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亦如是,止观相应,能往安乐处故。
车乘有左右两个轮子,能够使令我们到我们想要去的地方,菩提心亦复如是。依菩提心来修止观,能够趋向于大般涅槃,它有乘的功德。假设你不发菩提心,你修止观,顶多就到天上去而已,不能有这个乘,不能有这个波罗密的功德,不能到彼岸。
十,譬如大云能变现多种形相,注雨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
大云能够变现出多种形相,云一下子变现出人的形相,一下子变牛的形相,大象的形相,而且这个云能够变成雨来润泽万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故。为什么小乘的学者在灭度以后就灰身泯智,就不来到人间。大乘的菩萨成就涅槃以后能够从空出假,示现八相成道,化度众生,就是因为菩提心的关系。因地发的菩提心,所以果地的功德就有所不同。以上就是《大乘庄严经论》讲到的十种譬喻。
菩提心,佛陀的意思是要我们一个凡夫的菩萨在积功累德之前,先把整个大方向确定。因为我们不发菩提心,我们的心情就是世俗的名利心,所以宗喀巴大师说,我们的心情只有两个,你不是名利心就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就是名利心。那么发了菩提心以后会使令的目标明确,目标明确你不容易出差错。
我看计程车的统计,计程车司机发生车祸大多数是在没有客人的时候。为什么你没有客人的时候能发生车祸呢?这计程车司机回答说:“我没有客人的时候,我没有目标,我不知道车子开到哪里去。那么我有客人,我知道车子开到哪里去,我的目标很明确,虽然这当中很多的障碍,但是我能够突破障碍达到我的目标。”
我们修习也是这样,有些人刚开始勇猛精进,经过几年以后,修行的跑道中找不到他存在;有些人他刚开始是很慢,但是他的菩提心坚定,过了几年他越跑越快,他把那些过去那些超过的他的都超过去了。你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你的生命来说是很重要的,你一个修学人有没有目标,这个事情就很严重了。反正你打板我就起床,拜佛我就拜佛,拜完佛我就出来,要怎么拜佛,不知道。这样子的话你只是在修习善业,不能够说你在积功累德,趋向菩提,还谈不上。你只是在修习善业,跟三宝结个缘,如此而已。佛法的意思,你偶尔修习善业,对你生命的大方向改变不大,你一定要从思想上改变,你一定要真正体会到生死的苦,从内心深处发起菩提心,大悲心,这个时候你的生命的大方向才会有所改变。所以我们在礼忏上说,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我们无量劫的罪业什么时候能够改变呢?一定是你过去的那个烦恼的心情转成了菩提心,虽然我烦恼还很多,我的罪业还很重,但是我的目标很明确,这个时候你生命的大方向开始改变。所以佛法是重视这个大方向,你这个人不相信佛法,也不发菩提心,在世界上造了很多善业,佛陀对你还是担忧。因为你积集的善业暂时让你去人天受可乐的果报,你大方向的目标你迟早会造业,到三恶道去。所以我们对于修行确定大方向是很重要的。
开示劝勉。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同立此愿,同发是心。未发者今发,已发者增长,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比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惟愿大众,愍我愚诚,怜我苦志。
所有的大众,能够怜悯我一念的真诚的心,能够怜悯我这一念对大众深厚的期许。同立此菩提愿,同发此菩提心。
怎么做呢?
第一种情况:“未发者今发”。你过去还没有发菩提心,你从现在的学习以后,你开始发菩提心。
或者“已发者增长”,你已经发了菩提心,经过我们如理的思惟,使令它增长。
“已增长者今令相续”,已经增长的,使令它相续广大。
我们这个课程的发心篇即将要结束。我们首先从八种发心来检别自己因地的发心,象镜子一样,就是邪、正、伪、真、小、大、偏、圆。以这八种发心来照自己因地的内涵,是邪、是正、是伪、是真、是小、是大、是偏、是圆。如果我们刚开始发心是有错误,没关系,我们这念心也是无自性的,因缘所生法,它能够随顺染污的因缘发起邪恶的心,它也能够假借我们佛法的如理作意把它改变过来。即先用八种发心来检别,然后再根据我们前面八种发心的方法,发起菩提心,乃至于数数的修习,使令它增长。
“勿畏难而退怯,勿视易而轻浮。”
虽然菩萨道是久远,但是你也不要退怯,因为这是我们迟早要走的路。我们一切众生迟早要成佛,你迟早要承当的,所以我们不要畏惧这个难而退怯。
也不要视为容易而轻浮。发菩提心太容易了,就不去修,这也不对。不要退怯,也不要轻浮。
“勿欲速而不久长,勿懈怠而无勇猛。”
这个很重要。发菩提心也不能够太急切,太急切的话不久长久。舍利弗尊者本来是发菩提心的大乘菩萨,修了六十小劫的大乘菩萨法。后来他有一生他发心要修布施波罗密,遇到一个婆罗门,这个婆罗门在路上哭。舍利弗说你哭什么,说我母亲生病了。医生说药要合修行清静戒行的人眼睛,才能够配药,我去哪里找呢?舍利弗说好,你给我一个布施的机会,把眼睛挖下来送给他。但是这个人说:“师父,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睛。”
“你为什么不早说呢?”舍利弗又把右眼挖下来送给他。送给他以后,婆罗门闻一闻说,“你的眼睛这么臭,你算是什么修行人?”把他的眼睛往地上一甩就离开了。舍利弗尊者受到这个打击以后,产生众生难度的想法,罢罢罢,从今以后我在山中好好修行,自行解脱。他从这个时候就退大取小。
当然他前面发菩提心,行的功德没有退失,所以在法华会上他第一个发菩提心。虽然他退大取小,但是他后来发菩提心,前面的功德还是没有失掉。即我们在发菩提心的时候是圆满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但是你在实践的时候要量力而为。因为愿力是圆满的,但是实践上一定有次第,你不能超过你的负荷,否则伤害你的菩提心。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在发愿的时候,一定是圆满的,不检别任何众生,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一定要量力而为。
“勿委糜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
要把握现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不要等到我们下辈子再发菩提心,不要这样,现在就发菩提心。
勿因愚钝而一向无心,勿以根浅而自比无分。譬诸种树,种久则根浅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则刀钝而成利。岂可因浅勿种,任其自枯;因钝弗磨,置之无用!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愚钝就不去用心,认为菩提心跟我没有缘,也不要以为自己根浅而不敢承当。就好象种树,刚开始种的时候,根没什么力量,种得很浅,但是你慢慢给它灌水,它的根就能够深到大地去。这个根深是由浅来的,没有人一下子种下去根就能够深的。根浅就能够日深,就象磨刀一样,磨久了,刚开始钝的刀子就利了。即不管我们过去生中栽培的是小乘的根性,人天的根性,都没关系,你从今生开始。我们对内心的本质要有理解,我们这一念心是因缘所生法,你用什么因缘它就会有变化。举个例子,比如你经常想一些五欲的境界,你的烦恼就重,你经常思维慈悲观,你的慈悲心就能够生起。这个很容易明白,我们这一念心是无自性的,不管我们过去栽培的够不够,过去的不要再提了,从现在开始,只要你愿意栽培一份,一份的功德,两份,两份的功德。这是勉励,你只要努力就会有功德。
“勿言一念轻微,勿谓虚愿无益。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不要以为我发一念的菩提心,在佛堂当中这一念的行为,或者说戏言无益,我也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就发菩提心,这样子一种虚愿,有什么作用呢?不能这样讲。看省庵大师怎么解释,因为心真则事实,愿广则行深。如果你内心当中很真诚,这个事情迟早会出现,你的愿广,你以后的行门就能够深远。即你现在感觉上在山中修行,修止观,为众生忏悔,为众生诵经,为众生放蒙山,好象说你这个菩萨对众生也没有什么利益,这样的看法是不对的。因为你以后不管是今生,不管是来生,你做广大的佛教事业,就从你这个时候开始栽培,你以后为什么能够做广大的事业,就是你在因地的时候修慈悲观。没有你今天的修慈悲观,你哪里会有你以后的广大事业?所以我们不能够说我只要第十层楼,前面的九层楼都不要了,那是不合道理的,因为你这个十层楼是从第一层盖上去的。所以不要忽略我们在因地的栽培,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真诚,这个事情就能够慢慢地实践,你发愿的广,你以后就会有这样的行门的出现。
所以虚空非大,心王为大。金刚非坚,愿力最坚。我们这个愿力、心力不可思议,我们看世间的英雄豪杰,他为了仁义舍生取义。太史写历史时,皇上荒淫无道他照样写,哪一个国君做什么错事,皇上叫他改历史,不改!我要向后世有交待,头可以杀,历史不能改。我们每一个人都爱着自己的生命,我们为什么每一个人对为着王权的逼迫能够这样坚持,他有愿力。他要把他所写的每一个字,让后世知道历史的真相,向历史交待,一个人的愿力有这种力量,当然这个是世间的愿力。
佛法的菩提愿力,这个菩提心到我们的心中转变我们无始的烦恼障、业障、报障,转成法身的般若德、解脱德,它有这种力量。愿力最坚,破坏一切的障碍。
最后结劝。大众诚能不弃我语,则菩提眷属,从此联姻;莲社宗盟,自今缔好。
如果能够相续,以后无上菩提的眷属,我们以后就结上无上菩提眷属了。莲池海会佛菩萨自今缔好。
所愿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则安知未来三十二相,百福庄严,不从今日发心立愿而始也。愿与大众共勉之。幸甚!幸甚!
省庵大师最后发一个希望,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够依止发菩提心的功德,同生净土,同见弥陀,同化众生,同成正觉。我们怎么知道我们未来的三十二相,百福所庄严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功德,不是从现在的发心开始呢?这是一个何等殊胜的因缘。
以上是发心篇,就是我们透过智慧的观察,先观察三界的苦空无常,观察涅槃的功德,生起出离心,然后再观察一切的有情都是我的母亲,他们也在三界中流转,所以我不但要解决我自己的问题,我还有一份的责任要帮助一切有情,发起大悲心,这样子使令我们的行门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这样子就不容易退转。
《佛法修学概要 六》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