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修学概要(五)
净界法师主讲
丙三、别明发心之差别因缘
前面是说辨明心愿为立行之标准。大意是说,我们平常修习很多的善业,或者布施、持戒、或者放生。这样的善业,我们内心当中会有一个疑惑,这样的善业,到底它能够让未来我们得到什么样的果报呢?从佛法的观念来说,如是因,如是果。你因地的发心,你做这个善事,你的动机是要得到人天可乐的果报,你这个善业,使令你来生在人天里面得
果报。如果你做这件善事的动机是出离心,这样的善业就使令你趋向涅槃。如果你今天做这个善业的动机,是希求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这样的善业就使令你直接的趋向于佛道。所以说我们的因地发心会决定我们善业的方向。举一个例子,今天种一个木瓜的种子,它的本质是一个木瓜的种子,你怎么栽培它的果报就是木瓜。这个意思是说,你的因地发心如此,它的果报就是这样子。因此我们在修行之前,好好的确认我们的因地发心,就变得非常的重要。这一科就告诉我们,我们如何的在行菩萨道之前,好好的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使令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很真诚的发动出来,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一念心把它发动出来。这一科是讲到发心的方法。
发菩提心,基本上是两个次第,第一个先发出离心。第二个再发菩提心。就是我们刚开始要真为生死,要思维三界的苦,生起一种要出离三界,成就圣道的心,然后进一步再发起大悲的菩提心。菩提心应该是这两个次第。怎么发出离心呢?祖师大德告诉我们三个方法。
第一个、思生死过患。二、思死殁无常。三、思暇满难得。
「思」就是思惟,我们内心对于所缘的境界,能够加以分别、加以观察,叫做思惟。心于所缘,分别观察。思惟在我们内心活动的时候,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唯识学】上说,我们的思想有两种,一种的思想非常的坚定,一种的思想是不坚定。换句话说,我们的思想有时候是正确,或者是不正确。有时候的思想是不坚定的。就是有时候我是这样子想,遇到另外一个环境因缘,我的思想又改变,就是思想不坚定。不坚定的思想,虽然偶而会造善造恶,但是对我们整个生命的大方向影响不大,对我们生命体,未来果报的深沉,有决定影响力的就是你内心当中,那种坚定的思想。这个就要注意了。不管是善念恶念,你非常的坚定。这个念头现起的时候,很难转变的。这样的念头对我们的生命就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个坚定的念头是那里来的呢?就是你要经过思惟。就是说你经常这样想,不管是想的颠倒的,或者想的正确的,想久了以后,你的思想就会坚定下来,这个思想就会去影响到你未来的行为。所以我们今天想要确定一个佛法的正确的知见,也要靠一个思惟,这个思惟是如理的思惟,不是一种虚妄的思惟。这三个当中都加一个「思」,就是以
下的内容,你都要很认真的去思惟,才能够生起理解。
第一个、「思惟生死的过患」。我们在三界当中的生死有三种过患。苦有「苦苦、坏苦、行苦。」
释「生死过患」。我们刚刚出家的,或准备出家的,基本上是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有一点苦恼的境界出现,然后我们觉悟到苦,开始寻求佛法的出离。但是我们在佛法中待久一点,慢慢、慢慢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善业的力量增长,罪业的力量减少以后,我们对生死的苦就没什么感觉。没什么感觉以后,这修行就不得力,没什么力量。你刚出家的时候,内心的苦在逼迫你,身心的苦在逼迫你,使令你有一种精进的动力。如果我们今天对生死的过患只看到眼前,没有看到来生,你现在的安乐,就会障碍我们的境界,使令我们修行不得力。蕅益大师讲,我们修行为什么悠悠泛泛,修行不是昏沉就是掉举,不是掉举就是昏沉,提不起劲,不能痛念生死的过患,不能够痛念轮回的过患,就在这个地方。
分成两科,「第一个、总说苦谛。第二个、别示苦谛。」先总说,佛陀出成道以后,在鹿野苑三转四谛*轮。三转有三个次第,
「第一个、示相转。第二个、劝修转。第三个、作证转。」
「示相-此是苦,逼迫性。」佛陀成就佛道以后,他对五比丘讲的第一个是苦谛。把苦的相貌说出来,说此是苦,「此」指的是一切三界果报,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苦。什么是「苦」?就是逼迫性。我们在三界得果报,不管你是在欲界,乃至于在色界、无色界高深的禅定当中,你的身心都是烦躁恼动,都是不能寂静。就是你的身心感到有一种逼迫,若身若心,就是有一种逼迫的感受。这个逼迫的感受就是苦。
「第二个、劝修-此是苦,汝应知。」我们对于这个感受应该抱存什么态度呢?佛陀告诉我们,这样的感受你应该要去体会它,把这样苦的感受去体会出来。我们应该要如实的了知,对苦的感受不要忽略,因为这苦的感受是你未来修行的动力,说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为什么你愿意放弃世间的荣华富贵?你为什么愿意在大清晨,天没有亮的时候,那么寒冷的环境之下,三点半起床拜佛,这就是你要对身心的苦有所感受,你想要解脱这个苦。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对这样一种身心的逼迫性,你要很冷静的去体会它,要去知道它的存在。
「第三个、作证-此是苦,我已知。」这种身心的苦,佛陀说,我已经是如实了知,表示说佛陀所说这个苦的感受是真实存在的,不是虚妄捏造的。佛陀已经亲证,他已经真实的去觉悟到苦的感受。当然,一般凡夫身心粗重,我们也不在乎什么是苦,反正一天过一天。我们对于身心苦的感受不能够理解,也就修学没有力量。所以佛陀证明,我对于这个事情是如实了知。
这是三转,先指出苦的相状,第二个劝我们去修行,第三个以自己做证明。这是一个总说,再看别示。
别示苦谛有三种,苦苦、坏苦、行苦。
苦苦,逼迫的感受出现,本身就是苦,所以叫苦苦,两个苦合起来。苦的本质就是苦。三界的苦很多的,我们作一个人,生老病死,爱别离苦,怨憎会求不得苦,各式各样的,车祸、灾难各式各样的苦。但是我们这个地方要介绍就是最严重的苦,就是三恶道。我们在三界当中,六道当中有三个果报是非常严重的苦,就是地狱、饿鬼、畜生。我们要介绍这三个果报。
先看地狱的苦,假设我们万一到了地狱以后,地狱是什么境界呢?地狱的身心世界是什么境界呢?「剑树刀山,镬汤油锅」之苦。在经论上讲到地狱的苦,主要有三类。第一个是跟火烧有关的,热,火烧的苦。第二个是寒冷的苦,寒冰地狱的苦。第三个是刀割,刀剑割伤身体的苦。这是三类,或者是一种,或者具足两种,或者三种都具足。就是我们平常在人间造的罪业不同,得果报也各式各样。这当中举出两个作代表,就是剑树刀山。
剑树刀山,刀割之苦,就是说有一种地狱,太阳特别热,地狱的罪人在太阳照射之下,打着赤脚非常的炎热,看到大树就欢喜跑到大树下去乘凉。风一吹,把大树的树叶吹下来,树叶就变成刀子一样,就插到地狱罪人的身上。插着就痛,流血就死掉。死掉以后不是没事情,春风吹又生,又醒过来,醒过来以后,他还记得剑树的厉害,就跑出去,跑出去
以后,外面的热又太厉害了,他又忘掉前面的苦,又跑到树林里面,又被剑树杀死,如是的辗转,万死万生。这个就是剑树。
另外一种就是刀山。刀山上地上有很多很多的刀埋在地下,地狱的罪人在山下,很多的狼、野狗追他,狗冲过来,他没办法只好往高山跑,往高山跑的时候,他就被刀子全身都割伤,死过去了。死过去以后,春风吹又生,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就是生命体要去尝受刀割痛苦的果报,直到他把罪业给受完为止,这就是剑树刀山。
镬汤油锅。就是把油或者是热水烧了一整锅,烧到沸腾。当然没有一个人会愿意自动跳下去,狱卒拿叉子往罪人身上一叉,就丢到油锅里去了,把这个人炸到剩下一堆白骨,剩下一堆白骨,就捞起来放到地上,春风吹又生,肉又长出来。长出肉以后,又拿刀子又叉,又丢进去。如是的辗转,生了又死,死了又生。他的生命体就是在受果报,没有什么快乐,唯一的快乐就是那一阵的凉风吹过来,唯一的快乐,其他的都是在受这种极大的痛苦。
【广论】云:「此间日以三百矛,极猛贯刺所生苦,此于地狱轻微苦,非喻非能及少分。」
我们怎么去体验,假设我们有一天到地狱,是一个什么样境界呢?我们一个人是不是可以体验呢?宗大师讲出一个体验的办法,说我们人世间以三…
《佛法修学概要 五》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