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但是沒有手去取寶。沒有信心就是沒有雙手,結果入寶山空手回。
我幾年前到竹山去辦事,碰到一貫道的一個老師,他說他很喜歡念佛。念佛總是好。我說:「你念阿彌陀佛,你相不相信阿彌陀佛,他有很大的功德,能夠讓你現生業障消除,福慧增長。你念阿彌陀佛能夠臨終皆引能夠讓你往生西方。」他說:「我完全不相信。」我說:「那你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呢?」他說:「因爲我心情不好的時候,念阿彌陀佛,能夠讓我心情靜下來。」這樣子講的話,他對佛號完全沒有信心,佛號對他來說只是一個攝心的方便,當然一入耳根永爲道種。他以後跟阿彌陀佛是結一個緣,但是現世要得到利益,沒辦法。因爲佛法大海,信爲能入。這個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缺乏信心就像一個人缺少了雙手不能取寶,佛號跟你的心不能感應道交。所以說,我們修什麼法門都是這樣,皈依佛、皈依法,你對于你所修的法。你念地藏王菩薩也是這樣,你念地藏王菩薩的聖號,你依止什麼樣的心情?你相信,你念地藏王菩薩的聖號,就總持地藏王菩薩所有功德。你念阿彌陀佛,就相信阿彌陀佛的名號,名以召德,這個名號總是阿彌陀佛的功德。這個信心就是要栽培學習,學習這個緣起。《華嚴經》說的「佛菩薩的功德,一爲無量,無量爲一。」佛菩薩的功德是不可以分割的,他能夠無量的功德攝入一個小的法,一個法開出無量的法。我們看觀佛叁昧裏面,可以看出佛菩薩的功德不可以分割。佛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放大光明。但是我們不是說叁十二相都觀,不是。你觀一個相成功,所有相都具足。你觀白毫相成功了,你就具足佛所有的功德。爲什麼?因爲佛的功德是真如,是不可以分割。你跟他一個功德接觸,你就總持他所有功德。這是【華嚴經】,重重無盡。一爲無量,無量爲一。小中變大,大中變小,都不可思議。所以說,我們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有幾個方法可以跟阿彌陀佛接觸。譬如說:我觀察他的相好。我們拿一個佛像在前面,眼睛打開,看看佛像,再閉起來觀佛像。直到我心中能夠顯出很清楚的看到佛像爲止。這個也可以感應道交。或者觀想。我不必佛像,我自己去想出一個相狀。或者持名。持名就簡單,憶念佛陀的名號。這個最簡單,下手易、成就高。總之,你的內心一定要去接觸到佛的名號,佛的身相,佛的功德。而你所接觸的任何一個相狀,你一定要相信他就是彌陀所有的化身,就是所有的功德,就是在這個佛號上。信心很重要。密宗的灌頂,灌一個六字大明咒。如果你不相信六字大明咒,具足本尊的功德。你沒有構成灌頂。不是說灌頂,拿那個水幫你灑一下,不是。灌頂就是說,你相信你所持的咒,這個本尊咒。你持的菩薩的咒,或者是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咒,或念阿彌陀佛。你相信這個法,總持你本尊的功德,你有資格開始修行。灌頂就是講這個道理給你明白,是這個意思。所有今天如果我們在念佛的時候,你不明白這句佛號的意義。只是拿這個佛號來(我現在妄想很多)攝攝心。我們內心當中沒有皈依的心,沒有通身靠倒的心,這樣子佛號力量就有限。
問:?
答:古德講這個人就是佛的意思。佛跟人都是有心事,都是有情。所以讀古文就知道。西方有佛出世。有時候人跟佛是通用的。研究教理的重要性,作一個總結,用八正道。八正道在四聖谛,苦集滅道的一個主要的修行方法。
苦集二谛是流轉門,滅道二谛是還滅門。道是道路,通達去向的意思。我們今天要到水裏去,需要道路;沒有道路,我們不能到水裏去。通往涅槃也是要有道路,道路是什麼?八個法門。這八個法門能夠正確的引導我們趨向涅槃叫八正道。八個法門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整個修行的操作如下:
八正道第一個要有正見。就是剛開始要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明白道理、明白因果,善惡因果的道理。有這個正見以後,就正思惟。這個道理一次又一次的去思惟,生命是有因緣的、有軌則的,善業得可樂果報,惡業得不可樂果報。不斷的去思惟法義,心中就産生一個堅定的理解,勝解。正思惟以後,就能夠去調整我們的身口二業。身口意叁業是先改變意業,先改變思想。因爲過去我們很喜歡造殺盜淫妄的業,總是覺得造殺盜淫妄讓我快樂。但是現在告訴我自己這個快樂是錯誤的,殺盜淫妄只有給我痛苦,因爲這個罪業只會産生痛苦。你的思想改變以後,就能以這樣的道理來調整你身口的行爲。第一個是正語。語就是口業。你從今以後不敢兩舌、绮語、妄語、惡口,因爲兩舌、绮語、妄語、惡口的業會讓你痛苦。你從今以後是正業,正業是身業。你不敢造殺盜淫的業力。正命。命者職業。你不管從事殺生或者使令衆生迷惑顛倒的職業。迷惑顛倒是賣酒、賣不良刊物等等,使令衆生墮落的都不可以,這叫邪命。出家人的正命就是乞食。「上乞佛法以滋慧命,下乞飲食以滋色身。」佛陀戒律當中,告訴佛弟子,出家弟子不能從事生産事業,要專心的息諸緣務,專心的修學佛法,讓居士來供養。以我們的正確的觀念,來引導我們正確的身口行爲,正確的職業。然後再正精進。精者專一的意思。專一不夾雜。進者相續而不斷。換句話說,我們這樣調整身口二業的行爲是相續不斷的做,今天也這樣子做,明天也這樣子做,一天一天這樣做,叫精進。精進不斷的做,經過正精進以後,就能夠達到正念。念是心裏所緣銘記不忘,經常把這個道理憶持在心中。正念是不容易的,我們內心當中要起的一些惡念,起了惡念以後,如果沒有生起慚愧心。那表示你已經不深信因果,你不認爲這個惡念會讓你招感痛苦果報,那個時候你不認爲,所以你才敢起惡念。這個時候你對業果的深信是不夠的,很淺的。你還是覺得惡念會讓你快樂,跟著惡念走會讓你快樂,你心中是這樣認爲。因爲人總是追求快樂的、厭惡痛苦。但是我們不明白什麼是快樂?什麼是痛苦?我們不明白。經過不斷的思惟調整以後,知道殺盜淫妄是讓我們痛苦的,能念佛、念法、念僧是讓我們快樂的。這樣子一個念頭在心中能夠銘記不忘,不會忘失正念。正念再用功下去叫正定。心中對于法義堅定不動。有正定以後對于業果的道理有更深一層理解了,又有另一層的正見産生,然後又正思惟,這個時候你的行爲再更深一層的調整,乃至正念、正定,如是的輾轉,身口意就不斷的淨化,直到成就聖道爲止。
八正道剛開始就是正見。正確的知見引生正確的意業,有正確的意業,引生正確的身口二業,然後再不斷的用功,産生心中的正念正定。「應觀法界性,一切惟心造。」我們的行爲都是內在的思想創造出來的。佛法的教育就是要改變我們錯誤的思想,這個是很重要的。外道,佛法裏面很多的修行是共外道。譬如禮拜、贊歎、供養。一貫道,基督教也是有這樣修行的儀軌。佛法不共于外道的地方是佛法對人生有正知見,明白什麼是真理,外道就沒有這樣的道理。外道吃虧就吃虧在這個地方,他們不能夠明白正法。這就是佛弟子不共于他們,我們有叁世諸佛留給我們這些正確修行的儀軌,外道沒有。外道都是靠自己摸索,大部分都想錯了。這是講到研習教理的重要性。
從曆史也可以看得出來,曆史講武功文治。周朝,周公製禮作樂。周公能夠製出一套禮,人跟人相處應該有的一套軌則,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王跟臣子之間的禮節,兄弟之間的禮節,朋友之間的禮節。製禮作樂。造出很多的樂,韶樂,來調和人的心性。禮者攝持身口,樂者攝持意業。周朝末年,其實已經沒有什麼很英明的皇帝。但是周氏雖衰尚未喪德,並未敗德。因爲周朝的曆代子孫當中,他們都能夠老老實實的遵從周公所製定的禮樂。所以他的王朝能夠綿延八百多年,他的文化不失。雖然他的勢力弱了,到了春秋戰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周氏已經沒有很大的軍事力量來調伏他們,但是他還受到尊重,因爲他還有一代的禮節文化流傳下來,所以周氏流傳八百多年。你看元朝。蒙古人建了元朝大帝國,他的版圖最大,武功最強,但是蒙古人不注重文化。騎馬是可以打天下,騎馬不能治天下。天下兵荒馬亂,可以以武功治之,但是安定以後,這個衆生的世界,你不能讓他吃飽飯就沒事。人是思想的動物,要有一套文化來教育他,使令他能夠安定下來。當然佛法就是用因果,維持人跟人之間的軌則。不管造善業造惡業,深信因果,你害怕造惡業會讓你來生痛苦。所以說曆代的王朝都要有一個軌則,多數都以儒家爲主。但是元朝不重視這個文化,他的王朝不到一百年就滅亡。武功高強,好勇鬥狠,到處去爭伐,但是不知道怎麼去安撫人心,這個心是最複雜。肚子餓了,吃飽飯可以。寒冷了,穿衣服就可以。但是人的心,雲何爲應度,雲何爲降服其心,你要有個道理來調服他。我們看曆代王朝的興衰,這個王朝不注重文化,壽命就很短。佛弟子也是一樣,佛法的住世有兩個根本。第一個戒律。第二個教理。戒教二面。因爲到佛法末年,已經沒有祖師出世了。但是大家老老實實的持戒,還能夠明白教理,這個佛法的觀念還能夠持續下去,至少知道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不正確的。雖然沒有親證,但是這樣的一個抉擇智慧還在,這個佛法就不會衰。叁寶有理體叁寶,有住持叁寶。理體的法寶,那是內心所親證的涅槃。但是這個只有聖人才有。住持法寶,語言文字經典,他是普遍能夠讓…
《佛法修學概要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