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佛法修学概要 七▪P3

  ..续本文上一页是他们一生当中,根本没有机会去听闻佛法,去增长他的智慧光明,没有机会。因为经典已经是不流通了。这个就是法的尊贵。这一段主要是讲到,第一个佛法是眼睛,修行是脚,就是以解导行。解门是行门的引导。第二个是说明,我们在无量劫当中,能够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这个机会是不多的。这个值得我们珍惜的。

  

第二段「有自负参禅者,辄云:『达摩不立文字,见性则休。』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剎之外有阿弥陀也?其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书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这一段是莲池大师的开示,分成三段来说明。

  

第一段、「有自负参禅者」,负是凭恃。有些人士参禅的,他经常说:「达摩祖师不立文字,见性则休。」达摩祖师所流通的法门,祖师禅。禅宗的传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这句话怎么说呢?历代的禅宗祖师大德,他们都是开悟的圣贤。他们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怀,就是指导众生去断除我们的妄想,开显清净我们的本性。所谓的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佛法的文字主要是引导我们返妄归真。他明白这个道理以后,在教化众生,就不一定用文字来教化。譬如说,德山棒、临济喝。你到德山祖师的道场去,什么是佛法?他给你一棒,打的你昏头转向的,妄想停下来。你一回光返照,当下就是。或者你到临济祖师的禅堂去,什么是佛法?喝斥你。喝斥你以后,你一紧张妄想停下来,你也是回光返照,内心当中一片的寂静。祖师大德方便力,他能够以种种的方便,指导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引导你这一念妄想的心,让你的妄想停下来,看到你的本来面目。「见性则休」,要紧就是见到本性。所以禅宗有时候不一定靠文字的传授。「有自负念佛者,辄云:『止贵直下有人,何必经典?』」念佛的人就说了,念佛法门要紧的心中有佛号,心中不离佛号,何必要看经典呢?这是在莲池大师的时候,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莲池大师对这两种说法他是不同意的。

  

「此二辈人,有真得而作是语者,且不必论。亦有实无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这两种人,参禅的说,达摩祖师是不立文字的。念佛的说,止贵直下有人。这两个人如果有真实的功夫。禅宗已经明心见性,念佛的已经一心不乱。讲出这样的话,当然是不必论。也有些实无所得,内心当中还是散散乱乱的,佛号也没有念成成片,明心见性,也没有明心见性,还在妄想当中。讲这些话就是不通教理,而护惜其短者也。讲这句话是在掩饰他心中的懈怠,看教理是耗神伤身。耗损精神有压力的,他为了掩饰他懈怠的心情,他就讲出这句话出来。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恳恳劝人看教。」莲池大师慈悲,看到任何人都叫他念阿弥陀佛。他也很尽心尽力的,很诚恳的、至诚恳切的,劝人要去看教理,要解,要解行并重。为什么莲池大师要这样做呢?

  

「念佛之说,何自来乎?非金口所宣,明载简册,今日众生,何由而知十万亿剎之外有阿弥陀也?」念佛法门,它的一个特色,是他力门果地教。它的关键就是,你能够到极乐世界去,你一定要跟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感应道交。你要跟弥陀感应道交,就不是你功夫念的好坏。就像蕅益大师说的「往生与否,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浅。」你今天能不能往生,关键在你心中决定的信愿。至于你往生以后的品位,上品、中品、下品,这个就是看你持名的功夫。到一心不乱、事一心、理一心,来判断。所以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他强调一句弥陀,信愿具足。这个佛号的运转,要有信心,要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愿力。我们对这个佛号要生起信愿,生起决定的信愿,一定要把这个道理弄明白,否则你的信愿也是不决定。举个例子,今天要去投靠一个国王,我们在恶国王里面苦恼。我们要去投靠一个新的国王,一定要明白这个国王的情况,才能够把我们的身口意,通身靠倒上去。所以对这句名号的整个功德不明白,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内心当中会有怀疑。说我念这句佛号功德够不够呢?我们今天在黑暗当中很恐怖,这个时候想阿弥陀佛是不是能够救我呢?是不是我要兼念一下地藏王菩萨,或兼持个什么咒?就是信愿不决定。你能够明白道理,明白阿弥陀佛名号的真实义,无量光、无量寿的真实义。你念这句佛号的时候,内心非常安定,你相信弥陀的大悲心跟你感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你内心当中安定下来。所以你念阿弥陀佛不能感应,我们内心当中有怀疑,内心不决定,不能生起决定的信心,这个佛号对你产生感应的力量就薄弱了。信心是很重要,这信心是要靠闻经达理才能断疑生信,你要靠一时的情感,不能持久的。就是说,我们今天要是没有靠这个「金口所宣,明载简册」,我们很难明白十万亿佛土外的阿弥陀佛,也很难生起决定的信愿。

  

「参禅者,借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我们离开佛法的教义而参,可能会错认消息。离教而悟,可能是错误的理解。

  

「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以教应证,佛法讲「如是因,如是果。」你因地所悟的道理,如果不正确,果地就有问题。「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怀让禅师去见六祖。六祖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怀让禅师回答不出来。善知识一接触的时候,直接考你的功夫。你从什么地方来?我们把整个生命汇归到原点,最初的那个点,你的生命最初是怎么来的,你从什么地方来?枝枝叶叶都不提,直接问你最初的根源。怀让禅师回答不出来。怀让禅师那时候已经看过天台教观了,但是他还是不明白。古代的大德,谦卑的心够,我不明白,我就向你学习,就在六祖大师的座下学了三年。三年后,有一天他明白了,他就跟六祖大师说:「我明白了。」六祖大师就问他:「你从什么地方来?」他回答:「说是一物即不中。」那个东西是不能讲出来,讲出来就不是那个东西,离开语言文字的。不能讲出来,怎么知道你悟的道理跟我悟的道理是一样呢?考下去。「还有修证否?」这个不能讲,是不是能够修证呢?怀让禅师答:「污染即不得,修证即不无。」六祖大师说:「只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你能够明白,你这一念心究竟的根源是染污即不得。这个就是成佛的正因。你依止这个正因来修,你就能够成佛。这是三世诸佛所宣说道理,关键在这个地方。外道始终分不清楚,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始终分不清楚。如果依止妄想而起修,如蒸沙欲成佳馔,无有是处。说用沙来煮饭,煮了很久还是热沙。为什么呢?沙非饭本,所以你还不明白什么是妄想?什么是真心?你不能起修。因为你依止妄想而起修,最后的结果是虚妄。但是禅宗又讲,真心跟妄想又不离开,又不隔一条线。真心跟妄想不隔一条线,所以我们对真心的理解就很奥妙。所以说禅宗的人,他悟到根本真心的时候,他一定要祖师的应证,甚至于要跟佛法的教理要相合。禅宗讲「染污即不得」,这跟佛陀的楞严经、法华经相合的。结论「是故学儒者,必以六经四书为权衡;学佛者,必以三藏十二部为模楷!」学儒家的思想要以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四书大家容易明白,就是权衡为他的一个修学准则。我们学习佛道的人,一定要以三藏,经、律、论的十二部经,为模楷,为修行的标准。莲池大师讲到,修行要以法为师。

  

问:止贵直下有人。

  

答:止贵是可贵的。直下有人就是心中有佛号。止贵直下有人。就是念佛人要紧的是心中不离佛号。但是问题是,我们心中不离佛号,但是对这个佛号不一定有皈依的心。有些人他念佛,但是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譬如说,有很多的恶鬼现前,你念佛,你也是心中有佛号。但是你念佛的时候,心中还是害怕,表示你没有真正的皈依。因为你以为佛陀不能救拔你,你不知道这个无量光、无量寿名以召德,阿弥陀佛并没有灭度,阿弥陀佛的大悲心把整个功德摄持在这个佛号上。当我们心中念佛的时候,我们还是有恐惧的心理,表示我们对佛号的信心不够。因为我们认为好像阿弥陀佛的佛号不能救我,万德洪名也不能救我,是这个意思。什么法门都是这样,信心很重要。你持大悲咒也是这样。你持大悲咒,你不相信大悲咒是总持观世音菩萨所有的功德,你持这个咒的力量很薄弱的。密宗讲本尊相应,你持本尊咒,持他的咒,你一定要相信这个咒语、这个佛号就是本尊的化身。

  

「信为道源功德母」,龙树菩萨讲一个譬喻,一个人念咒、念佛没有信心,就像一个人到宝山去,没有双手。看到很多宝很好…

《佛法修学概要 七》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