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他們一生當中,根本沒有機會去聽聞佛法,去增長他的智慧光明,沒有機會。因爲經典已經是不流通了。這個就是法的尊貴。這一段主要是講到,第一個佛法是眼睛,修行是腳,就是以解導行。解門是行門的引導。第二個是說明,我們在無量劫當中,能夠得到人身,又遇到佛法的住世,這個機會是不多的。這個值得我們珍惜的。
第二段「有自負參禅者,辄雲:『達摩不立文字,見性則休。』有自負念佛者,辄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此二輩人,有真得而作是語者,且不必論。亦有實無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者也。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何以故?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衆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其參禅者,借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書爲權衡;學佛者,必以叁藏十二部爲模楷!」這一段是蓮池大師的開示,分成叁段來說明。
第一段、「有自負參禅者」,負是憑恃。有些人士參禅的,他經常說:「達摩祖師不立文字,見性則休。」達摩祖師所流通的法門,祖師禅。禅宗的傳承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這句話怎麼說呢?曆代的禅宗祖師大德,他們都是開悟的聖賢。他們明白,佛陀出世的本懷,就是指導衆生去斷除我們的妄想,開顯清淨我們的本性。所謂的恢複我們的本來面目。佛法的文字主要是引導我們返妄歸真。他明白這個道理以後,在教化衆生,就不一定用文字來教化。譬如說,德山棒、臨濟喝。你到德山祖師的道場去,什麼是佛法?他給你一棒,打的你昏頭轉向的,妄想停下來。你一回光返照,當下就是。或者你到臨濟祖師的禅堂去,什麼是佛法?喝斥你。喝斥你以後,你一緊張妄想停下來,你也是回光返照,內心當中一片的寂靜。祖師大德方便力,他能夠以種種的方便,指導你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引導你這一念妄想的心,讓你的妄想停下來,看到你的本來面目。「見性則休」,要緊就是見到本性。所以禅宗有時候不一定靠文字的傳授。「有自負念佛者,辄雲:『止貴直下有人,何必經典?』」念佛的人就說了,念佛法門要緊的心中有佛號,心中不離佛號,何必要看經典呢?這是在蓮池大師的時候,有兩種不同的說法。蓮池大師對這兩種說法他是不同意的。
「此二輩人,有真得而作是語者,且不必論。亦有實無所得而漫言之者,大都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者也。」這兩種人,參禅的說,達摩祖師是不立文字的。念佛的說,止貴直下有人。這兩個人如果有真實的功夫。禅宗已經明心見性,念佛的已經一心不亂。講出這樣的話,當然是不必論。也有些實無所得,內心當中還是散散亂亂的,佛號也沒有念成成片,明心見性,也沒有明心見性,還在妄想當中。講這些話就是不通教理,而護惜其短者也。講這句話是在掩飾他心中的懈怠,看教理是耗神傷身。耗損精神有壓力的,他爲了掩飾他懈怠的心情,他就講出這句話出來。
「予一生崇尚念佛,然勤勤懇懇勸人看教。」蓮池大師慈悲,看到任何人都叫他念阿彌陀佛。他也很盡心盡力的,很誠懇的、至誠懇切的,勸人要去看教理,要解,要解行並重。爲什麼蓮池大師要這樣做呢?
「念佛之說,何自來乎?非金口所宣,明載簡冊,今日衆生,何由而知十萬億剎之外有阿彌陀也?」念佛法門,它的一個特色,是他力門果地教。它的關鍵就是,你能夠到極樂世界去,你一定要跟阿彌陀佛的本願力感應道交。你要跟彌陀感應道交,就不是你功夫念的好壞。就像蕅益大師說的「往生與否,在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在持名之深淺。」你今天能不能往生,關鍵在你心中決定的信願。至于你往生以後的品位,上品、中品、下品,這個就是看你持名的功夫。到一心不亂、事一心、理一心,來判斷。所以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他強調一句彌陀,信願具足。這個佛號的運轉,要有信心,要有皈依的心,有往生的願力。我們對這個佛號要生起信願,生起決定的信願,一定要把這個道理弄明白,否則你的信願也是不決定。舉個例子,今天要去投靠一個國王,我們在惡國王裏面苦惱。我們要去投靠一個新的國王,一定要明白這個國王的情況,才能夠把我們的身口意,通身靠倒上去。所以對這句名號的整個功德不明白,你念阿彌陀佛的時候,內心當中會有懷疑。說我念這句佛號功德夠不夠呢?我們今天在黑暗當中很恐怖,這個時候想阿彌陀佛是不是能夠救我呢?是不是我要兼念一下地藏王菩薩,或兼持個什麼咒?就是信願不決定。你能夠明白道理,明白阿彌陀佛名號的真實義,無量光、無量壽的真實義。你念這句佛號的時候,內心非常安定,你相信彌陀的大悲心跟你感應,
「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你內心當中安定下來。所以你念阿彌陀佛不能感應,我們內心當中有懷疑,內心不決定,不能生起決定的信心,這個佛號對你産生感應的力量就薄弱了。信心是很重要,這信心是要靠聞經達理才能斷疑生信,你要靠一時的情感,不能持久的。就是說,我們今天要是沒有靠這個「金口所宣,明載簡冊」,我們很難明白十萬億佛土外的阿彌陀佛,也很難生起決定的信願。
「參禅者,借口教外別傳,不知離教而參,是邪因也;離教而悟,是邪解也。」我們離開佛法的教義而參,可能會錯認消息。離教而悟,可能是錯誤的理解。
「饒汝參而得悟,必須以教印證,不與教合,悉邪也!」以教應證,佛法講「如是因,如是果。」你因地所悟的道理,如果不正確,果地就有問題。「因地不真,果遭迂曲」。懷讓禅師去見六祖。六祖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懷讓禅師回答不出來。善知識一接觸的時候,直接考你的功夫。你從什麼地方來?我們把整個生命彙歸到原點,最初的那個點,你的生命最初是怎麼來的,你從什麼地方來?枝枝葉葉都不提,直接問你最初的根源。懷讓禅師回答不出來。懷讓禅師那時候已經看過天臺教觀了,但是他還是不明白。古代的大德,謙卑的心夠,我不明白,我就向你學習,就在六祖大師的座下學了叁年。叁年後,有一天他明白了,他就跟六祖大師說:「我明白了。」六祖大師就問他:「你從什麼地方來?」他回答:「說是一物即不中。」那個東西是不能講出來,講出來就不是那個東西,離開語言文字的。不能講出來,怎麼知道你悟的道理跟我悟的道理是一樣呢?考下去。「還有修證否?」這個不能講,是不是能夠修證呢?懷讓禅師答:「汙染即不得,修證即不無。」六祖大師說:「只此不汙染,諸佛之所護念。」你能夠明白,你這一念心究竟的根源是染汙即不得。這個就是成佛的正因。你依止這個正因來修,你就能夠成佛。這是叁世諸佛所宣說道理,關鍵在這個地方。外道始終分不清楚,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始終分不清楚。如果依止妄想而起修,如蒸沙欲成佳馔,無有是處。說用沙來煮飯,煮了很久還是熱沙。爲什麼呢?沙非飯本,所以你還不明白什麼是妄想?什麼是真心?你不能起修。因爲你依止妄想而起修,最後的結果是虛妄。但是禅宗又講,真心跟妄想又不離開,又不隔一條線。真心跟妄想不隔一條線,所以我們對真心的理解就很奧妙。所以說禅宗的人,他悟到根本真心的時候,他一定要祖師的應證,甚至于要跟佛法的教理要相合。禅宗講「染汙即不得」,這跟佛陀的楞嚴經、法華經相合的。結論「是故學儒者,必以六經四書爲權衡;學佛者,必以叁藏十二部爲模楷!」學儒家的思想要以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四書大家容易明白,就是權衡爲他的一個修學准則。我們學習佛道的人,一定要以叁藏,經、律、論的十二部經,爲模楷,爲修行的標准。蓮池大師講到,修行要以法爲師。
問:止貴直下有人。
答:止貴是可貴的。直下有人就是心中有佛號。止貴直下有人。就是念佛人要緊的是心中不離佛號。但是問題是,我們心中不離佛號,但是對這個佛號不一定有皈依的心。有些人他念佛,但是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譬如說,有很多的惡鬼現前,你念佛,你也是心中有佛號。但是你念佛的時候,心中還是害怕,表示你沒有真正的皈依。因爲你以爲佛陀不能救拔你,你不知道這個無量光、無量壽名以召德,阿彌陀佛並沒有滅度,阿彌陀佛的大悲心把整個功德攝持在這個佛號上。當我們心中念佛的時候,我們還是有恐懼的心理,表示我們對佛號的信心不夠。因爲我們認爲好像阿彌陀佛的佛號不能救我,萬德洪名也不能救我,是這個意思。什麼法門都是這樣,信心很重要。你持大悲咒也是這樣。你持大悲咒,你不相信大悲咒是總持觀世音菩薩所有的功德,你持這個咒的力量很薄弱的。密宗講本尊相應,你持本尊咒,持他的咒,你一定要相信這個咒語、這個佛號就是本尊的化身。
「信爲道源功德母」,龍樹菩薩講一個譬喻,一個人念咒、念佛沒有信心,就像一個人到寶山去,沒有雙手。看到很多寶很好…
《佛法修學概要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