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佛法修學概要 六▪P2

  ..續本文上一頁而已,他不能采取行動。菩薩不同,菩薩觀察衆生就象自己的獨生子一樣,他看到衆生有苦,他會主動積極的去爲他拔苦,付諸行動。增上意樂就是說,一個菩薩行者,你應該要想到說爲這個衆生拔苦與樂,就像救自己的獨生子一樣,因爲你是他唯一的希望。有些人認爲說,怕什麼,我不把功德回向給衆生,多的是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會回向給他們。這個增上意樂就是說爲衆生拔苦與樂,是我不共的使命,這是我的責任感,我不能夠推卸,因爲他是我的獨生子。所以增上意樂就是把我們的使命感加強,讓你自己認爲這個慈心跟悲心是一個不共的使命。

  成就菩提心願。你每天不斷的積集很多的功德,持咒誦經拜八十八佛,早晚功課。每天你爲你過去的母親、一切有情回向,希望他們能夠離苦,希望他們能夠得到安樂。這個時候你會想爲利有情願成佛。我一定要趕快成就佛道,才能夠爲衆生做更大的安樂,我如果晚一天成佛,衆生就要多一天受苦。所以說,你爲了要利益有情,爲了要拔一切有情的苦,予一切衆生安樂,你要趕快成就佛道,這個時候就刺激你的精進,爲利有情願成佛,因爲你只有成就佛道,你有無量的功德,才能夠給衆生究竟的安樂。所以由慈心、悲心、增上心的一個使命感,這個時候你從內心當中,內心深處才能發動出一個菩提心。佛道無上誓願成。因爲我只有成佛我才能給衆生究竟的安樂。

  所以菩提心有叁個次第,第一個業因相,把你跟衆生母子的關系先建立起來,然後憶念他的恩德,然後不斷地把功德輸送給他們,也希望他們離苦,希望他們得到安樂,最後以一種自我要求,爲利有情願成佛,我要趕快成就佛道。否則我不成佛的話,無量無邊的有情就要繼續受苦。這個就是七重因果。它有七個次第。

  能海大師的偈頌:“所緣盡有情,次第總別修。行相須明了,決定心不動。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能海大師把七重因果,他以一個偈頌來總持。七重因果修慈悲心所緣的境界是一切的有情,不能有所簡別,不管是親家,不管是冤家,都是你修慈悲心的對象,但是次第有總別的不同。你應該先對于你的親屬先修慈悲心,再對于中庸的,他也不是親屬,他也不是冤家,平常的因緣,第叁個再對冤家,然後最後再面對一切有情。

  行相須明了,決定心不動。這當中的行相,從念母、知恩、報恩、慈心、悲心、增上意樂、菩提心,每一個行相都要很清楚地現前。知母你內心的感受就要出現,念恩,內心當中就要有這樣的覺受出現。報恩,就有報恩的覺受,每一個行相都要現前,不能含糊籠統。現前到什麼情況呢?決定心不動。這個止觀的法門經過你一次一次的觀想以後,你內心當中決定不再爲逆境所動。不管衆生他怎麼樣惱害你,你總是覺得,你對我惱害那是一回事,你過去是我的母親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這樣子我們的心情就不同,比如說有一個人打你,你很生氣,但是你的母親打你那又不同,因爲他曾經對你有恩。雖然他一時地失控,但是你會憶念畢竟是我的母親,從小沒有她我就不能成長,你會包容她、寬恕他,所以決定心不動。不管是遇到任何逆境,你認爲這個有情,她是你的母親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不管你對我采取什麼行動,你永遠是我過去的母親,這種決定的心情是不能動搖的。這兩句話是講到修行的內涵。後面兩句話是贊歎這個功德。

  智悲德速圓,伏滅諸我見。你感覺上,你今天什麼事也沒有做,就在那個地方做功課,做完功課之後就修了一次七重因果。知母、念恩、報恩,乃至于發起菩提心。但是你這一念念當中,你的智慧、你的大悲的功德就在念念當中急速成就,而且伏滅諸我見。慈悲觀雖然本身不是空觀,但是它也能夠調伏我見,因爲我們凡夫的我執是怎麼增長的呢,就是處處就考慮到我,世界上有了什麼樂的事情,都要歸我,世界上有痛苦的事都要遠離我。我們一個菩薩經常這樣來思考事情,增長無明。現在我們改一個思考方式,我所有的功德都布施給衆生,爲他離苦得樂,就是以一切有情來取代自我,那麼這樣子修行久了以後有什麼好處呢?伏滅諸我見。我執我見就慢慢能夠,個性就容易調柔善順,不象過去那麼剛強。

  成佛之始基,亦頓超十地。它不但是伏滅諸我見,它是成佛的根基,因地,未來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就從這個時候開始,乃至于頓超十地。這兩句話是贊歎修習七重因果的功德。這個就是念衆生恩,發菩提心的方法。

  以上是修習菩提心的次第,有出離心,菩提心兩個次第。

  中國的《易經》有一句話:“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我們對于自己的調伏煩惱,我們要象天體太陽的運轉,每天自強不息。即我們應該要嚴格地要求自己,每天固定地起來拜佛,做定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自強不息來要求自己。但是面對一切有情,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我們面對有情就象大地一樣,就不能以天爲標准,就象大地一樣包容萬物。大地,你丟好的東西它也幫你承擔下來,你丟垃圾它也給你承擔下來,它就是以一種慈悲的胸量來包容攝受一切衆生。當然我們能夠生起慈悲心,世界上的事情不會突然間無中生有,就是你每天把這個七重因果思維一遍,你的慈悲的胸量就會擴大。我們一般人,剛出家的時候會要求自己很嚴格,但是你對自己很嚴格的時候,你的個性也會很奇怪,孤僻,這個難免的。因爲你用這個標准要求自己,你也很自然地用這個標准要求別人,但是你這樣你就破壞你的菩薩道。你當初出家的時候你在佛前發願,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衆生。所以我們應該以七重因果來調整自己,讓自己的性格能夠關懷衆生,包容衆生。當然這個就是你在平常的時候在寂靜的當中,念念的栽培慈悲的善根。

  丙四,結示發心功德以勸修。

  《華嚴經》雲:“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發心功德不可量,充滿一切衆生界;衆智共說無能盡,何況所余諸妙行。”

  這是佛陀在《華嚴經》贊歎發菩提心的功德。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

  佛陀講到佛所成就的種種功德,包括法身,佛陀正報的身心,無量無邊的叁昧陀羅尼,乃至于法身的功德,淨土的功德,佛陀所成就的依報的功德。

  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

  這些功德都是由菩提心所成就的,所以說這些功德就是一切佛法的功德。菩提心能夠成就一切佛法的功德。

  何以故?

  菩提心有何等大的力量能産生這樣的功德呢?

  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叁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

  我們在行菩薩道,菩薩道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我們在自利的時候,一個人在山中的佛堂拜佛、念佛、打坐,你自己可以調整自己,我歡喜打坐我就打坐,我歡喜拜佛我就拜佛,沒有人能夠障礙你,身心寂靜安樂。但是你今天離開了佛堂,到衆生塵勞的世界,你面對衆生煩惱跟罪業的時候,你要在衆生的汙泥當中建立佛法,施設方便來教化他,這就不是容易的事情。衆生的煩惱罪業會反彈給你,那麼菩薩這個事他怎麼能夠做下去呢?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這個菩薩內心當中一定要有菩提心,否則他就做不下去。

  一切的佛陀所有因地的菩薩行,都是依止菩提心而生起的。

  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經論上說,有一個阿羅漢帶一個小沙彌去托缽,小沙彌到大太陽下看到一頭牛在耕田,這頭牛已經很老了,很辛苦。他就起了一念慈悲心,衆生由于過去的業力受生死流轉的苦,我有一天成就以後一定要廣度一切衆生,使令他們解脫痛苦。他動這個念頭以後,阿羅漢說徒弟你走前面,徒弟走前面的時候看到很多人在吵架,大家爭得面紅耳赤,個性剛強。小沙彌看見以後在想,哎呀,衆生的境界煩惱那麼粗重,個性那麼剛強,很難調伏的,算了算了,我還是一個人在山中好好修習空觀,把空、無我、無我所,自己解脫也就罷了,退失菩提心。退失菩提心後師父說你到後面去。

  托缽完了以後,徒弟就問師父,你一下子叫我到前面去,一下子叫我到後面去,這是怎麼回事?師父說你一念的菩提心,一念相應一念佛,你一念的菩提心是跟佛菩薩法界相應,所以我就請你走在前面,佛菩薩要走在前面,走在阿羅漢的前面。但是你退失了菩提心,凡夫的世界現前,到後面去。

  所以印光大師在《文鈔》中也提到這個觀念,你發菩提心跟不發菩提心有什麼差別。王子墜地,功超群臣,這個人他在王族的地方出生,是一個王子,他以後要繼承王位,王子墜地,功超群臣。這個王子他出生以後,對國家對社會完全沒有奉獻,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王族,你是一個大臣,你是一個宰相,你一生爲公爲衆,爲國爲民,但是你最多只做到宰相,你不能做國王,難道你想篡位。你要想做國王,你必須投胎到皇宮的地方去。因爲你不是王的種性。這個意思就是說你不發菩提心,你的種性不是成佛的種性。你做很多的加行,你畢竟不是成就一個這樣的因地。

  佛法講因果,就象《楞嚴經》中,佛陀告訴阿難尊者說,一個…

《佛法修學概要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