不是,金钱不露白。你今天烧冥纸给他,烧船给他,烧各式各样的房子给他,你要看他守的住守不住。因为鬼神的世界,那是各式各样的鬼都有,有讲道理的鬼,有不讲道理的鬼。基本上佛法的意思,你用诵经,用功德加持给他,最实际,这东西谁都抢不走。佛法是这个意思,从因地上栽培。事相上他要烧的话,我们不要阻挡。但是我们劝他说,你烧一张就念一个往生咒,方便。这样子方便。要守的住,
他的势力要强,因为鬼有大力鬼。鬼有三种,多财鬼,三山国王统领很多兵将,这种鬼也是福报很大的,不能随便得罪的。一个是少财鬼,一般的鬼,有时候多多少少能够吃到一点东西。最可怜就是饿鬼,饿鬼当中最可怜的就是焰口鬼,他不但饿,口中还烧,过去悭贪太强,什么东西都不给别人的。鬼有三种,多财鬼,少财鬼,饿鬼。我们一般放蒙山主要的对象就是饿鬼,饿鬼的身高也是不高,大概一百多公分。所以我们施食台不能太高,不能超过三尺,太高的话他吃不到。我们不管作什么,放蒙山也好,持大悲咒也好,虽然法力不可思议,但是心力不可思议,最重要。仁慈的心,持咒。咒是不能自己持的,是那一念心。就是法力不可思议,没错。但是心力更不可思议,你用什么心情去持它,心力不可思议,大悲心。
第二菩提心。前面的出离心主要是曰自利。我们观察在三界中的轮回,会遇到很多的痛苦,今生得到人身,有出离的因缘应该把握,完全是站在个人的身心的考虑。菩提心的范围就广,我今天不能只考虑我自己,我在轮回当中,但是无量无边的众生也在轮回当中。我不但要自己出离,我自己也有一份责任,来帮助这些在轮回中的众生,也使令他们一起出离。由前面的出离心,开展出一种对众生的大悲心,这叫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这当中有两项,总相跟别相。总相是说我们发菩提心,每一个人有共同的相貌。别相就是它的差别相貌。
总相,「众生无边誓愿度」。
依止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在流转当中,我必须有一份责任去度脱,我对于众生有度脱的因缘。这是「依苦谛」, 思惟流转的苦。我在三界当中流转,一切众生也在三界当中流转,以此类推,我有一份责任帮助他们,使令他们解脱,依止众生的苦,发起要度脱的心。
「烦恼无尽誓愿断」。前面的众生是一个果报,这个果报是怎么来的呢?是由烦恼,是由「集谛」招感进来。我们对于烦恼的态度是断,前面对于众生是度。我们对于烦恼的态度是无量无边的烦恼要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依道谛而发。」对于佛陀所宣说种种的法门,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种六度的法门应该好好的修学,依止道谛。修学法门干什么呢?
「佛道无上誓愿成」,对于万德庄严的佛道,我们的态度一定要誓愿成就。虽然它是如此的漫长遥远,但是我们有一种希望要成就,「依止灭谛」,依止涅槃而发的菩提心。
这四弘誓愿,它的关键在第一个。你就是因为能够看到众生无边的苦想要度脱,所以才会发起以下的三个。我要众生无边誓愿度,我怎么办呢?我要断除烦恼。我不断烦恼,讲难听一点我自己都出不去了,怎么度化众生呢?所以我为了要度化众生的缘故,我要断除烦恼。其次法门无量誓愿学,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根基,所以我必须广学无量的法门,才能够度化他。佛道无上誓愿成,度化众生唯一的方法就是赶快成佛。佛陀具足无量的波罗密,无量的方便。所以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一个总相,由于众生无边誓愿度,才启发我们要断除烦恼,修学法门,成就佛道。四弘誓愿是以第一个为主。
别相。每一个人对于菩提心发起的因缘不同,省庵大师讲出十个因缘。「第一个、念佛重恩故」。我们今生遇到佛法,我们会有一个感慨。无量劫当中,生死流转,一念的无明,我们现在能够听闻佛法,明白生命的真相。我为什么能够明白呢?佛陀的宣说,佛陀的出世说法。佛陀对我们众生的恩太重。念佛重恩故。一般人是不容易体会的,你一定要对佛法有一点胜解,在佛法当中得到一点利益了,这个时候你才能够真实的生感恩的心。经论上说,一个初果的圣人,证得我空的智慧以后,他跟真理相应以后,他内心当中的感觉,他有四不坏心。他对佛的感恩的心到什么境界呢?他现在身上只有一碗饭,他要是不吃下去,他就要死掉了。看到佛陀现前,他能够把这碗饭布施给佛陀,宁可自己死掉。因为他内心当中能够得到真理,是经过佛陀的引导,没有佛陀出世说法,我们一个凡夫众生,都不看经典,两个眼睛一闭,双腿一盘,我们能够知道什么事呢?我们什么事都不知道。佛法的真理不是我们打妄想能够想出来的,一种清净的传承,历代祖师的传承。当然追溯到最珍贵的传承就是佛陀的出世,宣扬真理,所以说念佛重恩故。
「第二个、念父母恩故」。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母亲的养育之恩,父母亲减少他们的饮食来栽培我们,使令我们能够长大成人,为了要报答父母的因缘,我应该要发菩提心,赶快成就圣道,把功德回向父母。
「第三个、念师长恩故」。我今生能够出家,是师长能够摄受、剃度。师长是法身父母,使令我们今生能够出家。我们今生没有师长,还在世间的尘劳打滚,谁能够出家呢?念师长的恩故,而发菩提心。
「第四个、念施主恩故」。我们现在能够息诸缘务,专心办道,不必把时间耗费在工作上面,由于信施的护持。假设我们不发菩提心,信施难消,辜负信施的护持,所以我们感念施主的恩故,应该要发菩提心,赶快成就无上菩提,作众生的福田。
「第五个、念众生恩故」。这是一个总相,一切众生都是过去的母亲,我们为了要赶快度化他们。假设我们晚一天成佛,我们就会使令众生多一天受苦。我们唯有赶快成就圣道,为利有情,愿成佛。我救拔有情唯一的方法就是赶快成就佛道,来利益有情。为了念众生的恩故发菩提心。
「第六、念生死苦故-怖苦心。发菩提心。」前面说的,在轮回当中,有三恶道的苦。这当中,我们想要避免到三恶道去,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离开三界,发菩提心。
「第七、尊重己灵故-自重心。发菩提心。」我们读大乘经典,知道我们这一念打妄想的心跟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依止我们这一念真如本性的心,发菩提心。尊重己灵,是要一个甚深的智慧,它不是从事相,不是从事相的苦谛观察。他是从内心的清净心,观察到我跟佛陀是同一个清净的本性,同体的大悲发动出来的。这种发菩提心比较圆满,但是要用很深的智慧才发动出来的。
「第八、忏悔业障故-忏悔心。发菩提心。」我们过去作了很多罪业,我们想要尽速的去忏悔业障,唯一的方法就是发菩提心,最快的方法。发菩提心灭除罪业。
「第九、求生净土故-往生心。发菩提心。」净土是一个大乘善根界,在三辈往生当中,都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想要求生净土,必须要发菩提心。
「第十、念正法得久住故-护法心。发菩提心。」佛法是世间的光明,一切众生会造罪业,他为什么会造罪业呢?就是他不明白道理,愚痴。愚痴是罪业的根源。什么东西能够消灭愚痴呢?就是佛法。唯有佛法的弘传,才能灭除众生的愚痴,使令他能够生起正见,使令他能够生起正确的行为。所以念正法得久住故,而生起护法的菩提心。前面主要是依
人,不忍众生苦。这个地方是不愿圣教衰,依法而发菩提心。
这一科的菩提心有两段,一个是宣流出离心,再引生菩提心。这两科都是要思惟,思惟不是随便的思惟,是你要遵从祖师大德所告诉你的方法,他告诉你怎么思惟,你就怎么思惟。
「一切法因缘生」,不管善法、恶法都要有因缘才能够生起,我们这一念心,亦复如是。我们内心的思想也是要有因缘,所以我们一天到晚思惟五欲是快乐的,我们过去就认为财色名食睡能够让我安乐的。我们经常这样思惟以后,我们内心当中对五欲就是好乐。虽然我们自己勉强自己不去做,但是内心的深处,是欢喜五欲的境界。我们现在要改变颠倒的思想,你要靠思惟。所以我们修行,不能够一天到晚只是在内心当中无分别住。【法华经】上说,佛陀出世的本怀,使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就是你内心的知见要改变。你做很大的加行,一天日课念多少佛,多少拜,你的思想还是过去的思想,你整个生命的大方向,还是不能改变的,你的加行只是得到一些善业的力量。因为你根本没有想出离三界的心,你怎么能够出离三界呢?你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心境。万法惟心。你没有这样的因地发心,就没有这样的果报出现的。我们为什么要生起出离心、菩提心呢?就是要如理思惟,明白道理。读圣贤书所学何事?就是明理。一个人明白道理以后,他的发心才能够真实,很真诚的发动出来,他看到生命的真相,看到三界的苦,看到涅槃的安乐,他能够从内心当中作出正确的抉择,既然我以后还有无量的生命,我应该要使令未来的生命,到一个安乐的处所去。所以思惟观察是很重要的。
所以佛法修学当中,第一科最重要,第一个确认你的出离心跟菩提心,你因地的发心要确认出来,否则你以后修行的方向会偏差。因地不真,果遭迂曲。你加行的越大,偏差的势力就越强。当然修观也是很辛苦,世界上的事情,一个功德成就,都是要努力。「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就是三世诸佛、历代的祖师也是这样走过来,勉强自己去观察。思惟久了以后,你的思想就会有变化,一切法因缘生,它会有变化。
菩提心是要以出离心作基础,为什么呢?因为祖师说,你不能体验轮回的苦,怎么要求众生解脱轮回呢?世间的宗教,你没有饭吃,我给你面包吃。你身体不健康,我盖个医院。但是以佛法说,这只是度化众生的前方便,摄受而已。真正度化众生要到彼岸,佛法的意思,利益有情,佛法讲三乘,「乘」的意思到彼岸。因为你给他饭吃,给他身体健康,你不能避免他继续造业,甚至于下辈子到三恶道去。他到三恶道去,你不能阻止的。你对有情的离苦得乐,很有限的。你一定要引导众生到达彼岸,我们才放心,永远的解脱生死的痛苦,这才究竟。你要引导有情离开三界,你自己对三界的痛苦要有所体会,否则你没办法引导他出去,因为你自己都不想出去,怎么引导他出去。所以说他一定要有自己的出离心,然后你从自己的出离心当中扩大,你在三界中轮转,一切众生也在三界中轮转,这样子才发起大悲心。
《佛法修学概要 五》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