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不发菩提心他做很大的功德。譬如蒸沙欲成佳馔,无有是处。你拿沙去煮饭,用大火去烤,很大的功德,但是最后是热沙,为什么?沙非饭本。因为这个沙不是饭的因地,你这个沙煮了很久,就是一个热沙。煮饭要用米才能煮成饭,因为米是成就饭的因地。所以说呢,我们虽然表面上我在佛堂当中,我对众生什么贡献也没有,出了家以后就在这个地方打坐,诵经,修七重因果。不要小看,你念念之间已经成就一个成佛的种性,就象王子坠地一样。虽然你什么事都没做,但是你是一个王子的种性,只要你中间不退失菩提心,不中间死亡,你迟早要继承王位。
所以若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则已出生无量功德。普能摄取一切智道。因为未来的功德就从你现在开始生起,从修慈悲观生起。
所以《华严经》最后讲出一个偈颂:“发心功德不可量,充满一切众生界;众智共说无能尽,何况所余诸妙行。”
我们在佛堂当中一念的跟菩提心相应的功德,这件事情的功德是不可以称量的。世界上充满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众生,九界的众生集合大家的智慧来宣说、来赞叹都不能穷尽。菩提心的功德唯佛与佛才能穷尽,只有佛陀才能够讲清楚,菩萨都还不能讲清楚。你一念发菩提心都不得了,何况你依止菩提心所引生的种种的善行。《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宗喀巴大师说,我们今天不发菩提心,我们偶尔也会起一念的恻隐之心,看到一只小狗,我们也会随手倒一碗饭给它吃。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看到小狗也会倒一碗饭给它吃,但这两个功德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不发菩提心的人,你随顺因缘,偈尔也会生起一念恻隐的慈悲心。你这样子的行为没有菩提心的摄持,你倒一碗饭给它吃就是一个善业,这个善业的力量可能让你今生或者是来生得到一点安乐的果报,得到一个糖果,吃完就没有了。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你倒一碗饭给狗吃,这样的一个善业,就是一个成佛的资粮,那是一个摩尼宝珠,不是一个糖果,善业就转成一种广大的功德。因为你的发心是有菩提心的摄持,那一念的发心不同,善业的力量就不一样。因为你依止菩提心所发动的善业,这件善业就变成一个广大的功德。
菩提心的十种譬喻。根据《大乘庄严经论》。
一譬如大地,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
我们对菩提心应该怎么认识呢?就象大地。一切的草木、水果都不能够在虚空中生长,一定要有大地的滋养,这个大地能够生长一切的万物。我们菩提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即我们在佛法中所栽培的功德,它不能够依止在名利心的基础,名利心只能生起善业,不能生起功德。这个功德一定要依止在菩提心的基础之上。所以说它就象大地一样,一切草木的依止处,功德要依止菩提心,就象草木依止大地一样,所以它是我们菩萨道的大地。
譬如大藏,取物无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罗密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
菩提心就象一个广大的宝藏,你今天取宝物,明天取宝物,没有穷尽的一天,它能够给你提供无量无边的宝物,没有穷尽。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办密多,周济有情亦无尽故。我们一个没有发菩提心的人,我们修习的善法是有穷尽的一天,可能你早上修习善法,你晚上就不修了。或者你修了十年你就不修了。或者你今生修善法,你下辈子就不修了。但是菩提心就不是。我们看十大愿王,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十大愿王无有穷尽,空间的无量,乃至于时间的无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一个菩萨行者在行布施波罗密的时候,他是尽未来际的一种愿力。就象是宝物无穷尽地提供给众生,他为什么能发起一个这样的能力呢?这是有菩提心的摄持。菩提心来摄持布施波罗密,使令你的布施波罗密变成一种时空无尽的一种愿望,就象广大的宝藏一样,取物不尽。
三,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净戒波罗密多,出生种种功德故。
菩提心就像我们山中的宝矿,你能够把这个宝矿挖出来,出生种种的珍宝,蓝宝石、红宝石、金银宝物都能够出生。菩提心亦复如是,我们依止菩提心来修行净戒波罗密多,出生种种功德。这个牵涉到戒体的观念,比如有些人会问我们出家的法师,居士问说:“师父,我今天没有受戒,我没有受五戒,也没有受八关斋戒,但是我也修善法。外道他没有在佛前受戒,但是他也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样跟受戒仪式有什么差别?”
这两个事情有很大的差别,你没有在佛前发愿得到这个戒体,你这个不杀生,是一个善业。你今天在受戒的时候,在师长的面前,面对有情,对十法界一切有情无情,誓断一切恶,无恶不断,誓修一切善,无善不修,誓度一切众生,无一众生而不度。这个时候你内心当中有一种愿力的种子,有一种由本期誓,有一种愿力。这个时候你再去持戒,这个持戒变成一种无量的功德,就不是一个善业的力量。他能够把这种少量的善业转成无量的功德。
所以说你同样的不杀生,你有受戒跟没有受戒有很大的差别。就是有愿力跟没有愿力摄持的差别。所以说譬如宝矿,出生种种珍宝。菩提心亦如是,修持种种波罗密多,出生种种功德故。有菩提心的摄持,使令我们持戒更加的庄严,更加圆满。
四,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密多,虽遭遇违逆众缘,皆能忍受,心不动故。
大海它能够包容、承受一切的染净诸法。你把干净的东西丢给大海,大海可以包容,你把脏东西丢给大海,大海照样包容。它的味道都不变,大海是一味的盐水,你丢酸甜苦辣的味道到大海去,一下子它就包容起来,变成一味的法水。大海是比喻菩提心亦如是,修习忍辱波罗密多,虽然这个菩萨在现前的身心,遭遇了很多违逆的众多的因缘,障碍的非礼的因缘,皆能安忍承受使令这一念心不动转。
忍辱波罗密多。当然一个非佛弟子,他不看经典,不发菩提心,他也能够修忍辱波罗密多。菩萨发了菩提心也修忍辱波罗密多,不过这两个不一样。我们一般人的思想,就是看到今生,你对我不起,我忍耐,再过几年我就有什么什么快乐的功德出现。这种眼光都是设定在今生的境界,一个发菩提心的人的心情不是这样的。虚空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他一个菩提心发起来以后,他对生命的看法是看到无量的生命。即今生的身心只是一个暂时的因缘,一个发了菩提心的人他的胸量如此广大,眼界如此开阔,他不会在一种暂时的因缘中斤斤计较。一个开阔眼光的人,跟斤斤计较的人完全不一样。所以他遇到违逆的众缘皆能够忍受。因为他发的愿是广大的愿,所以我们看菩萨道,十信位,刚开始十信,然后十住,十住的菩萨智慧就高了,于实相里如实安住。十信位的菩萨智慧是不够的,但是他内心当中是靠什么因缘支持他行菩萨道?是靠他的愿力跟菩提心的支持。信愿,十信位完全靠信愿。不能忍要他忍,当然他有他高超的见地,他看到无量的生命,有一种理想的愿力在支持着他,所以他能够去包容这一切违逆的众缘。
五,譬如金刚坚不可坏;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精进波罗密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
菩提心就象金刚不能破坏,金刚钻拿铁锤去打打不坏的。一个有愿力的人他在修行,有力量,跟一个没有目标的人不一样。他有一个理想,为利有情愿成佛,帮助一切有情,解脱一切有情,他这个时候勇猛牢固,他不能坏故。
六,譬如山王无物能动;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密多,于诸境界,心不散乱故。
象须弥山王。须弥山,台风不能吹动它。菩提心亦如是,修习静虑波罗密多,于诸境界,心不散乱故。这个讲止。
七,譬如药王能治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习般若波罗密多,能对治烦恼所知二种障故。
我们看所有止观的书,不管天台的止观,不管唯识的止观,《解深密经》,《解四谛论》,在修止观之前,有一个修前方便。什么是修前方便呢?他一定要问你修止观依止什么样的心态来修,他一定要去问,你要把这个确认。你依止名利心修止观,那是一回事。你依止菩提心修止观,那又是一回事。这两个为什么差别呢?他为什么所有的祖师乃至于佛陀修止观要去问你这个心态呢?你在修止观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得了禅定的境界以后,有很多事情会出现,大梵天王,一切的鬼神,会给你一些诱惑的境界,你在禅定当中会出现。如果依止名利心修止观的人,这个时候你就逃不过去了,你一定会被这个境界所系缚的,甚至于就着魔。一个发菩提心的人,你遇到这种境界,你知道这不是我所要的,我一开始修止观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虚妄的境界,我一开始就不是为这个修止观的。所以你在这个时候能够不为妄转,所以你看任何止观的书,他要你一开始一定先要你发菩提心。然后依止一个菩提心的心情去修止修观。避免你在这个过程当中出差错。所以你发菩提心,譬如山王,无物能动。你在这个趋向于大功德的宝所,旁边一些小花诱惑你,你不为它所动。
八,譬如仓库,是财物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修习福智二种资粮,能聚积无量财法故。
菩提心就象一个仓库一样,是财物的一个聚积处。菩提心亦如是,能够修习福德、智慧两种资粮,能够把你的功德聚积起来,不会让它流失掉。
九,譬如车乘二轮具足,能到处去;菩提…
《佛法修学概要 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