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六)
净界法师主讲
别名发心之差别因缘。发心当中我们分成两个次第,第一个是发起出离心,第二个发菩提心。我们一个大乘的菩萨首先要发出离心,就是说我们要思维生死的过患,思维死殁无常,乃至于思维暇满难得,从这三个思维当中,我们内心来对治我们对于三界的贪恋,使令我们能够一心一意地追求出世间的涅槃,这个就是出离心。由这个出离心,我们进一步修习菩提心,就是把出离的心境把它扩大。我一个人在三界中流转,但是一切众生也是跟我一样,在三界中流转,换句话说,一切众生我有一份的责任来救拔他们,把我们想要出离的心情扩大到一切众生,这是大悲心。这个大悲心有总相跟别相,这个总相就是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个是整个大悲菩提心的总相,这个别相有十个,十个当中我们也正式介绍过了。现在我们把念众生恩加以说明。
念众生恩故发菩提心。此中依阿底峡尊者所传七重因果法,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云:“七因果者,谓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彼心从七增上意乐生,意乐从大悲生,大悲从慈生,慈从心生,报恩从念恩生,念恩从知母生,如是次第,为七也。”念众生恩发菩提心,我们根据阿底峡尊者的传承,就是黄教宗喀巴大师的上师阿底峡尊者他的七重因果法。这当中我们先解释什么是七重因果。这个七重因果就是它有七个层次的因果。
第一个层次,圆满佛果从菩提心生。这是一重的因果,圆满的佛果当然是万德庄严,这个是果,为什么有这个果呢?从菩提心生,我们因地的一个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因,圆满佛果是果。
第二重,彼心从增上意乐生。为什么会有菩提心呢?因为有增上意乐的关系。所以这个增上意乐又是一个因,菩提心又是一个果,如是有七重。这是解释七重因果的标题。
以下正式解释七重因果的内容。七重因果分两个次第,第一个,于诸有情修平等舍心,二,修习七重因果。
我们在修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舍。《菩提道次第略论》云:“若不先断除对于一类有情起贪,及对一类有情起嗔之分类,而修平等心者,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若缘于无类,则不能生起。故当先修平等舍心也。”
我们凡夫的心情,我们无量劫在三界中流转,我们跟很多人结了很多的善缘,这个结了善缘了以后,你看到我很欢喜,我看到你很欢喜,这个欢喜没有什么理由,就是很欢喜。那么我跟一切的有情当中,也跟一部分人结了恶因缘,我看你不欢喜,你看我也不欢喜,也是没有理由。这样的一种不平等的心情障碍我们修大悲心的一个因素。所以我们要把内心当中这样的一个高低的差别的不平等把它给铲平。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够断除对一切有善因缘的有情起贪,我看到你我就会欢喜,你要什么东西我就会给你,你对他产生贪着。或者对一类有情,你看到他你内心就是不高兴,他对你再怎么好,你还是不高兴他,这是因为过去结恶因缘。假设我们内心当中这种不平等的情况不把它削平,不修平等心,你就直接修慈悲心,这有什么过患呢?则任随生起慈悲,仍有类别。你的慈悲心是有固定的对象,你的慈悲心只可能对与你有善因缘的人生起,如果跟你没有善因缘的,你就很难生起慈悲心,这样子就不能够构成大悲心。大悲心者是平等,不能有所拣择。所以我们要先修平等舍心。平等舍的意思,讲一个譬喻,比如我们今天要种田,种田的农夫在高高低低的地方种田,一定要把这个高高低低的地方把它犁平,你才能够播种。我们修大悲心也是这样,我们一开始不修平等舍就直接修慈悲心,我们的慈悲心有特定的对象。某些人我可以对他修慈悲心,某些人就不可以了,所以一定要修平等舍。
这个平等舍怎么修呢?就是说我们应该去想一件事,这个世间上的事情是随因缘而变化的。说你跟他今天是善因缘,这件事情是不决定的,随时会有变化,可能会因为几句话,我们开始变成恶因缘,也可能我们来生变成恶因缘。你跟他是恶因缘,这件事也不决定,可能因为某种特殊的情况,我们变成好朋友,或者我们现在开始变成好朋友。所以我们不一定要执着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冤家,不一定要那么执着,因为世界上的事情,因缘所生法是很多很多的变化,不是一个常态的情况。所以我们的内心不一定要那么坚固,对某一个人一定要定义说,这个人就是我的冤家,这个人是我的朋友,可能他过去是你的朋友,可能他也过去是你的冤家。所以我们内心当中把这种冤亲的分别透过这个因缘观无自性把它给铲平,这世界上可以随因缘变化的,朋友可以变成冤家,冤家也可以变成朋友。所以平等舍把内心的高低先铲平,第一个次第。
铲平了以后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七重因果,修菩提心。七重因果当中有三个次第,第一个先修业力之相。我们感觉到对一个众生慈悲,慈者以乐,悲者拔苦。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我活在这个世间,我自己不能有痛苦,我自己要有很多安乐,别人怎么样跟我没关系。我们一般是这样的,但是这个观念是不对的。为什么呢?因为别人跟我们有很深密的关系,不是没有关系。所以说我们今天修慈悲心,一定要把众生跟你的关系找出来,你才有办法说你想要拔他的苦,你想要给他安乐。就是要把你心中的观念,你认为你跟他没关系的想法把它校正过来。你跟他有很密切的关系,就是你跟他之间有很密切的关系。
知母念恩报恩。我们跟一切有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第一个,知母。我们无始劫来在三界流转,一生一生的流转,生死大海一望无际,我们过去曾经经历了无量无边的生死,每一个生命的出现,这个生命不会从虚空中跑出来,一定要有一个母亲,有一个母亲才能够把我们生出来。换句话说我们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一个母亲作因缘,这样子讲我们在无量劫当中每一个众生包括人类的,包括鬼神道的,包括天上飞的鸟,地上爬的蚂蚁,他们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当然我们从今生的眼光来看,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务变现各式各样的果报。虽然今天他已经不是我的母亲,但是如果我们今天把眼光放大一点,我们观察过去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曾经是我们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所以说你从无量的生命的流转当中你如实地知道,一切的有情都曾经做过你的母亲,这是你应该要确认的。知母,每一个众生都是你过去的母亲,这个就是你应该内心当中要生起这样的认识。
念恩。你忆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我们一个生命会出现,母亲的十月怀胎,生出来以后我们自己又不能独立地生活,我们的食衣住行完全要靠母亲的帮助,我们吃母亲的奶,从小到大到我们能够处理自己为止,我们要完全依靠母亲的照顾,一天都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念恩,我们忆念母亲对我们的恩德。换句话说,虽然这个有情现在已经不是我的母亲了,但是他过去做我的母亲的时候就像我今生的母亲一样,对我的照顾是没有差别的。时间不断地变化,每一个人因果也不断地变化,但是不能破坏他是我母亲的事实,他曾经对我有恩,这件事情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忆念她做我母亲的时候对我的恩惠。
报恩。我今生有一点能力了,我应该尽我的能力作出一些行动,来报答我过去的母亲,来报答他对我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我们透过对无量生命的观察,如实地知道一切众生都是我的母亲,她做我母亲的时候施给我很多的恩惠,所以我应该报答一切的有情。这样子讲,就是把我们一个众生跟我们一个菩萨一切有情的关系就建立起来。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冲动,要去利益一切有情。
以上是业力之相。由这个业力之相,我们可以正式修慈悲心。
慈悲心有慈心、悲心跟增上意乐。这个时候我们观察有情众生,比如说我今天放个蒙山,我持一个大悲咒,我今天拜一个八十八佛,这个是一个功德,功德法财。当然这个功德法财我也可以自己受用,那我今生安乐,来世富贵,但是我不要,我要把这个功德予乐,我观想无量无边的有情,我把功德布施给他们。他们没有快乐,我把诵经持咒的功德输送给他们,他们因为我这一堂功课能够得到种种的安乐,得到五欲的乐,三昧的乐,涅槃乐。有乐以后还不够,他还有痛苦,有痛苦总还是不圆满,要想办法把它拔除,他有很多的老病死的痛苦,那么这个时候我利用我这堂课的功德,把他身心的痛苦都拔除掉,就是慈者予乐,悲者拔苦。经过这样的慈心跟悲心以后,下面还有一个增上意乐。增上意乐就是把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坚定,增上就是一个很强大势力的意乐。我们举一个例子,《广论》上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商人,有一个独生子,这个独生子有一天掉到粪坑里去了,小孩子他又不懂事,在粪坑里跑来跑去,很脏、很危险,路人经过就有一点恻隐慈悲心,这个小孩真可怜,掉到粪坑里也没有人救他,有几十个人在围观,但是没有人下去救他,因为毕竟太臭了,这个时候这个商人的父亲看到他儿子以后,没有做任何考虑,马上跳到粪坑去把他儿子给救起来。其实天人在天上看见众生在受苦,他也有慈悲心,大梵天王也有慈悲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但是诸天看到众生受苦的时候的心情就像路人看到这个小孩子掉到粪坑里一样。唉呀,众生很可怜,只是讲这句话…
《佛法修学概要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