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亦如是,止觀相應,能往安樂處故。
車乘有左右兩個輪子,能夠使令我們到我們想要去的地方,菩提心亦複如是。依菩提心來修止觀,能夠趨向于大般涅槃,它有乘的功德。假設你不發菩提心,你修止觀,頂多就到天上去而已,不能有這個乘,不能有這個波羅密的功德,不能到彼岸。
十,譬如大雲能變現多種形相,注雨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現八相成道,化度衆生故。
大雲能夠變現出多種形相,雲一下子變現出人的形相,一下子變牛的形相,大象的形相,而且這個雲能夠變成雨來潤澤萬物。菩提心亦如是,能示現八相成道,化度衆生故。爲什麼小乘的學者在滅度以後就灰身泯智,就不來到人間。大乘的菩薩成就涅槃以後能夠從空出假,示現八相成道,化度衆生,就是因爲菩提心的關系。因地發的菩提心,所以果地的功德就有所不同。以上就是《大乘莊嚴經論》講到的十種譬喻。
菩提心,佛陀的意思是要我們一個凡夫的菩薩在積功累德之前,先把整個大方向確定。因爲我們不發菩提心,我們的心情就是世俗的名利心,所以宗喀巴大師說,我們的心情只有兩個,你不是名利心就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就是名利心。那麼發了菩提心以後會使令的目標明確,目標明確你不容易出差錯。
我看計程車的統計,計程車司機發生車禍大多數是在沒有客人的時候。爲什麼你沒有客人的時候能發生車禍呢?這計程車司機回答說:“我沒有客人的時候,我沒有目標,我不知道車子開到哪裏去。那麼我有客人,我知道車子開到哪裏去,我的目標很明確,雖然這當中很多的障礙,但是我能夠突破障礙達到我的目標。”
我們修習也是這樣,有些人剛開始勇猛精進,經過幾年以後,修行的跑道中找不到他存在;有些人他剛開始是很慢,但是他的菩提心堅定,過了幾年他越跑越快,他把那些過去那些超過的他的都超過去了。你能夠有明確的目標,對你的生命來說是很重要的,你一個修學人有沒有目標,這個事情就很嚴重了。反正你打板我就起床,拜佛我就拜佛,拜完佛我就出來,要怎麼拜佛,不知道。這樣子的話你只是在修習善業,不能夠說你在積功累德,趨向菩提,還談不上。你只是在修習善業,跟叁寶結個緣,如此而已。佛法的意思,你偶爾修習善業,對你生命的大方向改變不大,你一定要從思想上改變,你一定要真正體會到生死的苦,從內心深處發起菩提心,大悲心,這個時候你的生命的大方向才會有所改變。所以我們在禮忏上說,罪從心起將心忏,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爲真忏悔。我們無量劫的罪業什麼時候能夠改變呢?一定是你過去的那個煩惱的心情轉成了菩提心,雖然我煩惱還很多,我的罪業還很重,但是我的目標很明確,這個時候你生命的大方向開始改變。所以佛法是重視這個大方向,你這個人不相信佛法,也不發菩提心,在世界上造了很多善業,佛陀對你還是擔憂。因爲你積集的善業暫時讓你去人天受可樂的果報,你大方向的目標你遲早會造業,到叁惡道去。所以我們對于修行確定大方向是很重要的。
開示勸勉。省庵大師《勸發菩提心文》。
惟願大衆,愍我愚誠,憐我苦志,同立此願,同發是心。未發者今發,已發者增長,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勿委靡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比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衆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衆共勉之。幸甚!幸甚!
惟願大衆,愍我愚誠,憐我苦志。
所有的大衆,能夠憐憫我一念的真誠的心,能夠憐憫我這一念對大衆深厚的期許。同立此菩提願,同發此菩提心。
怎麼做呢?
第一種情況:“未發者今發”。你過去還沒有發菩提心,你從現在的學習以後,你開始發菩提心。
或者“已發者增長”,你已經發了菩提心,經過我們如理的思惟,使令它增長。
“已增長者今令相續”,已經增長的,使令它相續廣大。
我們這個課程的發心篇即將要結束。我們首先從八種發心來檢別自己因地的發心,象鏡子一樣,就是邪、正、僞、真、小、大、偏、圓。以這八種發心來照自己因地的內涵,是邪、是正、是僞、是真、是小、是大、是偏、是圓。如果我們剛開始發心是有錯誤,沒關系,我們這念心也是無自性的,因緣所生法,它能夠隨順染汙的因緣發起邪惡的心,它也能夠假借我們佛法的如理作意把它改變過來。即先用八種發心來檢別,然後再根據我們前面八種發心的方法,發起菩提心,乃至于數數的修習,使令它增長。
“勿畏難而退怯,勿視易而輕浮。”
雖然菩薩道是久遠,但是你也不要退怯,因爲這是我們遲早要走的路。我們一切衆生遲早要成佛,你遲早要承當的,所以我們不要畏懼這個難而退怯。
也不要視爲容易而輕浮。發菩提心太容易了,就不去修,這也不對。不要退怯,也不要輕浮。
“勿欲速而不久長,勿懈怠而無勇猛。”
這個很重要。發菩提心也不能夠太急切,太急切的話不久長久。舍利弗尊者本來是發菩提心的大乘菩薩,修了六十小劫的大乘菩薩法。後來他有一生他發心要修布施波羅密,遇到一個婆羅門,這個婆羅門在路上哭。舍利弗說你哭什麼,說我母親生病了。醫生說藥要合修行清靜戒行的人眼睛,才能夠配藥,我去哪裏找呢?舍利弗說好,你給我一個布施的機會,把眼睛挖下來送給他。但是這個人說:“師父,我要的是右眼,你挖的是左眼睛。”
“你爲什麼不早說呢?”舍利弗又把右眼挖下來送給他。送給他以後,婆羅門聞一聞說,“你的眼睛這麼臭,你算是什麼修行人?”把他的眼睛往地上一甩就離開了。舍利弗尊者受到這個打擊以後,産生衆生難度的想法,罷罷罷,從今以後我在山中好好修行,自行解脫。他從這個時候就退大取小。
當然他前面發菩提心,行的功德沒有退失,所以在法華會上他第一個發菩提心。雖然他退大取小,但是他後來發菩提心,前面的功德還是沒有失掉。即我們在發菩提心的時候是圓滿的,衆生無邊誓願度,但是你在實踐的時候要量力而爲。因爲願力是圓滿的,但是實踐上一定有次第,你不能超過你的負荷,否則傷害你的菩提心。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知道,我們在發願的時候,一定是圓滿的,不檢別任何衆生,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一定要量力而爲。
“勿委糜而不振起,勿因循而更期待。”
要把握現在,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不要等到我們下輩子再發菩提心,不要這樣,現在就發菩提心。
勿因愚鈍而一向無心,勿以根淺而自比無分。譬諸種樹,種久則根淺而日深;又如磨刀,磨久則刀鈍而成利。豈可因淺勿種,任其自枯;因鈍弗磨,置之無用!
我們不要以爲自己愚鈍就不去用心,認爲菩提心跟我沒有緣,也不要以爲自己根淺而不敢承當。就好象種樹,剛開始種的時候,根沒什麼力量,種得很淺,但是你慢慢給它灌水,它的根就能夠深到大地去。這個根深是由淺來的,沒有人一下子種下去根就能夠深的。根淺就能夠日深,就象磨刀一樣,磨久了,剛開始鈍的刀子就利了。即不管我們過去生中栽培的是小乘的根性,人天的根性,都沒關系,你從今生開始。我們對內心的本質要有理解,我們這一念心是因緣所生法,你用什麼因緣它就會有變化。舉個例子,比如你經常想一些五欲的境界,你的煩惱就重,你經常思維慈悲觀,你的慈悲心就能夠生起。這個很容易明白,我們這一念心是無自性的,不管我們過去栽培的夠不夠,過去的不要再提了,從現在開始,只要你願意栽培一份,一份的功德,兩份,兩份的功德。這是勉勵,你只要努力就會有功德。
“勿言一念輕微,勿謂虛願無益。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大衆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不要以爲我發一念的菩提心,在佛堂當中這一念的行爲,或者說戲言無益,我也沒有采取什麼行動,就發菩提心,這樣子一種虛願,有什麼作用呢?不能這樣講。看省庵大師怎麼解釋,因爲心真則事實,願廣則行深。如果你內心當中很真誠,這個事情遲早會出現,你的願廣,你以後的行門就能夠深遠。即你現在感覺上在山中修行,修止觀,爲衆生忏悔,爲衆生誦經,爲衆生放蒙山,好象說你這個菩薩對衆生也沒有什麼利益,這樣的看法是不對的。因爲你以後不管是今生,不管是來生,你做廣大的佛教事業,就從你這個時候開始栽培,你以後爲什麼能夠做廣大的事業,就是你在因地的時候修慈悲觀。沒有你今天的修慈悲觀,你哪裏會有你以後的廣大事業?所以我們不能夠說我只要第十層樓,前面的九層樓都不要了,那是不合道理的,因爲你這個十層樓是從第一層蓋上去的。所以不要忽略我們在因地的栽培,爲什麼呢?因爲你心裏真誠,這個事情就能夠慢慢地實踐,你發願的廣,你以後就會有這樣的行門的出現。
所以虛空非大,心王爲大。金剛非堅,願力最堅。我們這個願力、心力不可思議,我們看世間的英雄豪傑,他爲了仁義舍生取義。太史寫曆史時,皇上荒淫無道他照樣寫,哪一個國君做什麼錯事,皇上叫他改曆史,不改!我要向後世有交待,頭可以殺,曆史不能改。我們每一個人都愛著自己的生命,我們爲什麼每一個人對爲著王權的逼迫能夠這樣堅持,他有願力。他要把他所寫的每一個字,讓後世知道曆史的真相,向曆史交待,一個人的願力有這種力量,當然這個是世間的願力。
佛法的菩提願力,這個菩提心到我們的心中轉變我們無始的煩惱障、業障、報障,轉成法身的般若德、解脫德,它有這種力量。願力最堅,破壞一切的障礙。
最後結勸。大衆誠能不棄我語,則菩提眷屬,從此聯姻;蓮社宗盟,自今締好。
如果能夠相續,以後無上菩提的眷屬,我們以後就結上無上菩提眷屬了。蓮池海會佛菩薩自今締好。
所願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則安知未來叁十二相,百福莊嚴,不從今日發心立願而始也。願與大衆共勉之。幸甚!幸甚!
省庵大師最後發一個希望,希望我們大家都能夠依止發菩提心的功德,同生淨土,同見彌陀,同化衆生,同成正覺。我們怎麼知道我們未來的叁十二相,百福所莊嚴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的功德,不是從現在的發心開始呢?這是一個何等殊勝的因緣。
以上是發心篇,就是我們透過智慧的觀察,先觀察叁界的苦空無常,觀察涅槃的功德,生起出離心,然後再觀察一切的有情都是我的母親,他們也在叁界中流轉,所以我不但要解決我自己的問題,我還有一份的責任要幫助一切有情,發起大悲心,這樣子使令我們的行門有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子就不容易退轉。
《佛法修學概要 六》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