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人不發菩提心他做很大的功德。譬如蒸沙欲成佳馔,無有是處。你拿沙去煮飯,用大火去烤,很大的功德,但是最後是熱沙,爲什麼?沙非飯本。因爲這個沙不是飯的因地,你這個沙煮了很久,就是一個熱沙。煮飯要用米才能煮成飯,因爲米是成就飯的因地。所以說呢,我們雖然表面上我在佛堂當中,我對衆生什麼貢獻也沒有,出了家以後就在這個地方打坐,誦經,修七重因果。不要小看,你念念之間已經成就一個成佛的種性,就象王子墜地一樣。雖然你什麼事都沒做,但是你是一個王子的種性,只要你中間不退失菩提心,不中間死亡,你遲早要繼承王位。
所以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因爲未來的功德就從你現在開始生起,從修慈悲觀生起。
所以《華嚴經》最後講出一個偈頌:“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衆生界;衆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余諸妙行。”
我們在佛堂當中一念的跟菩提心相應的功德,這件事情的功德是不可以稱量的。世界上充滿了九法界的一切有情衆生,九界的衆生集合大家的智慧來宣說、來贊歎都不能窮盡。菩提心的功德唯佛與佛才能窮盡,只有佛陀才能夠講清楚,菩薩都還不能講清楚。你一念發菩提心都不得了,何況你依止菩提心所引生的種種的善行。《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大師說,我們今天不發菩提心,我們偶爾也會起一念的恻隱之心,看到一只小狗,我們也會隨手倒一碗飯給它吃。一個發菩提心的人,看到小狗也會倒一碗飯給它吃,但這兩個功德完全不一樣。爲什麼呢?不發菩提心的人,你隨順因緣,偈爾也會生起一念恻隱的慈悲心。你這樣子的行爲沒有菩提心的攝持,你倒一碗飯給它吃就是一個善業,這個善業的力量可能讓你今生或者是來生得到一點安樂的果報,得到一個糖果,吃完就沒有了。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你倒一碗飯給狗吃,這樣的一個善業,就是一個成佛的資糧,那是一個摩尼寶珠,不是一個糖果,善業就轉成一種廣大的功德。因爲你的發心是有菩提心的攝持,那一念的發心不同,善業的力量就不一樣。因爲你依止菩提心所發動的善業,這件善業就變成一個廣大的功德。
菩提心的十種譬喻。根據《大乘莊嚴經論》。
一譬如大地,能生長萬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
我們對菩提心應該怎麼認識呢?就象大地。一切的草木、水果都不能夠在虛空中生長,一定要有大地的滋養,這個大地能夠生長一切的萬物。我們菩提心亦如是,一切佛法能生長攝持故。即我們在佛法中所栽培的功德,它不能夠依止在名利心的基礎,名利心只能生起善業,不能生起功德。這個功德一定要依止在菩提心的基礎之上。所以說它就象大地一樣,一切草木的依止處,功德要依止菩提心,就象草木依止大地一樣,所以它是我們菩薩道的大地。
譬如大藏,取物無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羅密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
菩提心就象一個廣大的寶藏,你今天取寶物,明天取寶物,沒有窮盡的一天,它能夠給你提供無量無邊的寶物,沒有窮盡。菩提心亦如是,修行布施波辦密多,周濟有情亦無盡故。我們一個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我們修習的善法是有窮盡的一天,可能你早上修習善法,你晚上就不修了。或者你修了十年你就不修了。或者你今生修善法,你下輩子就不修了。但是菩提心就不是。我們看十大願王,虛空界盡,衆生界盡,衆生業盡,衆生煩惱盡。我此十大願王無有窮盡,空間的無量,乃至于時間的無量,念念相續無有間斷,身語意業無有疲厭。一個菩薩行者在行布施波羅密的時候,他是盡未來際的一種願力。就象是寶物無窮盡地提供給衆生,他爲什麼能發起一個這樣的能力呢?這是有菩提心的攝持。菩提心來攝持布施波羅密,使令你的布施波羅密變成一種時空無盡的一種願望,就象廣大的寶藏一樣,取物不盡。
叁,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淨戒波羅密多,出生種種功德故。
菩提心就像我們山中的寶礦,你能夠把這個寶礦挖出來,出生種種的珍寶,藍寶石、紅寶石、金銀寶物都能夠出生。菩提心亦複如是,我們依止菩提心來修行淨戒波羅密多,出生種種功德。這個牽涉到戒體的觀念,比如有些人會問我們出家的法師,居士問說:“師父,我今天沒有受戒,我沒有受五戒,也沒有受八關齋戒,但是我也修善法。外道他沒有在佛前受戒,但是他也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樣跟受戒儀式有什麼差別?”
這兩個事情有很大的差別,你沒有在佛前發願得到這個戒體,你這個不殺生,是一個善業。你今天在受戒的時候,在師長的面前,面對有情,對十法界一切有情無情,誓斷一切惡,無惡不斷,誓修一切善,無善不修,誓度一切衆生,無一衆生而不度。這個時候你內心當中有一種願力的種子,有一種由本期誓,有一種願力。這個時候你再去持戒,這個持戒變成一種無量的功德,就不是一個善業的力量。他能夠把這種少量的善業轉成無量的功德。
所以說你同樣的不殺生,你有受戒跟沒有受戒有很大的差別。就是有願力跟沒有願力攝持的差別。所以說譬如寶礦,出生種種珍寶。菩提心亦如是,修持種種波羅密多,出生種種功德故。有菩提心的攝持,使令我們持戒更加的莊嚴,更加圓滿。
四,譬如大海,能容受一切;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密多,雖遭遇違逆衆緣,皆能忍受,心不動故。
大海它能夠包容、承受一切的染淨諸法。你把幹淨的東西丟給大海,大海可以包容,你把髒東西丟給大海,大海照樣包容。它的味道都不變,大海是一味的鹽水,你丟酸甜苦辣的味道到大海去,一下子它就包容起來,變成一味的法水。大海是比喻菩提心亦如是,修習忍辱波羅密多,雖然這個菩薩在現前的身心,遭遇了很多違逆的衆多的因緣,障礙的非禮的因緣,皆能安忍承受使令這一念心不動轉。
忍辱波羅密多。當然一個非佛弟子,他不看經典,不發菩提心,他也能夠修忍辱波羅密多。菩薩發了菩提心也修忍辱波羅密多,不過這兩個不一樣。我們一般人的思想,就是看到今生,你對我不起,我忍耐,再過幾年我就有什麼什麼快樂的功德出現。這種眼光都是設定在今生的境界,一個發菩提心的人的心情不是這樣的。虛空界盡,我願方盡,菩提道成,我願方成。他一個菩提心發起來以後,他對生命的看法是看到無量的生命。即今生的身心只是一個暫時的因緣,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他的胸量如此廣大,眼界如此開闊,他不會在一種暫時的因緣中斤斤計較。一個開闊眼光的人,跟斤斤計較的人完全不一樣。所以他遇到違逆的衆緣皆能夠忍受。因爲他發的願是廣大的願,所以我們看菩薩道,十信位,剛開始十信,然後十住,十住的菩薩智慧就高了,于實相裏如實安住。十信位的菩薩智慧是不夠的,但是他內心當中是靠什麼因緣支持他行菩薩道?是靠他的願力跟菩提心的支持。信願,十信位完全靠信願。不能忍要他忍,當然他有他高超的見地,他看到無量的生命,有一種理想的願力在支持著他,所以他能夠去包容這一切違逆的衆緣。
五,譬如金剛堅不可壞;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精進波羅密多,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菩提心就象金剛不能破壞,金剛鑽拿鐵錘去打打不壞的。一個有願力的人他在修行,有力量,跟一個沒有目標的人不一樣。他有一個理想,爲利有情願成佛,幫助一切有情,解脫一切有情,他這個時候勇猛牢固,他不能壞故。
六,譬如山王無物能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密多,于諸境界,心不散亂故。
象須彌山王。須彌山,臺風不能吹動它。菩提心亦如是,修習靜慮波羅密多,于諸境界,心不散亂故。這個講止。
七,譬如藥王能治諸病;菩提心亦如是,修習般若波羅密多,能對治煩惱所知二種障故。
我們看所有止觀的書,不管天臺的止觀,不管唯識的止觀,《解深密經》,《解四谛論》,在修止觀之前,有一個修前方便。什麼是修前方便呢?他一定要問你修止觀依止什麼樣的心態來修,他一定要去問,你要把這個確認。你依止名利心修止觀,那是一回事。你依止菩提心修止觀,那又是一回事。這兩個爲什麼差別呢?他爲什麼所有的祖師乃至于佛陀修止觀要去問你這個心態呢?你在修止觀的時候,你內心當中得了禅定的境界以後,有很多事情會出現,大梵天王,一切的鬼神,會給你一些誘惑的境界,你在禅定當中會出現。如果依止名利心修止觀的人,這個時候你就逃不過去了,你一定會被這個境界所系縛的,甚至于就著魔。一個發菩提心的人,你遇到這種境界,你知道這不是我所要的,我一開始修止觀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衆生,虛妄的境界,我一開始就不是爲這個修止觀的。所以你在這個時候能夠不爲妄轉,所以你看任何止觀的書,他要你一開始一定先要你發菩提心。然後依止一個菩提心的心情去修止修觀。避免你在這個過程當中出差錯。所以你發菩提心,譬如山王,無物能動。你在這個趨向于大功德的寶所,旁邊一些小花誘惑你,你不爲它所動。
八,譬如倉庫,是財物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修習福智二種資糧,能聚積無量財法故。
菩提心就象一個倉庫一樣,是財物的一個聚積處。菩提心亦如是,能夠修習福德、智慧兩種資糧,能夠把你的功德聚積起來,不會讓它流失掉。
九,譬如車乘二輪具足,能到處去;菩提…
《佛法修學概要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