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七)
淨界法師主講
乙二、正見篇第二。上一篇講到發心篇,發心篇內涵是說在修學佛法的時候,首先要發起菩提心。所謂的「我今發心,不爲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惟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衆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換句話說,我們修學佛法的目的,一切拜佛、念佛、誦經的功德,都是希望一切有情都能夠同時成就佛道。依止這樣的動機,我們開始修學佛法。這個正見就是我們有了目標以後,應該要明白生命的真相。生命因緣差別的真相。就是正見篇。
正見篇裏面分成叁科。
丙一、總標研習教理的重要。丙二、別示教理之差別內容。丙叁、會通諸說明實相正印。第一科是講到研習教理的重要。爲什麼要研究教理?第二科個別解釋五乘教法的差別內容。第叁科會通諸說,把各個教派的不同說法,來發明諸法的實相。
丙一、總標研習教理之重要。
(一)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傥非黃卷赤牍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 尊八十出家,晝觀叁藏,夜習禅思,乃有濟。
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于半生者乎?
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今佛法流布,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殊不知恒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
這一段是藕益大師說明研究教理的重要性。
這當中分成叁段,第一段是總標法要。第二段是導正邪說。第叁段是結勸。
第一段總標。「討究佛法,第一要務,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
我們發了菩提心以後,就是確認修行的目標。接著就是討究佛法,去探討、研究佛法的教義。探討跟研究是淺深的差別,就是我們對佛法的探討是比較淺顯的,研究是比較深。
討究佛法是我們趨向無上菩提的第一要務,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諸佛所師,所謂法也,況弟子乎?」這一段是藕益大師引用涅槃經的話,這一段實際上是佛陀說的。說這叁世諸佛,不管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他所師,這個「師」當動詞,遵循的意思。不是當名詞,名詞是當老師。叁世諸佛所遵循的就是法。叁世諸佛都以法爲師,何況是我們做弟子的呢?諸佛所師,所謂法也。可以從兩部分來解釋。第一個、佛陀自受用的法來說。佛陀那一念清淨心,安住在大般涅槃。內心的境界,遊移甚深法性叁昧。內心當中跟法性叁昧相應,受用常樂我淨四種功德。所以佛陀在自受用的時候,他內心的運轉是安住在這大般涅槃的清淨法中。所以諸佛依法爲師。
其次約著他受用來說。佛陀自受用這個大般涅槃的法,他有慈悲心,假借語言文字,流露出很多很多的法語、很多很多的名相,來引導我們,使令我們也能夠趨向大般涅槃。佛陀約著他受用來說,施受了很多的教法,這個就是以法施人。換句話說,佛陀不管在自受用、他受用。佛陀的內心都是遵從法的軌則的。這意思是說,諸法實相不是佛陀發明的,不是佛陀創造的,是佛陀覺悟的。這實相的真理是存在宇宙間的一個法爾如是的道理。佛陀覺悟這個道理,一方面自受用,一方面施設方便來他受用。所以說佛陀他是遵循這諸法實相的軌則在運轉的,何況是我們做弟子的呢?我們當然是以老師爲榜樣,也應該以法爲師。
「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傥非黃卷赤牍作標月指,示真實修行出要,何由得證勝義?」法有兩個內容。我們講皈依法,其實皈依法,這個「法」是涅槃的意思。我們所皈依的是涅槃。世間有爲法不是我們的皈依處。這個大般涅槃的法有兩個。第一個是證法。證明的證,就是我們親證的那個法。第二個是教法。研教的教,教法。從證法的角度,「雖勝義法性,貴在親證。」雖然這個諸法實相的法性,它可貴的是在親證。不是語言文字所能表達的。我們跟二空的法性相應的時候,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個是要親證的。
「傥非黃卷赤牍作標月指」,但是凡夫的心情,無量劫以來,已經習慣在這種有相的塵勞的境界活動,不能夠一下子到法性的境界去。所以剛開始要靠黃卷赤牍。黃卷就是古時候的紙不是白紙是黃色的紙。赤牍是竹片,古時候把文字刻在竹片上。黃卷赤牍就是講一切叁藏的經典。以凡夫來說,我們的分別心如果沒有假借語言文字的引導,何由得證勝義?我們誰能夠直接契入到二空的法性上去呢?講一個譬喻,作標月指。在黑暗當中,我們不知道月亮在那裏,有善知識說:月亮在那裏。我們從指頭的方向看到了月亮。指頭本身不是月亮,但是它卻能夠指出月亮的位置。「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龍樹菩薩的法語,這十個字本身不是法性,法性是離語言文字的。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這幾個字。「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我們在這幾個字上分別觀察,就能夠體驗法性的境界是什麼?就像說,我們靠著指頭就能夠找到月亮。「文以載道」,我們依止文字,就能夠去趨向于道。剛開始一定要依止佛陀的教法才能進入正法。佛陀的教法在【成唯識論】,什麼是教法?「清淨法界,等流正法。」清淨法界是佛陀所親證的二空的法性真理。清淨的無漏的法界。但是這種法界是沒有語言文字的。佛陀內心當中受用這個法性是沒有文字的,但是佛陀的大悲心,他從清淨法界當中又流出一種等流正法,流出很多文字。「諸法從本來,常住寂滅相。」這是法華經上的話。這句話雖然不是清淨法界,但是它跟清淨法界是等流,是相隨順。就是它有一種力量,這幾個字有力量引導你趨向清淨法界,所以它叫等流正法,清淨法界的一個等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剛開始如果沒有文字的引導,就很難趨入法性。再看以下的比較,蕅益大師爲了要證明這個觀念,他舉外道跟佛弟子修行的差別。
「試觀外道,亦出家求出生死,不知正法,求升反墜。故不留心教典,故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佛陀出世的時候,印度有很多的修行人,就是有九十六種外道。九十六種外道,有很多的外道也是出家修行梵行。求出生死。他也能夠理解到生死的痛苦,也想要解脫叁界的生死。可惜的是不知正法,求升反墜。
外道主要有兩個錯誤的思想,第一個是無因緣論。有一種外道認爲說,我們生命的快樂跟痛苦是沒有理由的,是自然而有的。我這個人很健康很莊嚴是沒有理由,那個人貧窮多病又是什麼道理呢?是運氣比較不好,也沒有道理。說生命是沒有軌則的,我們想要離苦得樂怎麼辦呢?及時行樂吧!人死如燈滅,我們的生命就是這一生,而這一生當中,這一切差別的果報都是沒有理由的。無因緣論,斷滅見,是這個差。他現在想要離苦得樂,但是事實上他爲了追求快樂,積集很多的罪業,反而墮落。內心當中想要去追求快樂,但是不知道怎麼去栽培快樂的因。
第二個邪因緣論,知道生命是有軌則,一定要把這個軌則找出來。爲什麼他能生天?爲什麼他到叁惡道去?這個一定有一個原因的。認爲是有因緣。外道在禅定當中,看到這個牛,死了以後生天。他不知道人的因緣果報是叁世因果,他認爲牛是因爲他吃草,因爲它有牛很多很多的行爲,所以生天。他出定以後就做出一個結論,告訴弟子說,有一個辦法可以生天,就是向牛學習,向狗學習。持牛戒、持狗戒,結果求升反墜。本來是要生天,結果反而墮落。就是沒有明白宇宙人生善惡的因緣果報,爲什麼他會快樂?爲什麼會痛苦?他真實的因地在那裏?所以佛法講邪因緣論。
「故不留心教典,饒勇猛精進,定成魔外。」假設我們修行,也不明白什麼道理,兩個眼睛一閉,雙腿一盤,即使勇猛精進,可能會在這當中錯認消息,下輩子就變成天魔外道的種性去了。這個是很可惜的,關鍵在不知正法,求升反墜。這是外道修行失敗的原因。反觀佛弟子,蕅益大師也舉出一個成功的代表。
「脅尊八十出家,晝觀叁藏,夜習禅思,乃有濟。」脅尊者是佛陀滅度六百年的時候出世。脅尊者一開始是在外道的教派出家,後來在八十歲的時候,皈依叁寶,跟佛弟子出家。出家以後,他進城市扥缽,年輕人就譏笑他,你年紀大才出家,已經無所進級。年老力衰,無所進級,托迹清流,圖之飽食。你出家的目的就是要混…
《佛法修學概要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