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而已,他不能采取行动。菩萨不同,菩萨观察众生就象自己的独生子一样,他看到众生有苦,他会主动积极的去为他拔苦,付诸行动。增上意乐就是说,一个菩萨行者,你应该要想到说为这个众生拔苦与乐,就像救自己的独生子一样,因为你是他唯一的希望。有些人认为说,怕什么,我不把功德回向给众生,多的是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会回向给他们。这个增上意乐就是说为众生拔苦与乐,是我不共的使命,这是我的责任感,我不能够推卸,因为他是我的独生子。所以增上意乐就是把我们的使命感加强,让你自己认为这个慈心跟悲心是一个不共的使命。
成就菩提心愿。你每天不断的积集很多的功德,持咒诵经拜八十八佛,早晚功课。每天你为你过去的母亲、一切有情回向,希望他们能够离苦,希望他们能够得到安乐。这个时候你会想为利有情愿成佛。我一定要赶快成就佛道,才能够为众生做更大的安乐,我如果晚一天成佛,众生就要多一天受苦。所以说,你为了要利益有情,为了要拔一切有情的苦,予一切众生安乐,你要赶快成就佛道,这个时候就刺激你的精进,为利有情愿成佛,因为你只有成就佛道,你有无量的功德,才能够给众生究竟的安乐。所以由慈心、悲心、增上心的一个使命感,这个时候你从内心当中,内心深处才能发动出一个菩提心。佛道无上誓愿成。因为我只有成佛我才能给众生究竟的安乐。
所以菩提心有三个次第,第一个业因相,把你跟众生母子的关系先建立起来,然后忆念他的恩德,然后不断地把功德输送给他们,也希望他们离苦,希望他们得到安乐,最后以一种自我要求,为利有情愿成佛,我要赶快成就佛道。否则我不成佛的话,无量无边的有情就要继续受苦。这个就是七重因果。它有七个次第。
能海大师的偈颂:“所缘尽有情,次第总别修。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能海大师把七重因果,他以一个偈颂来总持。七重因果修慈悲心所缘的境界是一切的有情,不能有所简别,不管是亲家,不管是冤家,都是你修慈悲心的对象,但是次第有总别的不同。你应该先对于你的亲属先修慈悲心,再对于中庸的,他也不是亲属,他也不是冤家,平常的因缘,第三个再对冤家,然后最后再面对一切有情。
行相须明了,决定心不动。这当中的行相,从念母、知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意乐、菩提心,每一个行相都要很清楚地现前。知母你内心的感受就要出现,念恩,内心当中就要有这样的觉受出现。报恩,就有报恩的觉受,每一个行相都要现前,不能含糊笼统。现前到什么情况呢?决定心不动。这个止观的法门经过你一次一次的观想以后,你内心当中决定不再为逆境所动。不管众生他怎么样恼害你,你总是觉得,你对我恼害那是一回事,你过去是我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这样子我们的心情就不同,比如说有一个人打你,你很生气,但是你的母亲打你那又不同,因为他曾经对你有恩。虽然他一时地失控,但是你会忆念毕竟是我的母亲,从小没有她我就不能成长,你会包容她、宽恕他,所以决定心不动。不管是遇到任何逆境,你认为这个有情,她是你的母亲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不管你对我采取什么行动,你永远是我过去的母亲,这种决定的心情是不能动摇的。这两句话是讲到修行的内涵。后面两句话是赞叹这个功德。
智悲德速圆,伏灭诸我见。你感觉上,你今天什么事也没有做,就在那个地方做功课,做完功课之后就修了一次七重因果。知母、念恩、报恩,乃至于发起菩提心。但是你这一念念当中,你的智慧、你的大悲的功德就在念念当中急速成就,而且伏灭诸我见。慈悲观虽然本身不是空观,但是它也能够调伏我见,因为我们凡夫的我执是怎么增长的呢,就是处处就考虑到我,世界上有了什么乐的事情,都要归我,世界上有痛苦的事都要远离我。我们一个菩萨经常这样来思考事情,增长无明。现在我们改一个思考方式,我所有的功德都布施给众生,为他离苦得乐,就是以一切有情来取代自我,那么这样子修行久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伏灭诸我见。我执我见就慢慢能够,个性就容易调柔善顺,不象过去那么刚强。
成佛之始基,亦顿超十地。它不但是伏灭诸我见,它是成佛的根基,因地,未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从这个时候开始,乃至于顿超十地。这两句话是赞叹修习七重因果的功德。这个就是念众生恩,发菩提心的方法。
以上是修习菩提心的次第,有出离心,菩提心两个次第。
中国的《易经》有一句话:“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在修行的时候,我们对于自己的调伏烦恼,我们要象天体太阳的运转,每天自强不息。即我们应该要严格地要求自己,每天固定地起来拜佛,做定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自强不息来要求自己。但是面对一切有情,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我们面对有情就象大地一样,就不能以天为标准,就象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大地,你丢好的东西它也帮你承担下来,你丢垃圾它也给你承担下来,它就是以一种慈悲的胸量来包容摄受一切众生。当然我们能够生起慈悲心,世界上的事情不会突然间无中生有,就是你每天把这个七重因果思维一遍,你的慈悲的胸量就会扩大。我们一般人,刚出家的时候会要求自己很严格,但是你对自己很严格的时候,你的个性也会很奇怪,孤僻,这个难免的。因为你用这个标准要求自己,你也很自然地用这个标准要求别人,但是你这样你就破坏你的菩萨道。你当初出家的时候你在佛前发愿,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所以我们应该以七重因果来调整自己,让自己的性格能够关怀众生,包容众生。当然这个就是你在平常的时候在寂静的当中,念念的栽培慈悲的善根。
丙四,结示发心功德以劝修。
《华严经》云:“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这是佛陀在《华严经》赞叹发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佛陀讲到佛所成就的种种功德,包括法身,佛陀正报的身心,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乃至于法身的功德,净土的功德,佛陀所成就的依报的功德。
举要言之。应知悉与一切佛法诸功德等。
这些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成就的,所以说这些功德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菩提心能够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
何以故?
菩提心有何等大的力量能产生这样的功德呢?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三世如来。从菩提心而出生故。
我们在行菩萨道,菩萨道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我们在自利的时候,一个人在山中的佛堂拜佛、念佛、打坐,你自己可以调整自己,我欢喜打坐我就打坐,我欢喜拜佛我就拜佛,没有人能够障碍你,身心寂静安乐。但是你今天离开了佛堂,到众生尘劳的世界,你面对众生烦恼跟罪业的时候,你要在众生的污泥当中建立佛法,施设方便来教化他,这就不是容易的事情。众生的烦恼罪业会反弹给你,那么菩萨这个事他怎么能够做下去呢?菩提心出生一切诸菩萨行,这个菩萨内心当中一定要有菩提心,否则他就做不下去。
一切的佛陀所有因地的菩萨行,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的。
是故善男子。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
经论上说,有一个阿罗汉带一个小沙弥去托钵,小沙弥到大太阳下看到一头牛在耕田,这头牛已经很老了,很辛苦。他就起了一念慈悲心,众生由于过去的业力受生死流转的苦,我有一天成就以后一定要广度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解脱痛苦。他动这个念头以后,阿罗汉说徒弟你走前面,徒弟走前面的时候看到很多人在吵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个性刚强。小沙弥看见以后在想,哎呀,众生的境界烦恼那么粗重,个性那么刚强,很难调伏的,算了算了,我还是一个人在山中好好修习空观,把空、无我、无我所,自己解脱也就罢了,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后师父说你到后面去。
托钵完了以后,徒弟就问师父,你一下子叫我到前面去,一下子叫我到后面去,这是怎么回事?师父说你一念的菩提心,一念相应一念佛,你一念的菩提心是跟佛菩萨法界相应,所以我就请你走在前面,佛菩萨要走在前面,走在阿罗汉的前面。但是你退失了菩提心,凡夫的世界现前,到后面去。
所以印光大师在《文钞》中也提到这个观念,你发菩提心跟不发菩提心有什么差别。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个人他在王族的地方出生,是一个王子,他以后要继承王位,王子坠地,功超群臣。这个王子他出生以后,对国家对社会完全没有奉献,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王族,你是一个大臣,你是一个宰相,你一生为公为众,为国为民,但是你最多只做到宰相,你不能做国王,难道你想篡位。你要想做国王,你必须投胎到皇宫的地方去。因为你不是王的种性。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不发菩提心,你的种性不是成佛的种性。你做很多的加行,你毕竟不是成就一个这样的因地。
佛法讲因果,就象《楞严经》中,佛陀告诉阿难尊者说,一个…
《佛法修学概要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