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學概要(六)
淨界法師主講
別名發心之差別因緣。發心當中我們分成兩個次第,第一個是發起出離心,第二個發菩提心。我們一個大乘的菩薩首先要發出離心,就是說我們要思維生死的過患,思維死殁無常,乃至于思維暇滿難得,從這叁個思維當中,我們內心來對治我們對于叁界的貪戀,使令我們能夠一心一意地追求出世間的涅槃,這個就是出離心。由這個出離心,我們進一步修習菩提心,就是把出離的心境把它擴大。我一個人在叁界中流轉,但是一切衆生也是跟我一樣,在叁界中流轉,換句話說,一切衆生我有一份的責任來救拔他們,把我們想要出離的心情擴大到一切衆生,這是大悲心。這個大悲心有總相跟別相,這個總相就是四弘誓願,衆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個是整個大悲菩提心的總相,這個別相有十個,十個當中我們也正式介紹過了。現在我們把念衆生恩加以說明。
念衆生恩故發菩提心。此中依阿底峽尊者所傳七重因果法,如《菩提道次第廣論》雲:“七因果者,謂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彼心從七增上意樂生,意樂從大悲生,大悲從慈生,慈從心生,報恩從念恩生,念恩從知母生,如是次第,爲七也。”念衆生恩發菩提心,我們根據阿底峽尊者的傳承,就是黃教宗喀巴大師的上師阿底峽尊者他的七重因果法。這當中我們先解釋什麼是七重因果。這個七重因果就是它有七個層次的因果。
第一個層次,圓滿佛果從菩提心生。這是一重的因果,圓滿的佛果當然是萬德莊嚴,這個是果,爲什麼有這個果呢?從菩提心生,我們因地的一個大悲心,所以菩提心是因,圓滿佛果是果。
第二重,彼心從增上意樂生。爲什麼會有菩提心呢?因爲有增上意樂的關系。所以這個增上意樂又是一個因,菩提心又是一個果,如是有七重。這是解釋七重因果的標題。
以下正式解釋七重因果的內容。七重因果分兩個次第,第一個,于諸有情修平等舍心,二,修習七重因果。
我們在修七重因果之前,要先修平等舍。《菩提道次第略論》雲:“若不先斷除對于一類有情起貪,及對一類有情起嗔之分類,而修平等心者,則任隨生起慈悲,仍有類別。若緣于無類,則不能生起。故當先修平等舍心也。”
我們凡夫的心情,我們無量劫在叁界中流轉,我們跟很多人結了很多的善緣,這個結了善緣了以後,你看到我很歡喜,我看到你很歡喜,這個歡喜沒有什麼理由,就是很歡喜。那麼我跟一切的有情當中,也跟一部分人結了惡因緣,我看你不歡喜,你看我也不歡喜,也是沒有理由。這樣的一種不平等的心情障礙我們修大悲心的一個因素。所以我們要把內心當中這樣的一個高低的差別的不平等把它給鏟平。所以說如果我們不能夠斷除對一切有善因緣的有情起貪,我看到你我就會歡喜,你要什麼東西我就會給你,你對他産生貪著。或者對一類有情,你看到他你內心就是不高興,他對你再怎麼好,你還是不高興他,這是因爲過去結惡因緣。假設我們內心當中這種不平等的情況不把它削平,不修平等心,你就直接修慈悲心,這有什麼過患呢?則任隨生起慈悲,仍有類別。你的慈悲心是有固定的對象,你的慈悲心只可能對與你有善因緣的人生起,如果跟你沒有善因緣的,你就很難生起慈悲心,這樣子就不能夠構成大悲心。大悲心者是平等,不能有所揀擇。所以我們要先修平等舍心。平等舍的意思,講一個譬喻,比如我們今天要種田,種田的農夫在高高低低的地方種田,一定要把這個高高低低的地方把它犁平,你才能夠播種。我們修大悲心也是這樣,我們一開始不修平等舍就直接修慈悲心,我們的慈悲心有特定的對象。某些人我可以對他修慈悲心,某些人就不可以了,所以一定要修平等舍。
這個平等舍怎麼修呢?就是說我們應該去想一件事,這個世間上的事情是隨因緣而變化的。說你跟他今天是善因緣,這件事情是不決定的,隨時會有變化,可能會因爲幾句話,我們開始變成惡因緣,也可能我們來生變成惡因緣。你跟他是惡因緣,這件事也不決定,可能因爲某種特殊的情況,我們變成好朋友,或者我們現在開始變成好朋友。所以我們不一定要執著你是我的朋友,你是我的冤家,不一定要那麼執著,因爲世界上的事情,因緣所生法是很多很多的變化,不是一個常態的情況。所以我們的內心不一定要那麼堅固,對某一個人一定要定義說,這個人就是我的冤家,這個人是我的朋友,可能他過去是你的朋友,可能他也過去是你的冤家。所以我們內心當中把這種冤親的分別透過這個因緣觀無自性把它給鏟平,這世界上可以隨因緣變化的,朋友可以變成冤家,冤家也可以變成朋友。所以平等舍把內心的高低先鏟平,第一個次第。
鏟平了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修七重因果,修菩提心。七重因果當中有叁個次第,第一個先修業力之相。我們感覺到對一個衆生慈悲,慈者以樂,悲者拔苦。我們一般人的想法,我活在這個世間,我自己不能有痛苦,我自己要有很多安樂,別人怎麼樣跟我沒關系。我們一般是這樣的,但是這個觀念是不對的。爲什麼呢?因爲別人跟我們有很深密的關系,不是沒有關系。所以說我們今天修慈悲心,一定要把衆生跟你的關系找出來,你才有辦法說你想要拔他的苦,你想要給他安樂。就是要把你心中的觀念,你認爲你跟他沒關系的想法把它校正過來。你跟他有很密切的關系,就是你跟他之間有很密切的關系。
知母念恩報恩。我們跟一切有情到底是什麼關系呢?第一個,知母。我們無始劫來在叁界流轉,一生一生的流轉,生死大海一望無際,我們過去曾經經曆了無量無邊的生死,每一個生命的出現,這個生命不會從虛空中跑出來,一定要有一個母親,有一個母親才能夠把我們生出來。換句話說我們每一次的受生,都有一個母親作因緣,這樣子講我們在無量劫當中每一個衆生包括人類的,包括鬼神道的,包括天上飛的鳥,地上爬的螞蟻,他們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當然我們從今生的眼光來看,我們每一個人的業務變現各式各樣的果報。雖然今天他已經不是我的母親,但是如果我們今天把眼光放大一點,我們觀察過去的生命,每一個人都曾經是我們的母親,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所以說你從無量的生命的流轉當中你如實地知道,一切的有情都曾經做過你的母親,這是你應該要確認的。知母,每一個衆生都是你過去的母親,這個就是你應該內心當中要生起這樣的認識。
念恩。你憶念“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我們一個生命會出現,母親的十月懷胎,生出來以後我們自己又不能獨立地生活,我們的食衣住行完全要靠母親的幫助,我們吃母親的奶,從小到大到我們能夠處理自己爲止,我們要完全依靠母親的照顧,一天都不能離開母親。所以我們念恩,我們憶念母親對我們的恩德。換句話說,雖然這個有情現在已經不是我的母親了,但是他過去做我的母親的時候就像我今生的母親一樣,對我的照顧是沒有差別的。時間不斷地變化,每一個人因果也不斷地變化,但是不能破壞他是我母親的事實,他曾經對我有恩,這件事情是不能改變的。我們要憶念她做我母親的時候對我的恩惠。
報恩。我今生有一點能力了,我應該盡我的能力作出一些行動,來報答我過去的母親,來報答他對我的生育之恩,養育之恩。我們透過對無量生命的觀察,如實地知道一切衆生都是我的母親,她做我母親的時候施給我很多的恩惠,所以我應該報答一切的有情。這樣子講,就是把我們一個衆生跟我們一個菩薩一切有情的關系就建立起來。我們內心當中有一種沖動,要去利益一切有情。
以上是業力之相。由這個業力之相,我們可以正式修慈悲心。
慈悲心有慈心、悲心跟增上意樂。這個時候我們觀察有情衆生,比如說我今天放個蒙山,我持一個大悲咒,我今天拜一個八十八佛,這個是一個功德,功德法財。當然這個功德法財我也可以自己受用,那我今生安樂,來世富貴,但是我不要,我要把這個功德予樂,我觀想無量無邊的有情,我把功德布施給他們。他們沒有快樂,我把誦經持咒的功德輸送給他們,他們因爲我這一堂功課能夠得到種種的安樂,得到五欲的樂,叁昧的樂,涅槃樂。有樂以後還不夠,他還有痛苦,有痛苦總還是不圓滿,要想辦法把它拔除,他有很多的老病死的痛苦,那麼這個時候我利用我這堂課的功德,把他身心的痛苦都拔除掉,就是慈者予樂,悲者拔苦。經過這樣的慈心跟悲心以後,下面還有一個增上意樂。增上意樂就是把慈悲心的心情加以堅定,增上就是一個很強大勢力的意樂。我們舉一個例子,《廣論》上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商人,有一個獨生子,這個獨生子有一天掉到糞坑裏去了,小孩子他又不懂事,在糞坑裏跑來跑去,很髒、很危險,路人經過就有一點恻隱慈悲心,這個小孩真可憐,掉到糞坑裏也沒有人救他,有幾十個人在圍觀,但是沒有人下去救他,因爲畢竟太臭了,這個時候這個商人的父親看到他兒子以後,沒有做任何考慮,馬上跳到糞坑去把他兒子給救起來。其實天人在天上看見衆生在受苦,他也有慈悲心,大梵天王也有慈悲心,慈悲喜舍四無量心。但是諸天看到衆生受苦的時候的心情就像路人看到這個小孩子掉到糞坑裏一樣。唉呀,衆生很可憐,只是講這句話…
《佛法修學概要 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