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飯吃的,八十歲才想要出家,年輕的時候就不想出家,用這個話來刺激脅尊者。脅尊者起慚愧心,回去以後,在佛前發願,從今天開始,叁年之內,如果不精通叁藏,證得阿羅漢果,肩膀不著地,就是不躺下去睡覺。果然在叁年用功當中,晝觀叁藏,夜習禅思。就是白天在解門上用功,明白世間的道理,佛法的道理。白天的時候看解門,晚上的時候修止觀,結果在叁年當中果然成就阿羅漢果,成就叁明、六通、八解脫的大阿羅漢。
脅尊者是很了不起,他在整個印度佛教,有一個很大的功勞,就是他度了馬鳴菩薩。馬鳴菩薩有很高智慧及辯才。當時在外道的地方出家,沒有佛弟子敢跟他辯論。後來他說,以後佛弟子再不跟我辯論,佛弟子就沒有資格打楗棰。後來整個中印度,沒有一個寺廟敢打楗棰。這件事情就傳到北印度脅尊者的地方,脅尊者就去跟他辯論,就把馬鳴菩薩折服了。他度了馬鳴菩薩,這個是很重要。整個印度大乘佛教的興盛,馬鳴菩薩是關鍵。造【大乘起信論】。所以說脅尊者是很重要,他度了馬鳴菩薩,使令整個大乘佛教興盛起來。脅尊者八十歲才出家,但是因爲他解行並重,所以就成就聖道。成就聖道要有正確的方法,不能盲修瞎練。【楞嚴經】上說,外道的修行,盲修瞎練就像一條繩子,中間打一個結,他也不知道從中間去解開,他往兩邊拉扯,結果這個結越拉越緊。外道他們很希望追求離苦得樂的生命,希望沒有痛苦,得到安樂。但是不知道應該用什麼方法,種種無益的苦行,種種錯誤的方法,結果增加身心的痛苦,也得不到快樂。就是把這個結越解越緊。所以我們沒有佛法光明的指導,很難判斷,什麼是該做?什麼是不該做?我們沒辦法判斷的。這個就是外道的修行會失敗,爲什麼佛弟子會成功?關鍵在佛弟子有正法的引導,有佛陀正法的引導。就差在這個地方。
第二段,蕅益大師導正一些邪說,當時在明末的時候一些邪說。
有謬雲:「年少力強,宜習教典;年衰力弱,只堪念佛。」明朝末年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說法。年紀很輕,體力強盛,應該好好的研究教典。但是你年紀衰了、體力弱了,就什麼都不要看,好好念佛。蕅益大師對這個思想是不同意的,他說「豈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習教。」怎麼年紀輕的時候不需要行門,年紀老的時候不需要解門?
「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陀的教法不是世間的科舉,古時候的科舉製度。把聖賢的文章只是要追求功名,十年寒窗無人知,一舉成名天下聞。這意思是說,佛陀的教法是用來修行,不是用來講給別人聽的。我之前在某一個道場,碰到一位出家比丘,他認爲他不想看教理。我說:「你出家,爲什麼不看教理呢?」他說:「他又不當法師,看什麼教理?」這個觀念是不對的,看教理不是要當法師的。自受用,我們應該明白佛法的真理,依止這個真理來引導我們修行,至于講給別人聽那是隨緣。隨緣盡份就可以。「將謂如來教法,僅同舉子業,博名利于半生者乎?」佛法是用來自受用的,先有自受用,才有他受用。意思是說,不管我們今天是幾歲出家,只要修行,開始上路,就是要解行並重。如目足雙運。又要有眼睛、有腳。有腳要有眼睛,缺一不可。這跟幾歲是沒關系的。
「一曆耳根,永爲道種。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佛法的這些名詞法語,我們能夠聽到以後,雖然當下不能馬上開悟。但是它卻是永遠在我的生命當中,是一個聖道的種子,永遠不會退失的。
下面講一個實際的例子。「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句偈也。」蕅益大師引用涅槃經,講釋迦牟尼佛,他的前身。我們的釋迦牟尼佛,他是精進第一的,所有的諸佛當中,精進第一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他出生在一個沒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沒有佛法住世,世間就沒有光明,沒有一個人明白什麼是道,生死之間的道理沒有人明白。沒有人明白怎麼辦?就靠自己摸索了。他就參加外道以後,就在山洞裏面打坐,去體會生從何來,死將何去?這個生命的真實相是什麼?他在那個地方精進的用功,就感動了釋提梵因帝釋天。這個釋提梵因,雖然有時候很放逸,但是有佛陀出世,他還是很歡喜下來聽法。所以他也聽了一些佛法的幾句法語。看到這個修行人這麼地精進,白天也打坐,晚上也打坐,就要考驗考驗這個修行人。他就變化作一個羅剎鬼的樣子,來到這個山洞的門口,就講了半個偈頌。「諸行無常,是生滅法。」修行者一聽到這句話就很震驚,嗨呀,我這幾年來思惟人生的道理,這的確是道理,世間的法是無常、是生滅的。我怎麼沒想到這一點呢?我每天看到春觀百花開,秋睹黃葉落。看到春天的時候百花盛開,秋天的時候黃葉掉落,我怎麼沒有體會到這個生命是不斷的變化無常?聽到以後,他就到洞口,找講偈頌的人。找到這個羅剎鬼,這仙人說,你剛剛是不是講了半個偈頌?羅剎鬼說:「是啊!我以前曾經在一個過去古佛的地方,聽到了四句偈,所以我就講出半句出來。」那個仙人說:「這個道理講一半,因爲你講這個世間是無常的,是生滅的。怎麼樣能夠把這個無常、生滅的法停下來,追求一個永遠的寂靜的涅槃呢?有什麼方法呢?應該下面還有半句偈才對,你只講世間是無常的,誰都沒希望了。怎麼辦呢?方法要講出來。」羅剎鬼說,「告訴你是可以,但是我現在肚子餓的太厲害,好幾天沒吃飯了。」「你是吃什麼呢?」「我是吃人、動物的肉,而且是要剛剛死的肉。我去找了很久,每一個衆生都有他的福報力,我就不敢去吃他,所以我現在很餓。你先把東西給我吃飽了,我在告訴你半句偈。」仙人就想:「我與其愛惜我的生命,愚愚癡癡的過一生。我到不如把生命、色身供養給他。我內心當中聽聞正法,朝聞道夕死可以。好,我的肉布施給你吃,你把法布施給我。」交換條件,羅剎鬼說:「行。」這個仙人說:「這樣子好,我跑到高山上去,你先把半句偈告訴我,我聽到以後,我從高山跳下來,這個身體摔死以後給你吃。」仙人就跑到高山去,羅剎鬼就講半句偈:「生滅滅已,寂滅爲樂。」你能夠把這個生滅的法停下來,這個時候就是寂滅。不是離開了生滅法後有寂滅,就像波浪,波浪停下來就是水。這個仙人聽到以後,很大的歡喜,就從這個高山上跳下來。這個羅剎鬼被他感動了,變成一個很大的床座,把這個仙人給撐起來。撐起來以後就跟他頂禮說,「你真是不得了,你如此的精進,你很快能夠成就無上菩提。希望你成就無上菩提以後,趕快來度化我。」羅剎鬼講完以後就消失掉。這是在涅槃經講到釋迦牟尼佛的前身。
「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就是釋迦牟尼佛在因地的時候,爲了求得半句偈的法,而舍掉他的全身。把法的尊貴重于自己的色身。
「今佛法流布,賴迦葉阿難二祖,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我們生長在末法時代,佛陀已經滅度。但是佛陀那些法語,佛陀在兩千五百年前所開示的那些真理,這些光明都被記載下來,我們還能看得到。爲什麼我們能夠看得到佛陀在世講的那些話呢?這當中有兩個人值得我們要去感謝。第一個迦葉尊者,第二個阿難尊者。
佛在世的時候,迦葉尊者喜歡修苦行,不喜歡跟人群接觸,都是在墳墓那個地方打坐,修無常觀、不淨觀。幫助佛陀宏揚佛法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尊者,這兩個都在佛陀滅度之前都滅度了。佛陀滅度的時候,佛陀就把迦葉尊者招回來,就告誡迦葉尊者,要把佛的經典加以結集。佛陀滅度以後,僧團亂成一團,沒有一個主。迦葉尊者就打板,打這個楗棰,集合所有的阿羅漢,告訴阿羅漢:「你們先不要滅度。」那時候許多阿羅漢想滅度,心灰意冷,所皈依的佛陀滅度了,這世界上沒有光明,沒有希望。阿羅漢不像菩薩那麼有慈悲心,他們度化衆生是隨緣,他們也想滅度。這時候迦葉尊者就提醒阿羅漢先不要滅度。他說:「我們應該感謝佛陀的恩德。感謝佛陀的功德有兩個,第一個色身的供養,第二個法身的供養。佛陀的舍利子,這個色身的供養不是我們出家人該管的事,就交給所有的國王去分配。由這個國王、龍王、諸天去分配,我們不幹預。我們出家的僧團要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法身的供養。把佛陀一生當中,所宣說的真理,把它記載下來,流通到後世去。」這個就是迦葉尊者的功勞。他以他的威德力,因爲他的戒臘最高,他召集五百阿羅漢。這時阿難尊者也參加。阿難尊者他二十歲出家,他是做佛陀的侍者,做了幾十年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有一個好處,他這個人記憶很高。「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他能夠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法語都記下來。所以在結集的時候,是阿難主要在宣說經典的。所以今天我們能夠讀到經典,是迦葉尊者、阿難尊者,兩位祖師的徹底悲心。「人皆視作等閑」,但是我們一般人看經典,都把它當作很平常。沒有想到,我們今天生長在末法時代,能夠看到佛陀祖師的法語,這個是很珍貴。
「殊不知恒沙世界,無量劫中,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我們可以回想一下,在這個宇宙無量無邊的世界當中,如恒河沙這麼多的世界當中,他們有很多的衆生,在無量劫的時間當中,連大乘妙法的文字都不可得,想要去讀讀法華經、讀讀楞嚴經、讀讀金剛經都不可得也。就…
《佛法修學概要 七》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